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虹 風間:南宋傲骨胡铨

作者:MtimeTime.com
朱虹 風間:南宋傲骨胡铨

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學家,也是廬陵五忠一節之一,雖與李綱、趙鼎、李光并稱為南宋四大名臣,但較之這三位,胡铨的出名更多是因為他的公正直言,在三十六歲時不懼權威直谏乞斬秦桧一派,聲震朝綱,但還是被秦桧趕出了朝廷,最後一路流放到吉陽軍(今海南崖城),直到他六十歲時才重新回到朝廷之中,後在射陽湖以六十多歲的高齡身先士卒擊退了金人入侵,升任端明殿學士,七十八歲緻仕回到廬陵,不久便與世長辭,在他死後六年,宋孝宗追賜其谥号忠簡。

文筆卓然 應試而出

恢弘的大殿内莊嚴肅穆,宋高宗端坐在朝堂之上,寬闊的台階下,考生們低頭握筆,墨水流淌在紙張上發出輕微的聲響,混着巡視考官的腳步聲一起回蕩在大殿之内。這就是宋朝科舉時的場景,每隔三年就會有一批高懸在禮部大堂前的名字從中脫穎而出,而在他們之間,還有些人的名字會繼續贊揚或唾棄在之後的千年曆史之中。建炎二年(1128年)的這次科舉也不例外,在那些考生的答紙中,有一份答卷出奇的厚,宋高宗不出意外的拿起了那份答卷,但意外的是,這位軟弱而又荒唐的皇帝卻少有的皺起了眉頭,連帶着翻頁的手也慢了下來,仿佛曾經那個敢于獨身前往金營做人質的康王又回到了南宋朝廷。一旁等待皇帝評選名次的官員也突然間有些不知所措了,隻能低着頭安靜的站立在一旁。桌上茶碗内的水氣漸漸散去,就評為狀元吧,宋高宗放下了這份答卷,那位禮部的官員趕忙接過了那份答卷,放在了其它答卷的上方,躬身離去。宋高宗端起了早已涼透的茶碗,放下時與桌面的碰撞有些沉悶。

朱虹 風間:南宋傲骨胡铨

考官們聽完了這個小官員的描述,互相看了看,眼神裡都有些驚異,于是他們拿起了這份答卷,看着這直陳時政的鋒利文字,這些人都很清楚,如果真讓他以狀元的身份結束此次科舉,那麼朝中那些大人物臉上虛僞的面具恐怕便戴不了多久了,于是他們将這個考生的名次降到了二甲第二,也就是第五名,并且記住了那個用端正楷書寫于試卷上方的名字,胡铨。

凜然正氣 乞斬秦桧

考試結束之後,按理說二甲第二的名次也絕對是個很好的名次了,但胡铨依然沒有能夠留在京城之中,而是回到他家鄉吉安旁的撫州擔任軍事判官。這樣的安排雖說也算合乎正常的任命,但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很難不令人懷疑有沒有什麼更深層的緣由。因為當時的江西并不太平,金兵正在那裡追捕隆佑太後,而朝中那些做出如此安排的人或許也是正希望在某一天聽聞胡铨被金兵誤殺的消息。但就在他們彈冠相慶時,胡铨在贛州停下了腳步,面對令朝廷聞風喪膽的金朝士兵,胡铨卻在當地開始招募民兵,用民兵去抵擋所向披靡的金兵毫無疑問是不合常理的,同在贛州的官員已經有些在收拾家當準備逃離了。但在胡铨眼裡,這并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首先隆佑太後并不是什麼決定性的關鍵人物必須被抓捕,其次金兵孤軍深入,雖說宋朝迫于金朝威懾不敢與之相對,但作戰之心也必然沒有那麼強烈。于是,在那些散兵遊勇們整齊的呼喝聲中,金兵遠遠的停下了他們飛馳的馬蹄,随後便向北離開了。消息傳回京城,朝廷大為驚歎,将他從九品直接提為六品承直郎。

