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管子》治國思想及其譯介傳播

作者:光明網

治理國家的理念及其翻譯和傳播

演講者:董曉波 地點:南京師範大學 講座時間:2021年6月

從曆史層面看,中國古代雖然有朝代,但古代國家治理體系的主要基因并沒有中斷,在漫長的曆史中一直在不斷完善和發展。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其中許多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成為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内在基因和鮮明身份,代代相傳,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曾光賢"有雲:"看現在應該是古的,沒有古就不能在場。我們今天的演講主要是關于我國古籍之一《管子》一書中治理國家的思想,以及《管子》的翻譯和傳播。

《管子》治國思想及其譯介傳播

董曉波,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江蘇省法治動态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中國法語教學與考試協會副會長。 江蘇比較法研究所副院長。主要從事中西文明交流史、法律語言學、法律翻譯、語言戰略與規劃、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研究。

管中和管

"微管鐘,我是左撇子。這句話出自《論語與憲法問題》,這是孔子對關忠的評價。"子公要稱霸,九個在一起,一個世界,計劃管子也。這句話出自《煙鬥史》,這是西漢著名曆史學家司馬湛對管子的評價。

關中(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名叫義烏,字中。七莊恭56歲,關忠出生,據說關仲的祖先是周牧王的後裔,也是周氏皇室。他的父親是齊國的一名醫生,後來家裡的道路腐朽,導緻管鐘的生活很窮。為了謀生,關鐘和他的朋友包淑芳結夥做生意,但生意失敗了。或者為了謀生,關鐘已經做過商人,出差很多地方,與各種各樣的人接觸,享受世界,進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關忠曾經有過一段糟糕的時期,戰敗逃潦時,官也曾多次被趕下台。後來齊國珂死了,繼承人之争爆發,包書琦的兒子小白,管子的手,最後小白的兒子赢了,成為氣功公,父在手,關鐘被囚禁。包叔叔随後開始負責。關忠既有用又負責。氣功稱霸,九共,一個世界,計劃管鐘也。《麗子生活》包含:"關忠味歎息:'我少了點窮,和包淑佳一起品味,分享财富更多的利己,包叔叔不把我當貪婪,知道我也是窮。我嘗到包大叔做事又窮,包叔不把我當傻子,知道什麼時候的利弊也好。我嘗三三見在王,包叔不把我當成壞人,知道我不見面的時候也一樣。我嘗到了三戰北的滋味,包叔叔不把我當成膽小鬼,知道我還有老媽媽。女鼻子,被召喚而死,我的囚犯被羞辱了,包叔叔沒有把我當成無恥的人,知道我不以這一部分為恥,羞恥也沒有在世界上表現出來。我的父母,也認識我的包叔叔。"管仲與包樹芳的深厚友誼,關仲的傑出才華和包淑芳的了解與遺憾,已成為中國古代由來已久的好話。

《管子》治國思想及其譯介傳播

《管子》圖書及膠片素材圖檔

據學者們研究,《管子》是一本非管書,是前秦學派演講稿的彙編,内容很寬泛,按照孩子的傳統分類,它有儒家、道、陰陽、法、名、墨、兵、農;"管子"的思想是前秦時期政治家統治國家和世界的偉大法則。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其中一部分來自對驅動力不足的研究。《史記天景中家》記載:"宣望汕文學說客,自燕、昱、田,接待、謹慎、環民76人,均給予第一,為醫生、治國議事。是學士重新如火如荼地回來了,還有數百人。"

根據學者們的研究,《管子》的書籍經驗大緻如下:由于管子的重要曆史地位和影響,戰國及後續學者,或記錄管子的言行,或虛假的保管人姓名,闡述自己的思想思想,複制積累,傳承多年, 最後編成《管子》一書。宋代葉石所稱的'管子'不是一支筆,一本當下的書。20世紀30年代,學者羅根澤出版了《管源》一書,其中《管》卷的作者和論文作者進行了考察,認為這些作品寫于戰國中期,戰國末期,秦漢之間,直到漢朝甚至吳趙,其作者要麼是政治思想家, 或法學家,或道家,或儒家,或陰陽,或雜項,或治療師,或士兵,但他們思想的主流是道家和黃老道家思想,以道家為特征,法學家思想的有機結合不僅找到了法治的哲學基礎,而且将道家思想付諸實踐在社會人員中。孫中山認為"管子"是中國經濟學的"濫殺濫傷",并指出他的經濟理論主要包括富國富人論、重農論和國家軌道論。一句話,《管子》的片名來自關忠,内容涉及黃老道家族,不僅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具體方案,而且重視道德教育的基本作用 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起着重要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現了關忠的基本思想。

