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區塊鍊應用無法落地的困境在哪?下一步該怎麼走?

作者:b圈大柱子

2013 年 11 月,Vitalik Buterin 發表了以太坊白皮書的第一個版本。事後人們經常把這視為 「區塊鍊 2.0」 時代開啟的标志,但在當時,其實是以太坊的出現才使得 「區塊鍊」 作為一項單獨的技術從 「數位貨币」 當中分離出來。

換句話說,比特币作為 「區塊鍊 1.0」 是事後追封的,區塊鍊真正作為獨立領域,應該從 2013 年 11 月開始算起,到現在正好是十年。

鍊圈與币圈差異

區塊鍊和數位貨币應該被視為不同的兩個行業,因為兩者的目标和價值主張非常不同。數位貨币行業,或者俗稱 「币圈」,創造了一個特立獨行的平行世界,然後在這個世界裡創造虛拟的數位資産,建構自由金融市場并在其中交易盈利。

由于其規則和價值觀體系與現實世界格格不入,币圈很少或完全不考慮對現實世界或實體經濟施加影響。而區塊鍊行業則截然不同,是以改造實體經濟、影響現實世界為目标的,是以這個行業的人自稱 「鍊圈」,以示區分。

區塊鍊一度是被視為與 AI 并駕齊驅的颠覆性的科技而被寄以厚望,但實事求是的說,十年下來,成果令人失望,可以說是典型的高開低走。

不但沒有做出什麼震驚世界的成就,而且一些曾經被寄以厚望的專案,比如 IBM 與馬士基合作的供應鍊管理系統、澳洲證券交易所 ASX 的鍊上股票交易系統,紛紛以慘敗告終。一些本來以區塊鍊為核心的知名專案,也紛紛放棄區塊鍊,回歸傳統架構。這些失敗,毫無疑問地嚴重地打擊了人們對區塊的信心。

問題出在哪裡?區塊鍊是否還有未來?下一步應該怎麼走?

我是 2015 年開始學習和研究區塊鍊的,入門的時候是一個标準的鍊圈人。從 2017 年底開始,我逐漸把重心放在數位資産上。

但就個人而言,我更加認同鍊圈的價值主張,期望看到區塊鍊這一新技術對更廣闊的現實世界産生影響,創造肉眼可見的價值,并獲得更多普通人的認可。是以在區塊鍊作為一個領域出現十年之際,我簡單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先把體諒的話說在前面,區塊鍊确實還處在一個很早期的階段。很多人拿區塊鍊去跟 AI、電動車、雲端計算去比,都是十年前風口上的技術,你看看别人已經取得多麼大的成就,再看你區塊鍊,啥也沒幹出來。

但是這個比較實在很不公平,因為那些領域其實是老樹新花,而區塊鍊真的是一個剛萌芽的全新領域。具體地說,區塊鍊其實是對一個分散式計算和社會協作領域的理論難題給出的一個演算法解。

這個難題就是: 如何不依賴權威而能産生和傳播信任? 這個難題困擾了人類幾千年,但是直到 2008 年比特币白皮書才突然給出了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現在區塊鍊這個行業還處于理論突破之後最初的十幾年時間裡。

如果我們了解一下晶片、網際網路、AI、電動車、新能源這些現在最火的技術産業,就會知道,它們的理論突破早就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事情了,它們十幾歲大的時候,可能連産品都沒有,甚至都沒有資格總結教訓。相比之下,區塊鍊至少還做出來一些東西,至少積累了一些教訓。是以區塊鍊确實還處在一個幼年期,我們對待它還是要多一些耐心。

盡管如此,鍊圈在過去十年的發展中,還是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走了不少彎路。如果不走這些彎路,鍊圈确實有可能發展得比現在好。這其中有些問題是客觀問題,不是靠鍊圈自己能解決的,但是也有不少主觀問題,值得總結經驗教訓。

第一個問題,鍊圈生搬硬套了币圈的技術工具和思想,導緻在落地應用時産生了嚴重的 「排異反應」。

毫無疑問,币圈始終沖在區塊鍊技術應用的前端。但是,像比特币、DeFi 這樣的技術是解決極端問題的極端手段,它們所生存于其中的那個 「密碼龐克」 的自由主義的數位叢林環境,與現實世界差異太大了:人人匿名,但除此之外一切公開透明,數位身份可随意創造和抛棄,程式碼即法律,而程式碼之外無法律,凡此種種規則,不但在今天與現實世界格格不入,即使在未來也不可能為主流社會所接納。