朱虹 風間:南宋傲骨胡铨

回到了京城的胡铨置身于朝堂之中,終于深刻的感受到了這究竟是一個怎樣混亂的朝廷,以秦桧為首的主和派肆意打壓其它的忠心為國官員,那些被金國視為大患而無可奈何的能臣名将被南宋朝廷一個一個流放或關押,曾經他在答卷上所書寫的黑暗更加厚重地向他襲來,胡铨日複一日的闆着臉往返于朝堂道路之上,心中的憤怒也随之積壓,隻等一個契機,那些身居高位者的長袖善舞就将被徹底暴露。這樣的契機總是會到來的,紹興八年(1138年),秦桧派王倫出使金國議和。此時嶽飛正在北境前線奮勇殺敵,北宋曾經的都城開封已經近在咫尺,接連不斷的捷報紛紛揚揚的落在這個偏安朝廷的臣子心中,有很多人都在等着光複全境,重回汴京的那一天。胡铨毫無疑問也是這很多人中的一份子,于是他心中的怒火終于噴湧而出,連夜寫作《戊午上高宗封事》,直言當斬秦桧一派,以免阻止複國大勢。這篇奏疏剛一寫出,其字字珠玑的話語就順着萬民傳頌響徹臨安,秦桧一派軟弱苟且的真實面目被一朝揭露。在胡铨率先上奏之後,許多朝臣的怒氣也随之發洩了出來,奏疏一封接着一封,大有要将秦桧一派趕盡殺絕的勢頭。

朱虹 風間:南宋傲骨胡铨

秦桧跪像

隻是可惜,這樣大規模的議和背後,毫無疑問不是一個秦桧可以決定的,秦桧之是以這麼做,最主要的還是宋高宗的認可。于是被萬人唾罵的秦桧依然安坐在他富麗堂皇的宅邸之中,而掀起民心所向的胡铨,卻已經被驅逐出臨安,走在被貶谪流放的道路上。這一走,就是十年千裡,原本胡铨隻是被貶到廣西,但在貶谪的這段時間裡,胡铨并沒有就此向秦桧一派妥協,雖然在這段時間裡,秦桧的勢力已經越來越大,在強行殺掉嶽飛放棄七年間數十萬将士拼殺而來的所有北伐成果之後,以秦桧為代表的主和派在朝廷中已經隻手遮天,在這樣的情形下,繼續反對秦桧當然是不明智的抉擇,也有很多曾經站在他身旁聲讨秦桧的朋友如今也在秦桧的權勢下屈服。但胡铨卻仿佛對這一切全然不知,他依然用他卓絕的文采痛罵着秦桧,就像曾經在他面前所作的一樣。胡铨自然不會不知道,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無論如何批評秦桧都不會再有任何的用處,他将繼續帶領着南宋成為金朝的溫床,除此之外,他自己的前途也會受到巨大的波及,甚至連身家性命也可能不保。但他依然這麼做着,他依然在無邊的黑暗中呼喚着光明,無論身邊有沒有人支援他,他也始終堅持着自己的信念,總要有人堅持正道的,總要有人讓後人知道,秦桧的聲音絕不是南宋的聲音。但這樣的呼喚所要付出的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胡铨被一貶再貶,直至被貶到了海南崖城,再往後,就隻有滄海橫流。

心同百姓 持正以衡

被貶谪到海南的,并不隻有胡铨一人,事實上南宋四大名臣全都有被貶到海南的經曆,而趙鼎更是和胡铨一樣都被貶到了崖城。隻是當胡铨來到崖城時,趙鼎早已絕食而去。而胡铨較之于另外三位顯得更為凄慘一些,其它三位隻是安居于此,行動并不受到管制,而胡铨則是編管于此,他的一切行動都要被當地的官員所管控。于是胡铨的生活突然間就逼仄了起來,遠處的椰林樹影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但即使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胡铨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活,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搬進了曾經趙鼎所居住的家中,并将之命名為盛德堂,被害者是德行盛大的人,那麼害人者自然就是德行敗壞之人。胡铨再一次表達了他對于秦桧的厭惡與嘲弄,即使身邊的那些官員随時都有可能受到秦桧訓示将他的人生就此終結在這個邊境小城。