"管子"治理國家思想:有權有勢的富人

"吃衣無憂"這四個字可以說是古代勞動人民最真實、最簡單的願望,早在春秋時期,政治家關忠就提出了強國富民的思想,并在齊國40年成功地實踐了這一思想, 并最終幫助氣功"九在一起,一個世界",成為春秋五大霸權的第一位。

《管子》治國思想及其譯介傳播

崔麗來/亮圖,關中紀念館,臨沂區,山東省淄博市

以人為本:舒明軍的治國觀

《管子》整篇文章都是勸說的詞,它的"勸說"對象是君主。在中國古代社會,君主的權力至高無上,世界的興衰就是其中之一。管子意識到,齊國要想在春秋兩季的鹿與鹿的格局中脫穎而出,齊國的最高統治者應該充分認識以人為本的重要性,隻有樹立君主制的"以人為本"的治理觀,強國的富民才有基礎。是以當齊玉功問到如何實作霸權時,煙鬥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齊國人民,公衆也是。"這是什麼書?"一個大國的國王如此恭敬,為什麼不呢?為了人民的使用",君主的權威來自支援他的人;"政治的繁榮,在人民心中,政治的廢除,在人民的心中",政權的興衰取決于人民的内心;田間多小米,小米富",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命脈,人民是農業生産的承辦者;管子從王權、權力、經濟、軍事四個方面提醒君主,要永遠記住人民這個權力源泉。

《管子》一書提出,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治理觀,君主已經掌握了治理國家的"道路",而這種"藝術"的實施就是"受益"。派普斯認為,"看豪華轎車做不到,看傷難不避"的生活,聚衆人心的方式之一,就是随心所欲。"人們的邪惡擔心,我很高興;人惡窮,我又富又富;人惡堕落,我生活在和平之中;人民惡滅,我生",如果我們能解決人民的後顧之憂,富民富,保護人民的安全,教育民生,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相聯系,人民就會支援君主為國家服務。也就是說,人民生活得好不好,從根本上決定了國家的穩定與否,"人民富裕有保障,有一個沉重的家,一個重要的家庭敬畏罪惡,敬畏犯罪也容易統治。此外,管子還強調,物質層面的滿足是追求精神境界的前提,就是所謂的"坦誠,然後懂禮儀;

從這個角度來看:治理的平衡觀點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和"文化的精髓,是一種動态發展的平衡。古人強調"中間",追求平衡,希望事物能處于"恰到好處"的狀态,部分整體,沖突與統一并存,既不缺也不過分。受此影響,管子提出了"拿度"的治理,勸誡國王主要懂得适度,控制藝術的平衡,"拿"度,那麼老百姓就不要妄想了。"管子,修好的權利"有一片烏雲:"有時候,富國富,人民的辛勤勞累,人民的欲望是無限的。有時疲憊不堪,養育無限的王者,而測量不是天生的,那麼上下也患病。"土地的産量和人民的生産力是有限的,君主要想赢得人民的心,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以克制的方式要求,以穩定社會秩序。給"學位,然後人們聚集。有一種方式是"獎賞,懲罰就是虐待"。财富是虐待,是以也要失去他們的人民。君主在處理獎懲問題時要小心謹慎,注意兩者之間的平衡。如果功德與獎懲不比對,從長遠來看,人民會抱怨,特别是君主的威望會受到損害。是以,管子認為,在治理過程中,聖明的君主應該善用平衡的方式,優雅地接受它,并賦予它一種目的感。

