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末以來,華北各地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尤其是山東、河南和安徽三省交界的地方,許多地方一個多月滴雨未下,農耕更是無法進行。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當地老百姓茶不思飯不想,就想着趕快下雨,以免誤了農事。但左等右等,還是等不來下雨,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求雨,由此展開……
跪地求雨
古時候,長時間未下雨當地村民會進行祭祀或是請“高人”前來做法,以祈求上天盡快降雨。随着時代的發展,科技日漸進步,這種“愚昧的陋習”已經被摒棄,因為國小生都知道,下雨需要有充足的水汽,并以大氣運動作為輔助,才能實作降雨。
然而在這場幹旱過程中,衆多地方紛紛将摒棄的陋習,再度撿了起來。最先報道進行求雨的地方,是山東的臨沂。
在臨沂的北部地區,當地村民頭上戴着草帽,一衆村民跪在地上,向上蒼祈求下雨。緊接着,河南多地也被報道出來求雨。
結果很顯然,雨并沒有因為村民的祈求而到來,反而高溫和幹旱依舊在持續。在繼續等待了近半個月後,河南和山東多地均迎來了一場大雨,農田得到了灌溉。
此次降雨發生在深夜,但還是有些村民走到室外檢視降雨情況。根據媒體的報道,在河南的一戶農民家裡,在下雨的時候,一位大媽走到院子中央,跪在地上以感謝下雨。
時代不該倒退
跪地求雨這樣的事情,放在古代很正常,畢竟那個時候人教育程度較低,且科技不發達,隻能靠“磕頭”以實作心裡的慰藉。
但如今這個時代不一樣了,大陸的義務教育普及率幾乎達到了百分之百,為何還會出現“跪地求雨”的現象呢?
更讓人不解的是,網上一衆網友跟風覺得農民不容易,更有衆多媒體報道“磕頭求雨”的事情,言外之意就是農民不容易,這是無奈之舉。
這真的是無奈之舉嗎?還是有人在助長這種“歪風邪氣”。當地的旱情應該得到關注,但我們不應該關注老百姓求雨。
随着媒體曝光當地的旱情,有關部門也會更加了解當地的旱情,上一級部門也會對這些地區進行更多的政策傾斜,或是進行抗旱救災。
這才是這場旱情,老百姓關注媒體報道的意義,結果關注了半天,隻有老百姓跪在地上求雨,而這些人還跟風說老百姓不容易。
老百姓的确不容易,放在什麼時候都不容易,并且幹旱也不是今年才有,平均過個兩三年就會有一次旱情。
之前也沒見有人求雨,而之是以如今遍地都是求雨的老百姓,一方面是他們的确希望盡快下雨,另一方面是這些人接受到了良莠不齊的網絡資訊,才想起了“作妖”。
幹旱磕頭下雨磕頭,不是辛苦也不是無奈,是那個封建時代殘留的“愚昧”。我們也不應該推崇,更不應該認為理所應當,改革開放了三十多年,難道我們剛認識了“科學”,又選擇要回去?
觀點說
老百姓磕頭可以,或許他們也應該磕頭,但跪的應該是那個辛苦的自己,是那個為這個時代默默耕耘的自己,而不應該是“龍王”,也不應該是所謂的“玉皇大帝”。
媒體說老百姓苦可以,畢竟老百姓也是真的苦,但有些人的愚昧也是真實存在的,這種思想要不得,這種行為更是要不得。
幹旱就想辦法保收,或者向有關部門反應,再或者就讓當地有關部門多建蓄水池。總之,面對幹旱我們需要幹點什麼,但絕不是将剛硬起來的膝蓋,再跪下去。
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即删,圖檔僅為配圖并無人身攻擊,講述内容為目前現象,不針對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