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作者:趙趙的期待

前言:曆史的真相往往令人震驚

曆史是一面鏡子,照亮後人前進的道路。戰國時期,秦國崛起,逐鹿天下,最終完成統一大業。在秦國步步為營的戰略布局中,有一些關鍵人物的加入,改變了曆史走向,其中就包括韓非子。

韓非子這個傑出的思想家,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曾受到秦王的賞識,卻也在秦國客死他鄉。更為諷刺的是,這位聰明睿智的南韓使者,最終卻害得自己的同窗好友李斯背上了罵名。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人生的結局往往出人意料,而曆史的真相也非常值得人們深思。讓我們回到兩千多年前的那個時代,探究這段撲朔迷離的曆史故事,

思考韓非子之死到底給後人帶來了怎樣的啟示。或許,曆史的真相并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一、謀定天下,缺少韓非難圓夢

公元前234年冬,秦王嬴政親自率軍來到長城邊境巡視,同行的還有他的心腹大臣李斯。這一年,趙國遭受秦兵猛烈打擊,已經節節敗退。秦國乘勝追擊之勢,逼近趙國國都邯鄲。形勢對趙國極為嚴峻,其他各國也深感壓力,紛紛派使者向秦國求和。

這一日,秦王嬴政站在長城之上,放眼北方,望向遙遠的邯鄲城。多年征戰不斷,他已經看到了統一六國的希望,這是他繼位以來一直追求的目标。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趙國已是強弩之末,不出三年,定能吞并趙地。”秦王心頭激動難抑,這是他多年以來一統天下夢想的重要一步。一旦吞并趙地,秦國的版圖将再次擴大,與中原各國毗鄰,屆時消滅其餘國家,統一天下的大業就指日可待。

李斯立即表示贊同。他深知秦王對韓非子這個人的向往,此時正是拉攏韓非子為秦國效力的大好時機。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韓非子,這個名字秦王早有耳聞。他著有《韓非子》一書,論理清晰,見解獨到,是當世少有的奇才。秦王嬴政盼望已久能與韓非子相見,聆聽聖人之言,此前曾三次遣使南韓,欲約見韓非子,但韓王都找各種理由搪塞過去。如今趙國即将滅亡,秦國實力大增,正是一個拉攏韓非子的大好時機。

既然韓王不肯派韓非子來見朕,那就由朕親自去南韓看看他!”秦王嬴政眼中閃過機敏的光芒。聽到李斯的建議後,他立刻想到了一個計策,以自己的方式逼迫韓王派韓非子出使秦國。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次日清晨,秦王嬴政親率大軍開拔傳回鹹陽,沿途經過南韓邊境。十萬大軍聲勢浩大,浩浩蕩蕩開拔的隊伍足足綿延幾十裡,随時可以轉進南韓境内。這可謂聲勢浩大,氣勢威猛。

秦軍雖未進犯南韓領土,但大軍壓境對南韓形成了巨大壓力。韓王迫于秦軍的軍事壓力,深感威脅,不得不派遣韓非子前去秦國面見秦王,希望化解秦韓兩個國家之間日益緊張的關系。這正是秦王嬴政計策的目的所在。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兩國形勢對比懸殊,韓王别無他法,隻能順應秦王要求,派出心腹大臣韓非子出使秦國,希望能為南韓争取喘息時間。韓非子明知大勢已去,自己将投鼠忌器,但為了國家存亡,也隻能硬着頭皮前往。

當韓非子趕赴秦國時,李斯早已在鹹陽與秦王商量好了對策。按照李斯的建議,秦王需要先示好,表達對韓非子的欣賞之情,以拉攏韓非子為秦國效力。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一旦韓非子心存芥蒂,秦王再變臉嚴厲,威脅南韓的存在,逼迫韓非子交出對秦國有利的政策。

李斯深知韓非子絕非池中之物,必須步步為營,耐心化解。秦王嬴政十分贊同李斯的謀略,由衷贊歎李斯的遠見卓識。兩人商定的對策無疑沖突了韓非子的強硬态度,以拉攏的方式達到威逼的效果。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二、諄諄善誘,實則權謀

韓非子來到鹹陽已有一月有餘,秦王對他禮遇有加,數次長時間的會面交談後也頗為欣賞他的學識才能。然而韓非子畢竟是南韓使者,對秦國存戒心,始終保持着距離。他明白,秦王對他的禮遇不過是權術,自己必須小心應對。