在管子看來,國家的财富來自人民,人民的财富取決于國家的保護,兩者是互相依存的,但也存在沖突。如何調整這一沖突,是君主制需要解決的難題。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管道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平衡技術得到了最充分的運用。以農業稅為例,管道提出"土地是實數",即根據沙漠山脈、沼澤、丘陵、河流等的實際産值進入耕地面積,不同類型對應不同的換算率,達到土地統計的标準統一,土地品質作為稅收考量, 根據土地征收的等級,規定"前年取三,中年取二,下年取一",按土地年靈活減稅,確定稅收合理合理,實作土地稅稅"富祿至小米"的動态平衡, "案例田野和稅收",以決定公衆可以以實物繳納稅費,使他們擺脫勞動的痛苦,同時提出以"英畝"為機關征收土地稅,統一稅收機關,這樣的舉動,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進而部分解放了生産力。

《管子》治國思想及其譯介傳播

崔麗來/蓋蒂圖檔社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沂區齊文化博物館

法治:建設強國的制度觀

如果君主在意識形态上認識到人民的重要性,并了解在治理過程中使用平衡,那麼強國富人的願望能否實作?管道的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在治國體制中,如果說前兩個是"懷柔"政策,那麼"法治"的制度觀就是治國的"硬手段"。在《管子》一書中,"法律"有很多定義。其中,《禁酒令》指出:"法律、世界文書也是,如此堅定明了對錯。"七法則"是給"大小""繩墨""規則""恒石""打""角量"六種測量工具來定義"法則",從管子的思想中可以看出,"法"是分辨是非、衡量功德的獎懲手段。管子認為,"法律"的作用在于"工作的興起和暴力的恐懼""糾紛的認定""知",即朝臣們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管子提出用法律的力量保護富人措施的有序發展,為強國的富人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在《The Tube》的86本書和現存的76本書中,幾乎五分之一是關于法律的。所讨論的法律法規涉及民事、行政、刑罰、稅務、經濟、軍工、水利、環保等方面,可謂是前秦法研究。曆史經驗告訴我們,經濟和法治是相輔相成的。一是經濟發展,資源配置越來越細化,需要法律的引導、規範和保護。其次,穩定的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需要法律來建立和維持秩序。俗話說,"沒有規則,就沒有方圓","管子"豐富了善良的法律内容,倡導社會成員的内在克制,防止了專制權力對外世界的濫用,為古代司法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滋養。

為了充分利用這個國家的"法"重器具,管子将"法治"概念納入程式,提出"哪裡會做事,讓先出來"。事件會是,獎勵和懲罰的數量,首先要明确。對肇事者,謹防執行獎懲的指令,做生意的指令,加上獎懲。那些不符合秩序的人,雖然是功利主義的,但被稱為專制和無情的。第一件事是布料,然後你可以舉起東西。管材認為,有必要明确,在準備、執行、檢查、報告等工作階段,應嚴格遵守法律。這樣,人們在生産生活中,排隊坐睡都有規則和繩索;有一條法律要遵循,有序地遵循。

作為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産,《管子》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内涵,适應時代的需要,對當今社會具有很大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管子》的翻譯與傳播

據學者介紹,地鐵是在奈良時代(公元710年- 公元794年)的早期,即唐玄宗開元(公元713年 - 公元741年)的早期傳給日本的。《管子》傳入日本後,被列入日本圖書目錄。《日本國書目錄》由和平時代學者藤原之助(公元847年-公元898年)所著,一般認為是日本玉道廣平天皇三年(公元891年)的一本書,也有學者認為,将這本書彙編在《陽城天皇貞潔觀》的最後一年(公元876年)到新年(公元884年)。"中。這本書收集了《和平時代》初期的1500多份日中國籍文獻,17000多冊。這些中國文獻,"幾乎全部是唐代引進的"。在鳥時代、奈良時代,日本曾多次派唐朝派使節。送唐回國時,往往攜帶大量中國經典,"錫的收益,城市的文學,海的回歸"(舊唐書)。在這種背景下,"管子"與其他書籍和文學作品一起被送往日本。在江戶時代,随着當時日本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前文化被貴族、僧侶壟斷的局面打破,并逐漸向彜族階級靠攏。文化階層的擴大增加了對書籍的需求,大量中國書籍通過商業貿易被引入日本,包括The Tube。大量中文版《管子》的引入和大量日本《管子》副本的出現,形成了江戶時代在日本廣泛流傳的"管子"。

