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對英國殖民者心懷感恩,慶幸英國殖民新加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馬克思曾經說過:“資本來到這個世界,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滴着血和肮髒的東西。”殖民擴張顯然就是資本擴張的一個重要表現,在幾百年的殖民浪潮當中,無數國家的人民百姓淪陷為殖民者的奴隸,吸食着這些被殖民國家和民族的鮮血,鑄就了殖民國的輝煌。是以在大多數國家眼中這些殖民者無異于就是強盜,應當永遠被釘在本國曆史的恥辱柱之上。但對于殖民者,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我慶幸是英國殖民新加坡,對于他們的離開,我心懷感恩”,令人疑惑不解。一:征服與掠奪,殖民新加坡新加坡位于咽喉要道馬六甲海峽之上,有着極其優越的地理位置。19世紀英國在全球範圍進行殖民擴張與掠奪,新加坡未能幸免遇難。
新加坡原本屬于馬六甲蘇丹王朝統治,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名職員萊佛士登入新加坡。按照殖民者的惡習,照例地将新加坡劃為東印度公司的管轄地,開始了對新加坡長達一百多年的殖民。1867年,由于殖民形勢的變化,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開始凸顯,英國政府将新加坡提升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國政府直接的管轄。随着英國對新加坡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到19世紀末,新加坡已經由一個不毛之地變成了一個繁榮的貿易港口。新加坡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非常适宜橡膠的種植,英國殖民者強行要求當地居民種植橡膠。在剝削和壓迫當地人民的同時,也客觀地推動了當地橡膠種植業的蓬勃發展,新加坡也是當時全球重要的橡膠種植和加工基地。
一戰結束後,英國政府為了加強統治,斥巨資在新加坡修建了一個大型的軍事港口,丘吉爾稱新加坡為東方的直布羅陀。由此可見英國殖民者對新加坡的重視程度。殖民體系的本質就是弱肉強食,随着新殖民帝國的興起,必然會對老牌的殖民國家發起挑戰,日本通過近代化的改革,邁向了資本主義道路,跻身于殖民擴張的浪潮當中,逐漸由殖民擴張的受害者變成兇手,肆無忌憚地侵略周邊國家。1941年12月7日,日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随後又向南擴張,先後占領馬來西亞等地,1942年2月,英軍在新加坡之戰中慘敗,十餘萬英聯邦軍隊淪為階下囚,新加坡走向了日本殖民時代。日本對新加坡當地的居民特别是華僑展開了瘋狂的殺戮,先後大約有兩萬餘人被日軍以各種借口帶走,秘密殺害。
相比于英國殖民者的溫和殖民,日本殖民者的手段狠辣,稍有不慎就可能身首異處,在日本殖民者的統治下,新加坡不複當年的繁華,一片蕭條。二:何去何從,走向自治随着時代的進步和民族意識的覺醒,殖民體系終将迎來崩潰。1946年,英國統轄下的新加坡,正在醞釀一場獨立,經過近7年的鬥争,新加坡得以修憲成功,擁有較大的自治權。在新加坡走向獨立自治的過程中,李光耀表現突出,成為新加坡政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李光耀畢業于當地的萊佛士書院,之後留學于英國,回國後開始從事律師工作,恰逢新加坡獨立運動高漲,李光耀投身其中,作為代表與政府談判而名聲大振,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援。1953年新加坡舉行首次選舉,李光耀順利當選為立法院的議員,與馬來西亞共産黨合作,為新加坡争取獨立。
經過多年的奮鬥,英國殖民者大勢已去,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正式成立,李光耀上司下的人民行動黨成為第一大黨。李光耀本人也出任新加坡自治邦政府總理。之後新加坡舉行全民公投,正式地加入馬來西亞,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合并後,并沒有預想中的和睦,雙方之間在治國理念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分歧,馬來西亞對新加坡采取的政策激起新加坡人的不滿。值得一提的是李光耀本人對于共産黨的理念是相當反感的,在帶領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的同時,李光耀開展了清黨行動,與人民行動黨内的親共分子決裂。然而馬來西亞方面卻以新加坡資助共産黨為借口關閉了新加坡的中國銀行分行。在種族歧視、政治沖突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之間漸行漸遠。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正式脫離馬來西亞,獨自建國,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的開國總理。新加坡獨立後,面臨着許多困境。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匮乏,失業率極高。國際社會對于這樣一個蕞爾小國能夠長久存在保持懷疑,尤其是當時新加坡面臨着嚴重的社會問題。為了走出困境,新加坡開始尋找一條适合自己發展的道路,緻力于發展工業和經濟,大力引進外資。在新加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加坡很快走出了困境,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中心。新加坡和當時的其他三個東南亞國家并稱為亞洲四小龍,赢得了世人的尊敬。按理說,新加坡的發展主要得益于新加坡人民的共同努力,但李光耀卻對英國殖民者心懷感恩。他認為新加坡的發展離不開英國的殖民,對于英國的離開,新加坡人民應該心懷感恩,這讓人疑惑不解。