朱虹 風間:南宋傲骨胡铨

不過這也是胡铨在這種狀況下唯一能做的了,在搬進了盛德堂後,胡铨便開始着力于教化這個邊遠小城的百姓,為此他專門建立了一座名為逸賢峒的書院親自教書,起初是沒有什麼人來的,當地百姓都知道這是被貶谪而來的人,都盡量遠離他以避免災禍,但随着潮汐一次一次的起落,人們在與他相處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了他的真誠。百姓或許愚昧,但在分辨忠奸良善這方面,并不比那些高中進士的高官們差,于是終于有第一個人走進了胡铨的書院,随後又走進了兩個三個,直到整個書院内都座無虛席。在不需要出海捕魚的時候,當地人民都願意坐在這個書院裡,一時之間,讀書的風潮席卷了這個世人眼中的蠻荒之地。就這樣,胡铨安然的在這個偏僻的小小空間内生活着,這一待,就是十三年,算上之前的十年,已經是二十三年的春秋流過,胡铨依然一句柔和的話語都沒有說過,他隻是強硬地看着臨安的方向,直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及位後,胡铨才得以再次被起用,這時他已經是一位六十歲的老人了,烈日與風沙将他的皮膚磨砺的與腳下的沙灘别無二緻,但他依然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回去幫助這個曾經流放他的國家。

懇切如舊 白發當先

回到朝廷的胡铨立刻得到了宋孝宗以及朝堂大臣的信任,所有人都知道,眼前這個已經略微有些佝偻的老人在他過去的這幾十年間,是如何堅定反抗秦桧的,沒有人會懷疑如此漫長的時光所證明的忠心,于是和他上一次站在這裡時完全不同的,他所提出的每一條建議都會得到所有人認真的考慮,面對這樣的尊重,胡铨也沒有讓他們失望,自從胡铨到來,原本被主和派籠罩的朝廷逐漸又擠進了主戰派的身影,也正是是以,銳意進取收複中原的宋孝宗才得以開展隆興北伐。在北伐遇阻時,胡铨慷慨而作十吊十賀之言,朝中衆人聞之無不熱血激昂,在大殿中挺立着的鎏金柱石又一次看見了百官的沸騰。但在絕對的實力差距面前,再堅定的決心也無法帶來最終的勝利,在此之後又三個月,北伐最終還是失敗了。敗軍從符離開始退散,直到最後,隻剩下駐守高郵的将領陳敏還在堅持抵抗,但本應前往支援高郵的将領李寶卻守成不出,胡铨難以忍受這樣的敗象,于是他起疏彈劾李寶要求出兵之後,親自領兵來到射陽湖支援陳敏。當時已是嚴冬,又恰逢大雪,前往援護高郵的路線已經被冰雪封凍,士兵們本就受到了戰敗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景下,已有不少人都心生退意。胡铨看着眼前這一幕,安靜的拿起了一個士兵的鐵錘,走到被冰封的河道上,一下一下的敲擊着冰面。他始終是一個純粹的人,當文臣時他獨自上奏,隻是他認為他應該寫一封這樣的奏疏表示他的反對,帶領軍隊時,他獨自破冰,隻是他認為他應該在射陽湖阻擊金人,隻是為了他心中純粹的信念,盡管獨自一人,盡管白發蒼蒼。南宋的士兵已經很久沒有見過走在他們前面的統帥了,紹興年間那些原本已經模糊的身影突然之間又出現在了他們眼前,和那頭白發一起,逐漸融于漫天的大雪之中。尚武的精神又一次回到了他們的血液之中,于是所有人都走上前去,硬生生開出了一條足以通行的道路,随後大破金兵,緩住了南宋潰退的敗象,胡铨又一次戰勝了金人,隻是和年輕時的恐吓不同,這一次是真正的軍功赫赫。

朱虹 風間:南宋傲骨胡铨

胡铨雕像

得勝而歸的胡铨更加令衆人心服,而這位文武皆有所得的老臣并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又離開京城,親自管理州郡,但作為一個已經年近七十的老人,這樣辛勞的工作使得他的身體每況愈下,胡铨也知道自己已經快要油盡燈枯,于是在他七十一歲時,最後一次回京和宋孝宗策對之後,提出了緻仕。但宋孝宗并未應允,胡铨隻得退而求其次,轉去潛心研究文學,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中,這位從文學中走出的老人,終于又回歸了文學,他把當年在崖城所講學的内容又一次編輯補充,使得儒學的文脈又深遠了一些。淳熙七年(1180年),胡铨終于得以資政殿學士緻仕,同年五月去世,享年七十八歲,六年之後,宋孝宗追贈谥号忠簡。這位純粹的人就此湮沒在了曆史的塵埃之中,但他的精神将依然閃耀在這片古舊的大地上,純粹之人在追求中縱然困頓,卻終将堅持他們所信仰的正途。

朱虹 風間:南宋傲骨胡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