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韓造船實力比拼,南韓給自己臉上貼金,中企掌握高技術默默賺錢

本文素材來自于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系删除。

許多人對中日韓造船業的實力認知似乎仍停留在五年前。即便今天,仍有人在吹捧南韓的造船實力,堅信他們高超的技術和承接高附加值訂單。這些人最常提到的是南韓搶占了LNG船訂單,因為長期以來,南韓一直占據LNG船市場佔有率的70%以上,南韓人對此也自豪不已。回顧2021年9月,南韓接收的訂單中,平均每艘船造價高達1.7億美元,而中國隻有6000萬美元,是以許多人,包括南韓媒體在内,普遍認為南韓承接的都是高附加值的訂單,比中國更有含金量。

中韓造船實力比拼,南韓給自己臉上貼金,中企掌握高技術默默賺錢

然而,我們需要問一個問題:難道中國造船業就隻能接低附加值的訂單嗎?難道中國的造船實力就真的不如南韓嗎?在這篇文章中,我将詳細探讨中國造船業的實力,讓大家重新認識中韓造船業的真實情況。

很久以前,造船業曾是美國的天下,但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美國将造船業轉移到了日本和南韓。在2000年之前,全球民用造船業基本上由日本和南韓主導。然而,到了2012年,中國的訂單量首次超越了南韓,而日本開始走下坡路。到了2020年,中國占據了全球造船業市場佔有率的45.8%,而南韓和日本分别隻有41.4%和7%。從那時起,全球民用造船業基本上不再牽涉日本,隻剩下中韓兩國在競争。

中韓造船實力比拼,南韓給自己臉上貼金,中企掌握高技術默默賺錢

盡管在新船訂單、完成率和手持訂單等關鍵名額上,中國也遠超南韓,但仍然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的造船業遠不及南韓。這是因為南韓長期占據着制高點,這個觀點已經根深蒂固,很難被打破。另外一個原因是,很多人聽到過一句話,即"LNG船是造船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他們試圖通過這句話告訴世界,誰掌握了最先進的LNG船技術,誰就是造船行業的第一。但如果LNG是明珠的話,那這頂皇冠上有太多的明珠,多到皇冠可能都裝不下。

南韓早在很早就能制造LNG船,而中國直到2008年才傳遞第一艘LNG船。南韓由于起步早,很多裝置和配件都能自産,而中國以前在許多關鍵裝置上需要進口,尤其是焊接技術方面,南韓有着顯著的優勢。他們制造的LNG船的日蒸發比中國低很多。2001年,中國甚至無法焊接這種船的鋼材,還不得不派人員到日本專門學習。這些都是事實,但僅憑LNG船的落後,就可以說中國的造船業也落後于南韓嗎?僅憑南韓接收的LNG船訂單總額高,就能說他們接的是高附加值訂單嗎?當然不是。

中韓造船實力比拼,南韓給自己臉上貼金,中企掌握高技術默默賺錢

造船業可以廣泛分為兩大領域:船舶制造和海工制造。許多人認為南韓造船比中國強大,但他們很可能第一次聽說海工制造這個詞。船舶制造領域的份額主要被中韓日搶占,但需要注意的是,這裡主要涉及低技術含量的船舶制造,比如大家熟知的LNG船,其實隻是低端船舶制造中的一種。而在高端船舶制造領域,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這些領域包括各種L字頭的深冷船舶、豪華遊輪、科考船、概念船舶等。雖然這些船的訂單量不多,但技術含量非常高,利潤也非常可觀。而這些高附加值的船舶制造領域,通常由歐美老牌造船大國壟斷,其他國家很難分得一杯羹。法國、美國等國家在這些領域擁有獨特的技術和專利,是以其他國家難以進入市場。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和南韓在這些領域的訂單數量相對較少的原因。

中韓造船實力比拼,南韓給自己臉上貼金,中企掌握高技術默默賺錢

海工制造領域主要涉及油氣探采儲煉平台、裝置以及輔助船隻等。這些項目大部分與高技術船舶制造有重疊之處,包括水文科考船、油氣勘探船、可燃冰等海底

礦産探采平台等,都屬于高端船舶制造領域。這些項目早已被西方傳統的強國所主導,南韓曾試圖轉型進入這一領域,但卻難以獲得訂單。這帶來了一個問題,如果南韓真的接收了高附加值訂單,為什麼他們難以在這個高技術領域獲得訂單?為什麼核心裝置和零件不賣給南韓,反而中國憑借龐大的國内需求逐漸崛起?答案很簡單,高附加值領域确實更賺錢,但它需要更多的技術、資金和市場佔有率。西方國家傾向于保留這些高技術領域的控制權,是以對南韓等新興競争對手的技術輸出進行限制,這讓南韓難以在這些領域取得突破。

中韓造船實力比拼,南韓給自己臉上貼金,中企掌握高技術默默賺錢

中國的海工制造實力也表現得相當出色。例如,中國已經成功研發和生産了海上鑽井平台、可燃冰開采船隻以及奮鬥者号深潛器等高技術裝備。雖然這些項目的需求量不大,但利潤非常可觀,而且它們能夠創造更高的商業價值。雖然中國無法與整個西方媲美,但任何一個單一國家要想在種類和技術先程序度上與中國競争,都幾乎是不可能的。盡管我們接不到國際上這類大訂單,但我們國内市場的需求已經足夠大了。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中國接收的都是低附加值的造船訂單嗎?南韓接收的普遍是高附加值訂單嗎?從資料來看,情況并非如此。

如果南韓真的接收了高附加值訂單,那麼他們的淨利潤應該非常高,而中國的淨利潤應該很低。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以南韓三星重工為例,從2016年到2020年,該公司每年都處于虧損狀态,累計虧損高達188億元人民币。再來看南韓造船海洋公司,盡管在最近四年中有兩年實作盈利,但其餘兩年虧損巨大,累計淨利潤為87億元人民币。最後,南韓大宇造船海洋公司在最近五年中累計淨虧損96億元人民币。這三家造船企業不僅在南韓排名前三,而且在全球造船行業中也位居前三,但其中有兩家公司總體處于虧損狀态,累計淨虧損高達284億元人民币。如果南韓真的接收了高附加值訂單,為什麼這三家公司中有兩家虧損如此巨大呢?

與此同時,中國的揚子江造船業集團在最近四年中累計淨利潤高達121.21億元人民币,淨利潤遠超南韓的三大造船企業,而且平均淨利潤率也遠遠超過這三家企業。中國船舶集團雖然在國際造船榜上的排名相對較低,但在這個領域的利潤和淨利潤率都明顯高于南韓三大造船企業。中國的揚子江船業集團和中國船舶集團之是以會出現虧損,是因為他們承擔了大量的國防任務,這些任務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而且武器裝備的利潤通常不會太高。

綜上所述,盡管南韓在LNG船等小衆領域領先于中國,但如果看整體船舶制造領域,中國更為領先。中國不僅獲得更高的利潤,還掌握了更多高

以上内容資料均來源于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資料,理論考證于網絡資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産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由于平台規則,隻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請勿搬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