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澤東在窯洞前頭戴紅軍八角帽的照片,是怎樣傳播開的

有一本書告訴世界"還有另一個中國",有一本書在紙上描繪了一個真實、客觀、立體的共産主義飛躍。這本書是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的《紅星閃耀在中國》(Red Stars Shine on China),也被稱為《西遊記》(The Journey to the West)。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席緻函斯諾等國際友人的親屬,向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作出寶貴貢獻的國際友人表示深切的緬懷,并敦促這些國際友人的親屬以身作則,為增進中國與世界人民之間的友誼與合作作出貢獻。促進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手中多次閱讀不同版本、不同語言的《西遊記》,結合其他黨史、文學史資料,可以發現,一批人與上海有很多淵源,共同為斯諾的延安之行和出版報告、書籍做出了貢獻。可以說,上海融合了中西文化的文化遺産,特殊時期中外環境,催生了"紅星照耀中國"的傳說。

"令人驚訝的政治局勢"

1936年6月,斯諾聽說了中國西北地區"出人意料的政治局勢"的消息,紅軍正從全國集中到陝北和甘肅。于是他來到上海,向宋慶齡求助。

毛澤東在窯洞前頭戴紅軍八角帽的照片,是怎樣傳播開的

1937年,紅軍和陝北基地的農民走到了一起。

宋慶齡等人通過與中國共産黨中央的秘密接觸,向雪璋轉達了斯諾的情況,中共中央是陝北省的一名保安。中共中央聯絡局主任李克農向毛澤東、周恩來報案,并取得許可。

宋慶齡接到毛澤東的介紹信後,先到西安聯系了中共地下黨組織秘密黨員董建武,為斯諾開到陝北建好前線。董建武在上海和當時的勢力有好友情,張學良和陝北方面也認識他。

除了接線人的竊竊私語,宋慶齡還在他的一張名片上寫了兩首英文詩,上面蓋着騎馬針,一半給董建武,一半寄給斯諾。在《西遊記》中,斯諾生動地描述了他在西安與董建武的會面。

董建武到達西安後,以"王牧師"的身份住在西京招待所。他低聲問斯諾:"你知道北平的理學碩士嗎?"斯諾也用預定的低聲回答:"這是我最好的朋友。然後,雙方拿出宋慶齡的名片,拼對了,連接配接順暢。

董建武大方的舉止,優美純正的英語,寬泛的口談,以及對國内外形勢的敏銳看法,很快說服了斯諾。斯諾對董建武進行了熱情洋溢的評價:我每天花四五個小時聽他聊天,回憶過去,聽他更嚴肅地解釋證據。他是一個我完全沒想到的人。

毛澤東在窯洞前頭戴紅軍八角帽的照片,是怎樣傳播開的

斯諾給了宋慶玲《紅星照耀中國》的扉頁。

1936年6月,在董建武的護送下,斯諾和美國醫生馬希德抵達路口,在張學良的掩護下被帶入陝北的保安。

"一本真實資訊的書"

1936年7月,斯諾驚心動魄地來到延安,然後被驢子轉移到安斯白平,在那裡他受到了周恩來的熱烈歡迎。周恩來随後為他安排了為期92天的探訪。

毛澤東在窯洞前頭戴紅軍八角帽的照片,是怎樣傳播開的

斯諾(右一)在陝北省革命基地接受采訪。

經過三天的車程,斯諾來到了保安那裡。安全的第一天晚上,毛澤東來看望他。接下來的幾天裡,兩人在山洞裡通過翻譯吳良平進行了幾次談話。

據吳良平說,他于7月16日開始坐在毛澤東和斯諾之間,翻譯他們的交流。《紅星閃耀中國》出版後,斯諾感慨萬千地說:"經過病人吳先生的修改,是以不會被歪曲。毛澤東還建議,這是一本"告訴我們真相的書"。

資料顯示,吳良平與潘漢年等人一起,為團結進步知識分子,推動建立左翼作家聯盟、社會科學家聯盟等進步團體做了大量工作,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翻譯了《反都靈論》。因為這本書的翻譯,他被毛澤東同志稱贊為"書的秋天"。

1930年,吳良平被捕入獄,但在獄中繼續學習和弘揚馬克思主義。1932年出獄後,他來到中蘇地區工作,1934年10月,他加入了中央紅軍進行長征。

《西行》對國際社會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吳良平的辛勤努力也離不開。一些美國人寫信給毛澤東,毛澤東讓吳良平回信。

毛澤東在窯洞前頭戴紅軍八角帽的照片,是怎樣傳播開的

斯諾正在去面試的路上。

"紅軍的正面形象走向全球"

1936 年 11 月,斯諾向《米爾斯評論》發送了他與毛澤東談話的全文和對紅色基地的評論。收到手稿後,該報主編鮑威爾于11月14日和21日分兩期出版,題為"會見共産黨上司人毛澤東"。

這是第一次向世界介紹毛澤東的生平和對話,也是第一次在山洞前發表毛澤東戴着紅軍八角帽的照片。毛澤東的長談,正式将中國共産黨和紅軍的正面形象帶到了世界。

毛澤東在窯洞前頭戴紅軍八角帽的照片,是怎樣傳播開的

1936年11月,《米勒評論》介紹了毛澤東。

在《宣言》主編去世後,《米爾斯評論》可以說是當時報道抗日鬥争的最真實的報紙。1937年8月21日,《米勒評論》盡快出版了《戰時特别版》,介紹了盧溝橋事件後的情況。幾個月後,鮑威爾計劃出版《中國的鬥争:日本侵略中國紀事》,用新聞稿和現場照片記錄上海的鬥争。

1941 年 12 月 6 日,在上海"孤島"淪陷前幾個小時,鮑威爾先發制人入侵,組織部隊将最後一期《米爾斯評論》運出上海,并利用秘密廣播電台向全世界發送有關占領上海的資訊。

專欄編輯:于丹雲 文字 編輯:夏斌 标題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沈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