一日,秦王再次召韓非子于丞相府詳談。韓非子的回答謹慎而明智,他并未直接反對秦王統一天下的計劃,而是建議采取漸進、穩健的政策。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這表面上看是諄諄善誘,實則暗含拖延時間之意。韓非子心知肚明,自己這番虛與委蛇的奉承之詞無法達到真正阻擋秦國野心的目的,但面對一個志在必得的秦王,自己也隻能這樣應對了。

秦王聽罷,眉頭微皺。韓非子所言不過是謹小慎微,拖延時間之計。李斯見狀,立即接話道:“陛下英明神武,定能統一六國。南韓小國,不足挂齒。陛下有意與南韓修好,隻要南韓甘心歸順,自可保全南韓的河山社稷。”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李斯這番話立刻點破了韓非子謹小慎微的真正用意,明确表明南韓難逃一統的命運。韓非子聞言,臉色微變。

李斯的話已經明示南韓不可能獨善其身,韓非子也終于意識到,自己束手無策,無法為南韓謀得喘息時間。面對一個志在必得的秦王和極富謀略的李斯,自己這番謹慎應對已派不上用場。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三、權變通變,最終隻能就範

李斯來到韓非子下榻的薛居,見韓非子面色凝重,心知其已看破局勢。韓非子明白,秦國不會輕易放過南韓。

韓非子沉默不語,李斯也明白緘口不言就是預設。李斯告辭後,大司馬府,向秦王禀報韓非子的态度。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韓非子再三推诿,已說明其心意已決。面對強秦,韓非子也隻能就範,但他始終念念不忘南韓。李斯深知其心,秦王自會洞悉。此時強留韓非子隻會徒增麻煩,不如從長計議。

得到秦王明确訓示的李斯,卻也無奈歎息。手下人将毒藥送到韓非子處,韓非子知罪難逃,亦不做無謂掙紮,一飲而盡,自盡身亡。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四、客死他鄉,忠心難回本

韓非子之死,轟動一時。根據李斯的授意,秦國方面宣稱韓非子暴病而終。南韓方面雖然明白其中緣由,卻也無可奈何,隻得默默帶走韓非子的遺體,就此歸國。

李斯其實也頗感惋惜,韓非子是當世難得的奇才,如果能為秦國所用,對秦王一統天下的事業必将助力甚巨。但韓非子念舊情深,立場堅定,李斯也無力回天。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這是李斯在韓非子離開時的感慨。眼見着一位天下難尋的人才就此離去,李斯不免唏噓。但對韓非子來說,生來高貴,他隻能忠于南韓,絕不可能為秦國賣命。

一念天際,心中自有一韓非。李斯明白韓非子的為人與立場,也并不真正在他死後怨恨他。李斯隻是秉承君命,做了一個必須做的選擇。

韓非子以死明志,表明了對南韓的忠心,但同時也葬送了自己在學術上的造詣。客死他鄉,對一個才華橫溢的學者來說,實在可惜。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五、明史遺文,竟成奸佞

多年以後,史官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這段曆史,但他采用了明晰的手法,将韓非子之死描寫為同窗李斯嫉妒韓非子的才能,在秦王面前暗中陷害,最終害死韓非子。

這使得李斯在千百年來的史書中背上了心術不正、嫉賢妒能的罵名。其實,韓非子之死乃是出于秦王的決定,李斯不過是執行國君的旨意。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司馬遷之是以采用這樣的手法記載,也有其考量。韓非子在學術上造詣很高,若直書被秦王所殺,則有辱其名聲。

于是采用李斯嫉妒害死的方式,既可顯示韓非子的學識超群,又可讓讀者對其敬仰愛戴、津津樂道。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而李斯作為秦國宰相,執行君命本是當然,其忠誠毋庸置疑。但司馬遷以春秋筆法使其成為嫉賢妒能之徒,也有提醒後人不要唯命是從,盲目執行有悖人倫的君命之用意。

對李斯來說,司馬遷筆下的這段記載無疑是對他一生的不公正評價。但李斯此時已故,司馬遷的《史記》作為後世權威史書流傳下來,這件冤屈就成為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背負罵名

結語:

曆史并非全黑即白,它需要我們用寬廣的視野和深邃的思維來審視。韓非子之死,李斯背負罵名,背後蘊含的曆史啟示值得我們靜心體會。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系時,我們還需要寬容與智慧,方能不被表面的事實迷惑,洞徹其本質。

人生在世,選對立場事關重大。但更重要的是樹立遠大志向,兼濟天下,存天理去人欲,方能笑傲風雲,成就大業。感恩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有條件追尋真理,不必在艱難抉擇中左右為難。讓我們一起努力,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溫暖與希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