中國與北韓半島的山水相連,《管子》一書很早就傳到了北韓半島。由于古代北韓是一個傳統的儒家社會,堅持朱子學說,四書五書廣受歡迎,而面向世界的"管"則受到冷落,是以在古代北韓半島,"管"早已在中文文本中流傳。近代以來,南韓社會和學術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管"和"Analects""Mencience"受到關注,導緻"Tube"的韓語翻譯。南韓《管子》的譯文先選,再譯全文。最早的譯本是1969年的南韓免費教育促進會,該社被列入世界古典文學收藏。然後在1972年,海洋圖書出版社,1977年的玄武岩社會書籍,也以系列書籍的形式出現。直到1985年,第一部單行"Tube"才出版。自1992年中韓建交以來,兩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南韓社會對地鐵越來越重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管子》倡導務實變革,而中國的改革開放具有時代精神,這也無形中推動了南韓對"管"的研究。從南韓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夥伴國家,南韓要了解中國,需要學習孔萌,但現在人們認為需要通過"管子"來了解中國。在這種背景下,2006年,《管子》的第一個完整的韓文譯本以松樹版本出版。

《管子》治國思想及其譯介傳播

早在19世紀末,西方學者就開始研究和解釋管子,但管子的系統翻譯直到20世紀中葉左右才成為氣象學。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德法漢學家對《管》的評述的主要目的是将《管》的主要思想介紹給西方,但缺乏系統的研究,翻譯工作呈現出非常淺薄和碎片化的特征。Gabelentz是德國萊比錫大學的教授和漢學家,于1886年用法語出版了《管道哲學書》,其中簡要介紹了《管》一書。到1896年,法國漢學家哈雷斯在《亞洲日刊》上發表了《七世紀中國耾翔.C:齊國管和<>書管》。20世紀20年代後期,《管子》的基礎研究動機和翻譯取向主要基于個人興趣領域,翻譯方法主要是選擇和翻譯,從數量和品質的角度來看,并不理想,但對文本的翻譯的積累,為後來的大尺度翻譯提供了一個資料庫。到20世紀50年代,"管子"的研究和翻譯已經走得更遠。1952年,劍橋大學學者Piet Van Delon利用文學對語言學和哲學思想仔細考察了《管》一書的發行量和版本真實性,文章涉及對《管》許多内容的語言學解釋,這在某種意義上對翻譯《管》的思維方法起到了啟發和參考作用,對後續研究也有一定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不斷推進,使《管》的翻譯研究進入了成熟階段,翻譯的主要動機也轉變為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的目的。在此期間,賓夕法尼亞大學專門研究和翻譯Tubes的教授Allyn Rickett是這本書的代表。在1985年和1998年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管子》第一卷和第二卷後,李可終于出版了《Tubes in Western Nations》的完整英文譯本,标志着《Tubes》在西方的翻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部全譯本的出版,使西方世界的管道從部分碎片化的翻譯走向全面系統的翻譯,徹底改變了管道在西方世界和英語世界長期被低估的局面,改善了書籍的巨大價值與外部傳播的影響之間的局面。

1995年,中國正式啟動"大中華圖書館"項目,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系統、全面地将國外版的中國文化經典推向世界的重大出版項目,為中國古典文學的發展和翻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管子》的英文譯本由魯東大學教授闫江嶽完成,并于2005年由廣西師範大學首次出版。這是《管子》首次由母語漢譯者獨立完成的完整譯本,對"管子"理念和齊魯文化的全球推廣具有重要意義。

小結

"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其治國理念極為豐富,在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同時,積極開展《管》等傳統文化書籍的翻譯和傳播,一方面有利于繼承中國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強文明對話,講中國故事,增強中國文化影響力。

光明日報(2021年8月21日第10版)

來源:Guangming.com-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