三:心懷慶幸,原因何在李光耀為何會對英國殖民者心懷感恩,甚至慶幸英國殖民新加坡,難道李光耀真的是在刻意讨好英國殖民者嗎?首先,李光耀感激英國殖民者的原因在于英國在殖民新加坡的同時,客觀上建設了新加坡,為李光耀執政時新加坡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英國殖民新加坡之前,新加坡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不毛之地,地處偏遠,社會還處于相對落後原始的狀态。英國殖民者占領新加坡後,由于新加坡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英國殖民遠東的重要據點。出于友善英國殖民亞洲的需要,英國還是決定建設新加坡。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工業技術在當時領先全球,不可避免地将先進的制度和技術帶到新加坡。英國在殖民新加坡的時候,客觀上推動了新加坡的近代化。
二戰結束後,英國失去殖民新加坡的權力,新加坡已經成為東南亞地區重要的貿易和交通中心,為後來新加坡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次,英國殖民新加坡時相對溫和,經過百年的潛移默化,新加坡人在心理上對英國有一定的認同感。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匮乏,英國殖民者看重的是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而非本地資源。是以英國殖民者對新加坡當地居民的壓迫與掠奪相對較少。英國殖民者和新加坡人民的民族沖突沒有顯得如此突出。加之英國前後殖民新加坡的時間高達一百多年,在英國殖民者離去的那段時間内,沒有發生流血沖突,一切都是在談判中順利進行。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新加坡人對于英國殖民者還是有不少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李光耀對英國殖民者并沒有多大的痛恨,反而對英國殖民者留下的遺産心懷感恩。
再有,英國殖民新加坡給新加坡人帶來了不少其他“好處”。英國殖民全球之時,也在全球範圍内輸出文化、技術等。時至今日,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英語成為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語言。新加坡背靠馬六甲海峽,成為全球的貿易中心,通過英語這一全球化的語言,給新加坡人帶來了不少優勢。并且,英國人還給新加坡人留下高素質的教育體系,為新加坡在國際社會上立足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從客觀上講,英國留下的遺産對于李光耀而言是大有裨益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李光耀個人因素的影響。李光耀生活在英國殖民新加坡的時代,從小接受的是英國的殖民教育,青年時期又赴英國留學。李光耀的成長經曆注定了在他的内心深處對英國有一定的崇拜之心。此外,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面對強大的英國這樣的大國,自然需要尋求庇護。
雖然新加坡獨立了,但依然需要英國這樣的大國的保護和支援。或許這也是小國的悲哀吧。總結:盡管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對英國殖民者心懷感恩,慶幸英國殖民新加坡,但這種情感并非是刻意讨好殖民者的表現。英國在殖民新加坡的同時,客觀上建設了新加坡,為新加坡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英國殖民者對新加坡相對溫和,沒有給當地居民帶來過多的壓迫與掠奪,是以并沒有引發新加坡人民對殖民者的強烈反感。此外,英國的殖民教育、遺留的文化和技術,以及英語的普及給新加坡帶來了許多好處。而李光耀的個人因素也對他的看法産生了影響。他在英國殖民新加坡時期成長,受到英國的教育和影響,是以對英國有一定的崇拜之心。綜合種種原因,李光耀對英國殖民者心懷感恩,慶幸英國殖民新加坡,這是他個人的看法和情感,并非是刻意讨好殖民者。
這也讓人們更深入思考殖民主義對于被殖民國家的影響和作用,以及被殖民者的多樣化反應。新加坡的經驗告訴我們,曆史是複雜的,對待殖民史應該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和了解。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重要的是如何在曆史的基礎上,實作自己的發展和繁榮。在新加坡的例子中,他們通過努力和智慧,成功地走出了殖民的陰影,實作了獨立和發展。那麼對于其他國家來說,面對曆史遺留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大家有什麼看法和建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