而這些規則和思想,滲透到區塊鍊技術的方方面面。當鍊圈把這些技術搬到現實世界來的時候,并沒有在全行業範圍内認真地研究和讨論,究竟哪些可以借鑒,哪些必須調整,結果就是在落地時遇到嚴重的阻抗。

第二個問題,價值主張放錯了重點,調子又起得太高,沒有擺正位置。

币圈的核心意識形态是去中心化和共識,鍊圈在起步的時候未加審視地把這個價值主張抄過來到處宣揚,以不切實際的 「去中心化」 作為主要價值主張,一上來就擺出一副要取代和颠覆傳統架構的革命姿态,四面樹敵,又難以獲得使用者的了解和支援。

去中心化共識這個主張,隻有在中心作惡而且盡人皆知的條件下,才能夠得到廣泛的共鳴。在數位貨币這個領域,這個條件區域性成立,但是在大多數領域,這個條件并不成立。換句話說,傳統的基于可信第三方的信任機制在絕大多數場合裡并沒有暴露出嚴重的問題,反而因為其靈活成熟,更受到使用者信賴。

在這種情況下,非要渲染和誇大中心化作惡的風險,然後試圖用一個不夠成熟的新架構去全盤取代傳統架構,使用者自然不會買單。

除了基于現實的考慮,從道理上分析,「去中心化」 以及 「分散式共識」 也不應該成為區塊鍊行業應用的核心價值主張。如前所述,區塊鍊本質是要解決在不依賴于權威的可信第三方的前提下,如何确認事實,産生和傳播信任的問題。

在數位貨币應用場景中,通過少數服從多數的投票來确定事實。但在大多數行業應用中,事實或者是由相關方協商認定,或者由授權機構認定,幾乎永遠不會輪到一群不相幹的人來投票認定。是以,以行業應用為目标的鍊圈的核心價值主張根本不應該是 「去中心化」 或者 「分散式共識」。

第三個問題,長期糾結于 「有币還是無币」 這樣的初級問題,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長期以來,鍊圈一直在争論純區塊鍊應用是否必須有币。這是一個非常沒有意義的争論,因為結論十分明顯,也早就被論述過:區塊鍊應用必須有币。

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區塊鍊應用本質上都是解決信任問題的,而在商業領域,99% 需要跟信任問題相關的應用場景都是要跟錢打交道的,鍊上沒有錢,那麼也就沒有什麼信任問題需要被解決,更談不上有使用區塊鍊的必要性。

第二,區塊鍊一個核心藝能,就是對支付進行程式設計,有了這個能力,很多應用場景立刻畫龍點睛,閹割掉這個能力,使用區塊鍊的意義就大打折扣。

第三,區塊鍊要解決激勵問題,鍊上也必須有錢。

這些都是很明顯的道理。但因為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政府和公衆對 「發币」 等行為非常反感,是以鍊圈很多人在緊箍咒之下,虛與委蛇地去迎合所謂 「無币區塊鍊」 這樣空中樓閣的想法,主動把區塊鍊弱化為一個又慢又貴的殘廢級資料庫,結果自然是幹了半天一事無成。

區塊鍊應用無法落地的困境在哪?下一步該怎麼走?

實際上鍊上有币,并不等于就要 「發币」,完全可以引入 CBDC 或合規穩定币,同樣可以發揮出區塊鍊的價值。與其不切實際地浪費時間去探索什麼 「無币區塊鍊」,不如大家齊心協力與政府、監管當局和公衆充分交流,闡明利害,盡早實作合規數位貨币上鍊。

第四個問題,沒有充分發掘 「通證」 的潛力。

「通證」 是我與元道先生在 2017 年造的一個新詞,對應于區塊鍊裡的 「token」。當時我們的觀察是,區塊鍊雖然也可以做一些别的事情,但是最擅長、做得最好的事情,隻有一項,就是對通證的管理和程式設計。

