天天看點

心理學家:情緒失控背後的心理機制,你了解多少?

作者:妙談社會

情緒失控是每位父母在育兒過程中都可能面臨的挑戰。有時候,我們在孩子的不懂事或淘氣行為面前會情緒失控,而之後卻常感到後悔,不明白為何自己如此暴躁。這一現象并不少見,正如前段時間引發争議的那位父親在帶孩子打疫苗時所表現出的情緒失控。這一事件引發了廣泛關注,讓我們深入探讨情緒失控的原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及更廣泛的教育和家庭關系的話題。

心理學家:情緒失控背後的心理機制,你了解多少?

首先,了解情緒失控的心理機制是至關重要的。心理學家認為,情緒失控通常是因為個體受到應激源的影響,導緻身體自動進入情緒應激模式。這些應激源可以是孩子的哭鬧、教育問題等,但這些并不會立刻導緻失控。通常,應激反應會經曆三個階段。

心理學家:情緒失控背後的心理機制,你了解多少?

第一階段稱為警告反應期,當應激源出現時,身體進入"戰或逃"模式來應對壓力或刺激,導緻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症狀。在視訊中,小男孩的哭鬧引發了他父親的不安和焦慮,明顯進入了這個階段。

心理學家:情緒失控背後的心理機制,你了解多少?

第二階段被稱為抗拒期,身體開始産生抵抗,情緒失控往往在這個階段出現,表現為暴躁、易怒、焦慮等情緒。小男孩哭鬧了一個多小時後,父親最終情緒失控,把孩子扔出去。

心理學家:情緒失控背後的心理機制,你了解多少?

第三階段是衰竭期,如果壓力或刺激持續時間過長,可能導緻身體和心理的失衡,甚至誘發情緒問題和抑郁等情況。

心理學家:情緒失控背後的心理機制,你了解多少?

父母在育兒過程中經常經曆第一個階段,因為需要時刻關注孩子的需求和狀态,保持戒備狀态。當壓力更新時,便進入第二階段,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情緒釋放和緩解,就可能導緻不合理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可能突然爆發,其程度與引發情緒失控的事件不相符。這就是為什麼看似溫和的父母也會情緒失控的原因之一。

心理學家:情緒失控背後的心理機制,你了解多少?

然而,了解情緒失控的心理機制并不足以解決問題。在應對情緒失控時,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心理學家:情緒失控背後的心理機制,你了解多少?

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的行為。有時,我們可能會誤解孩子的行為,以為他們淘氣或不懂事,而實際上,孩子的行為可能是他們對世界的探索。例如,年幼的孩子會扔東西,不是淘氣,而是在探索物體的性質和反應。了解這一點可以減少對孩子行為的不滿和憤怒。

心理學家:情緒失控背後的心理機制,你了解多少?

其次,父母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來設定合理的期望。兒童在大腦未成熟之前,缺乏對客觀規律的了解和情緒控制能力,是以他們不能以成人的标準來要求。了解孩子的成長階段,可以減輕對他們的不切實際要求,進而減少情緒失控的可能性。

此外,父母需要厘清情緒失控的原因,是否來自其他生活壓力、家庭沖突、工作等。區分孩子的問題和個人的問題有助于更好地處理情緒失控。

最後,為了控制情緒失控,父母可以采用一些技巧。覺察自己的情緒并給自己暫停的機會,改變不合理的觀念,與自己對話,用"我"而不是"你"的方式表達情感,調整自己的語調以傾聽孩子,改變話題以減輕緊張情緒,甚至采用文字溝通等方法都能有助于更好地應對情緒失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