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國時代,天下大亂,群雄割據,英雄輩出。在這樣動蕩多變的年代,軍事實力和用人才能成為決定一個政權成敗的關鍵。曹操在這一曆史過程中脫穎而出,逐鹿天下,最終建立魏國。張遼和張郃都是曹操麾下的猛将,同為五子良将之一。
但是,兩人在投降曹操時,獲得的賞識和待遇卻大不相同。這其中透露着曹操深谙用人之道的政治智慧,也反映出他嚴格論功行賞的一面,極具曆史借鑒意義。
一、兩位猛将的不同出身
三國時代,群雄割據,天下大亂。曹操率領大軍,自稱魏王,意圖一統天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不少名将見勢頭不好,紛紛前來投降曹操,加入曹操一統天下的行列。張遼和張郃,正是這樣兩位投降曹操陣營的名将。
張遼與張郃同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兩人都以勇冠三軍而聞名。但是,兩人的出生背景卻是大不相同的。
張遼生于雁門郡馬邑縣一個下層家庭,他的先祖曾參與過馬邑之謀,但馬邑之謀失敗後,為避禍改姓張。張遼從小就在邊陲長大,性格剛硬豪邁,耳濡目染邊陲生活的氣息。他曾擔任過郡吏,後來投軍,跟随董卓等人左右。張遼本就善戰,這一系列經曆讓他見多識廣,讓他成長為一個出色的猛将。
與張遼不同,張郃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張郃少年時就顯露出過人的才華,他博覽群書,對兵法謀略了如指掌。
張郃精通兵法,也頗有政治頭腦,是典型的儒将。張郃後來也投身軍旅,憑借其過硬的才能,逐漸在河北地區嶄露頭角,與顔良、文醜、高覽并稱“河北四庭柱”,是當時實力雄厚的袁紹麾下的心腹大将。
兩人雖然都身懷絕技,都在軍界小有名氣,但終究沒有能夠獨當一面,反而都淪為他人麾下。氣運不濟的張遼,先後投靠了何進、董卓等權貴,最後跟随當時名震一方的呂布。張郃則先後輾轉投奔了公孫瓒和袁紹等人,袁紹見他才幹出衆,收為心腹,任命他為重要将領。
由此可見,兩人的出生環境和成長過程截然不同,這也影響了他們性格的不同。張遼剛毅彪悍,張郃穩重内斂,兩人各有特點。
但他們的才華和野心都沒有能夠得到足夠施展的舞台,最終都不得不投降更強大的曹操,這成為兩人後來命運的轉折點。
二、呂布敗亡,張遼歸降曹操
公元197年,曹操東征呂布,終于在下邳城外将呂布生擒。曹操果斷處死了呂布,呂布集團土崩瓦解。此時,張遼正擔任呂布手下重要職位魯國國相。眼見曹軍如破竹般地摧毀呂布,張遼也深感大勢已去,決定保全自己的前程。
經過深思熟慮,張遼選擇率領部曲,前來歸順曹操。曹操善待人才,張遼又是猛将,投降之舉對曹操來說無疑是喜訊。但曹操沒有是以就直接厚遇張遼,而是根據張遼的實際情況,拜他為中郎将,封他為關内侯,可以說是嚴格的“論功行賞”。
作為呂布麾下重要官員,張遼理應全力以赴保衛主公,但最終做出了投降的選擇。是以他對呂布的失敗,也負有一定責任。雖然他帶兵歸降,但對整體戰局影響不大,是以曹操給他的封賞并不高。
張遼本人也深感慚愧,他在獲封關内侯後,對曹操說:“生為漢臣,本該緻力報效,無奈誤投呂布,與其同罪。今得陛下恩寬,得以改過自新。張遼定當馬不停蹄,立下戰功,以謝陛下知遇之恩。”
曹操聽後甚感欣慰,見張遼忠心耿耿,遂命他擔任前鋒,負責率軍開路。張遼從此在曹操手下立下赫赫戰功,最終成為五子良将之首。
三、官渡大戰,張郃倒戈投降
與張遼不同,張郃是在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前夕倒戈投降的。當時正值官渡之戰的關鍵時刻,張郃見曹軍勢大,主動帶領幾千兵馬來歸降。曹操對張郃投降之舉更是高興,直接封他為偏将軍,賜予都亭侯的爵位。張郃獲得的厚遇,與張遼當時的情況相比,可謂天壤之别。
其實,張郃之前就與袁紹心生嫌隙。他認為袁紹隻重用奸佞小人如郭圖,不采納自己的意見。在官渡之戰前夕的烏巢之戰中,張郃就曾與郭圖發生嚴重分歧。這讓張郃對袁紹心生芥蒂。正值雙方對峙之時,張郃把握時機,帶兵倒戈,以投降曹操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曹操深谙人心,他了解張郃投降的真正動機,也看準了張郃的實力和影響力。 張郃手下兵馬衆多,投降對戰局影響重大。是以曹操給予他高規格的接納。這種差别化待遇,既穩住了張郃的心,又給其他觀望中的敵軍帶來巨大沖擊。可以說是用人得當,一舉多得。
事後,張郃果然對曹操言聽計從。曹操見他忠心耿耿,遂讓他負責鎮守西北對抗蜀漢,張郃也确實抵禦住了蜀軍的進攻。曹魏西北邊防是以長期穩固。
四、用人唯才,厚遇張郃情有可原
張遼和張郃後來也都在曹操麾下立下赫赫戰功。張遼率領曹軍屢次大破東吳,其威名獨步一時。張郃則帶兵鎮守西北,抵禦蜀漢軍的進攻。兩位名将的才華,在曹魏得到了完全的施展。
三國時代,優秀人才輩出。曹操能夠廣納賢才,并用人唯才,最終建立魏國基業。正是因為有了張遼、張郃等猛将的加盟,曹操才得以氣吞山河、稱帝建國。曆史的巨輪滾滾向前,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也在無情的歲月中逝去。留給後人的,不隻是傳奇故事,也有人治國家的智慧。
曹操厚遇張郃,嚴格論功行賞的用人作風,至今依然值得借鑒與學習。張郃投降的時機更好,也直接影響了官渡之戰的走向。
是以,曹操給予他更高規格的厚遇,也是情理之中,并無不妥。正是因為曹操用人唯才,不枉顧舊人,許多英雄豪傑才甘心歸附曹操麾下,給予曹操最終統一北方的力量。
結語:
綜上所述,曹操對張遼和張郃的不同待遇,并非出于個人偏見,而是根據當時具體情況和兩人的功勞作出的決定。這反映出曹操深谙用人之道、嚴格論功行賞的政治手腕。
正是因為曹操用人唯才,許多英雄豪傑才甘心歸附曹操麾下,最終為曹操統一北方提供了強大助力。曹操的這種用人之明,是三國時期亂世中穩固政權的重要支柱,也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曆史智慧,值得深思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