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英帝國曆史書寫的形成。在西利看來,耶稣、彌爾頓、歌德等相距甚遠的人物能夠被歸為了一類,他們都把倫理、信仰灌注在共同體的生命當中,進而使其更加富有活力,也更加團結。
當然,西利這樣的做法也引起了正統聖公會人士的不滿,認為他撇開神迹、教義的論述為世俗主義,或者懷疑論打開了方,但是卻收獲了來自于“廣教會”成員的贊譽。
除了弗裡德裡克莫裡斯之外,同樣持有自由派聖公會理念的阿瑟斯坦利、約翰戴維斯等人也紛紛表達了對《耶稣傳》一書的認可。
由此也能夠進一步證明,西利與自由派聖公會之間存在着思想聯系。
那麼基于以上談及的情況,在往後的歲月裡,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西利對于歌德的再審視,同樣旨在發掘其中關于政治共同體道德建設的議題,而這樣故法不單單基于對德意志學術思想的興趣,還有着來自于本土自由派聖公會的啟發。
以說,域外與本土思想的彙集緻使西利格外重視國家的倫理道德面向。
反之,正是由于他心系于作為國家團結紐帶的信仰,兩方面的啟發才被融合到一起。
而這樣的思想形态在自由派聖公會人士當中并不鮮見。
在福布斯看來,上述種種論斷的背後有着歐陸思想的身影,是以可以說,之是以自由派聖公會的理念在當時産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是因為它吸收了德意志的思想成果。
¥正是在上述兩方面的作用下,特别是在“廣教會”的啟發之下,西利才會認為在國家建設的過程中,宗教信仰發揮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換言之,民族國家與信仰緊密得結合在了一起,後者與種族血緣、曆史文化一樣,皆為團結的紐帶,也都給予民族生活以有機的形式。
在此可以看到的是,教會/國家的統一體一再的出現在西利與其他“廣教會”人士的言論中,那麼在國家理論上,兩者又有着怎樣的相似性呢以下将以托馬斯阿諾德的相關論述為例來具體說明上述問題。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阿諾德在他的就職演講中除了強調現代史研宄的重要性外,還反複申明國家是一系列思考的核心。
在他看來,國家的外在形式,諸如政府機構的組織方式等等固然重要,但其内在部分更值得關注,這是因為國家的最高目的并不是保衛安全、維護利益,而是為群眾提供一種符合正義的生活方式。
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國家并不是個體簡單集合的結合體,也并非僅僅是财富再配置設定的調解者,它其實是一個與智識及道德生活息息相關的政治共同體。
其一方面賦予了國民以整體性,另一方面又關乎着每一個人心智道德的成長。
是以,在自由派聖公會理念下,國家同樣是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
與此同時,對于阿諾德來說,既然國家是有機體,那麼決定該生命體特征的因素就大緻有以下四點,即種族血緣、語言、制度與宗教信仰。
參考文獻:
《不列颠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年版。
《大美百科全書》 光複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 民國七十九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