是以,區塊鍊應用拓展和探索,很大程度上就展現為對于通證應用潛力的拓展和探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區塊鍊核心的價值是解決信任問題,而信任需要一個憑證作為載體。現實世界中,證照、印信、徽章、簽名、票據、貨币、合約就是信任載體,而在數位世界裡,區塊鍊通證就是目前技術水準下最好的信任載體。

而鍊上的通證,在驗證、流轉、交易和可程式設計方面都具有其他信任載體無法比拟的優勢,能夠很好地展現出區塊鍊的使用價值。是以,通證應該成為區塊鍊應用的核心。

但是從過去這些年鍊圈的實踐來看,這沒有成為廣泛的共識。很多區塊鍊專案對于通證的了解和應用嚴重不足,表現為隻使用少數幾個非常初級的通證标準,如 ERC-20、ERC-721 等,然後把業務邏輯搞得很複雜。這降低了解決方案的可了解性和功能。

第五個問題,沒有提出解決資料隐私問題的行業實踐。

币圈應用,使用者匿名,但是每一個位址背後的所有資料和行為曆史都是公開透明的。這跟現實世界正好相反。

在現實世界裡,使用者需要實名參與商業活動并接受監管,但是其商業資料和商業行為,則屬于隐私,如果沒有特别情況,不需要對外公布。這樣一來,來源于币圈的區塊鍊技術對于隐私問題的态度,與現實世界的需求之間就産生了一對沖突。

如何在行業區塊鍊應用中處理這對沖突,這是關系到區塊鍊是否能落地的根本問題。但是有一些鍊圈專案,不僅不直面這個問題,而且試圖勸說使用者接受币圈的資料隐私觀念,這既不合理,也不可能。

當然,我也知道一些專案緻力于解決這個問題,各有各的招數,但是沒有行業級别的标準實踐,甚至關于這個問題的橫向探讨也很少。可以說,不解決這個問題,區塊鍊落地實體經濟絕對沒戲。

導緻區塊鍊行業應用長期不能落地的原因肯定還有一些,但是我認為以上五項是最值得提出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鍊圈如果要在未來取得突破,我有以下建議:

第一,将區塊鍊視為解決特定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而不是 「區塊鍊革命」,要跟傳統架構融合共存,而不是殺氣騰騰地要去取代和颠覆。

應當實事求是地分析應用場景裡對于信任問題的真實需求,不要誇大中心化作惡的風險,可以交給中心化解決的問題,不一定非要上區塊鍊。可以用密碼學解決的問題,不一定非要用區塊鍊。讓區塊鍊在關鍵的位置上發揮作用,比讓它包打天下更有利于它的健康發展。

第二,積極推動央行數位貨币或合規穩定币上鍊,這是區塊鍊應用落地的關鍵一筆。不要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糾結于 CBDC 的價值觀争論當中,要認識到,CBDC 的推廣和應用,将促使億萬使用者開設和接納自主權身份,将推動監管科技與區塊鍊的整合,這是區塊鍊得到廣泛應用的最重要的基礎。

這件事情辦成,就一通百通,這件事情辦不成,鍊圈就會長期停滞不前。

第三,加深對通證的了解和研究,把它的潛力盡快發揮出來。在國内的區塊鍊開發者,需要通過學習擺脫 「代币」 這個詞帶來的誤導,認識到通證作為信任載體的豐富的表達能力和可程式設計潛力,但同時也要防止走向 「萬物皆可通證化」 的極端。

第四,中短期内仍然以金融、貿易、支付相關的應用為核心突破口,把資産的表達、流轉、交易、程式設計、監管作為主要的價值主張,突出效率優勢,弱化意識形态,争取在這些方面盡早實作突破。這些方向不突破,其他領域的區塊鍊應用很難做起來。

第五,将如何解決隐私資訊保護問題作為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在全行業内進行讨論,并制定有關的标準實踐和工具。

第六,認真考慮如何激勵使用者采納區塊鍊方案的問題。區塊鍊是一個新工具,相比于現在主流的技術,區塊鍊解決方案給使用者帶來的好處,一開始并不明顯,必須要達成網路效應之後,才能展現出巨大的優勢。對于這種型别的技術,要想發展好,必須想清楚 「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 這樣的問題,盡可能獲得更多人的支援,比如學習網際網路和币圈,考慮對于早期使用者提供補貼。

區塊鍊應用無法落地的困境在哪?下一步該怎麼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