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瑞再研究院:全球宏觀經濟與保險韌性(下)

作者:中國保險雜志
瑞再研究院:全球宏觀經濟與保險韌性(下)

作者| 瑞士再保險 瑞再研究院

文章|《中國保險》2023年第10期

瑞再研究院:全球宏觀經濟與保險韌性(下)
瑞再研究院:全球宏觀經濟與保險韌性(下)

瑞再研究院保險韌性指數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約60%的可保農作物風險敞口沒有保險保障,而自然災害财産保障缺口為76%,全球健康和身故韌性有所提升,但仍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間。研究表明需要針對四大風險重塑韌性。重建韌性需要考慮兩種政策:減少預期損失和增加保險保障。

損失預防使家庭、企業、政府和經濟體受益

損失預防是結構性增強微觀(家庭)和宏觀韌性的關鍵途徑。降低預期損失不僅可以縮小保險保障缺口,還可以保護經濟體的增長能力、财政資源,減輕災害對經濟的影響。減損投資還可以産生額外的經濟效益。例如,風險減量措施可以提高家庭收入和經濟增長潛力、推動項目進展,因而增強宏觀韌性。對解決方案的投資還可以推動技術和市場創新。加強損失預防措施需要财務資源的投入。例如,對預防性健康管理或改善醫療基礎設施的投資可以增強健康韌性;對智能農業系統的投資,可以降低自然災害(如風暴、幹旱)或災難(如火災、病蟲害)對農作物收成的影響。對建築規範、區劃或防洪的投資同樣可以降低财産損失。

瑞再研究重點關注旨在減輕自然災害風險相關損失的氣候适應性投資。随着時間的推移,氣候變化預計将增加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嚴重性,以及由此産生的潛在損失。由于易受自然災害風險影響的地區的資産價值積累是導緻巨災損失持續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開發中國家的農業部門承受了大中型自然災害五分之一以上的經濟影響,是以對基礎設施、房地産和農作物三大領域的适應性投資尤為重要,可以創造出超出成本的收益,低收入國家收益最大。

我們估計,全球新興市場在本10年内每年需要約1000億美元的投資,使基礎設施、房地産和農業具備适應自然災害的韌性(見表1),占新興市場所有經濟部門所需适應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氣候政策倡議組織估計新興經濟體的全球實際适應性支出每年僅為約410億美元(見表1第3列),約為我們估計的年均總需求的七分之一,而其中僅有約10%投入農業和基礎設施。在資金來源方面,迄今為止我們跟蹤的所有适應性投資幾乎都來自公共部門,60%以上(286億美元)的投資為發達國家提供給開發中國家的跨境融資,僅2%(10億美元)來自商業部門。實際投資不足,相應的适應性投資需求缺口仍然存在。

瑞再研究院:全球宏觀經濟與保險韌性(下)

改善基礎設施、建築和農作物的适應性投資所帶來的收益将是成本的數倍,範圍在2:1到10:1之間。具體來說,基礎設施減損投資的收益成本比達到4:1,商業房地産達到4:1,旱地作物生産為5:1(見表2)。損失預防還可以通過風險減量來提升資産的可保性。新興市場在韌性上面臨雙重壓力,較高的适應性投資需求(成本)和較低的保險深度可能同時存在,但是這同樣意味着低收入國家的韌性紅利占GDP的比例相對較高,每投入1美元産生的收益占GDP的比例遠高于中高收入國家,并且所需投資的絕對規模較低。

瑞再研究院:全球宏觀經濟與保險韌性(下)

拓寬風險保障範圍,助力提升微觀和宏觀韌性

在具備充分的損失預防措施後,風險轉移将發揮重要的保障作用。風險減量措施存在複雜性和局限性,例如,基礎設施減損投資面臨财政支出的限制,改造是商業房地産的主要挑戰,農作物适應性投資面臨基數制約和融資不足的問題,适應性投資需求缺口依然巨大。在此背景下,風險轉移可以發揮作用。保險、損失預防和提振經濟增長互相補充,三者都需要加強以增強财務韌性。

保險保護資産和收入免遭負面沖擊的影響,鼓勵針對家庭财産、小企業、教育和健康等方面的長期财務規劃和投資,在家庭發生災難性支出、資産出現損失或喪失謀生能力時提供财務支援。保險與保護社會低收入群體的利益和消除不平等存在強相關性,保險還可以為減損行為提供經濟激勵(如圖1)。

瑞再研究院:全球宏觀經濟與保險韌性(下)

此外,保險還可以增強整個經濟體的韌性。自然災害發生後,房屋的重建和經濟的恢複需要大量資金。保險賠付可以将資源永久性轉移到經濟有待恢複的地區,進而減少經濟活動中斷,減輕家庭和企業的财務壓力。否則,重建資金需要來自其他管道,這會減少用于消費和投資的資金,将抑制未來經濟的增長。

将風險轉移給保險市場還可以增強災後複蘇的二階效應,進而增強宏觀經濟韌性。如果受災地區的企業合理預計它們的客戶獲得保險賠付後會投入重建或回歸市場,則可能更願意在災後進行投資。這種微觀層面的決定将會在整個宏觀層面産生積極影響。歐洲保險與職業養老金管理局(EIOPA)估計,在保險損失占比較低的情形下,導緻直接損失達到GDP的0.1%以上的大規模災害可能使當季GDP增長率下降約0.5個百分點,但如果有充分的保險,損失對經濟的影響則可忽略不計。

保險幫助減輕災害損失的另一種方式是減輕對公共财政的影響,以及減少商業借款需求。政府通常向沒有充足保險保障的家庭和企業提供資助,因而導緻赤字上升并制約其他領域的财政支出。此前的分析發現,對于發達經濟體,保險深度越深,政府的災後支出越低。在保險深度較深的國家,災害造成的實際影響較輕,不會導緻赤字上升。同樣,保險保障水準較高的發達經濟體在事件發生後的幾年,商業部門的債務水準較低。很多新興經濟體的财政資源和信貸擷取更加有限,是以保險可以發揮更重要的“減震器”作用。

保險助力提升微觀和宏觀韌性。家庭層面應對重大風險的财務韌性積累可以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利益。是以在很多國家,公共部門保障計劃通常會在某種程度上覆寫身故和健康風險。對于自然災害風險,很多政府重點關注風險減量和适應性投資,而風險轉移主要由商業(财産)保險市場負責。

總結

提振保險韌性需要充分認識到保險在風險轉移中的潛力,政府、監管機構、保險公司和企業需要通力合作,擴大保險保障範圍。需要創新保險産品設計,提高風險轉移的效率。資料和模型分析創新可以将保險範圍擴充至保障不足的新興風險池,包括涵蓋多種風險的綜合性保障、與采購行為相關的衍生保險或指數保險解決方案。完善的法律監管機制非常重要,可以提升風險轉移解決方案的實用性,如很多經濟體推行一些強制性險種(健康險、工傷保險等)。政府還可以通過稅收和監管制度激勵居民提高投保率,倡導風險減量投資等。而小額保險和新的分銷管道(如網際網路管道) 可以提升保障的觸達性,公私合作可以提升特殊風險的可保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