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後,很多國家主動與中國建交,那麼就出現了一個重大的問題。新中國的政權,是發動群衆武裝鬥争的結果,軍事人才有很多,善于從事秘密工作的人也很多,可在駐外使者這方面,一時間真的成為了一個難題。
如果是純粹的外交事宜,延安的外事小組成員,如果是在外交部工作,無論是從能力、語言上面,足以勝任,可是要是駐外大使,無論從年齡、資曆、威望上面,就有所欠缺。
經過詳細的研究,最後周總理在外交大會上宣布:
駐外大使必須選擇最忠誠、最可靠、最有才的人擔任,依據這個原則,駐外大使的來源隻有三個:
一是從軍隊中排程,軍隊的幹部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完全靠的住。
二從地方幹部中挑選,有上司經驗,也靠的住。
三是從地下黨中挑選,他們教育程度高,曆經白色恐怖,也是絕對可靠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國對駐外大使的選擇,第一要點就是絕對的可靠。
經過一番的讨論,最後主席拍闆,總理點名從部隊中挑選了一批駐外大使,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批駐外大使,可都是将軍級别的人物,保證了可靠性。
被挑選的将軍如下:
耿鷹,出任雅典大使,兼任駐丹麥、芬蘭、挪威公使,原為華北野戰軍十九兵團參司令員兼參謀長。
王幼平,擔任駐羅馬尼亞大使,原為山東軍區副司令。
譚希林,擔任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原為山東軍區副司令。
彭明治,擔任駐波蘭大使,原為四野十三兵團副司令,南京警備司令員
黃鎮,擔任匈牙利大使,原為政治部研究室主任。
倪志亮,擔任駐北韓大使,原為中南軍區軍政大學副校長。
曹祥仁,擔任駐保加利亞大使,原中央軍委工程學校校長。
袁仲賢,擔任駐印度大使,原為三野南京警備區司令員兼政委。
姬鵬飛,擔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外交使團長,原為三野七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韓念龍,擔任駐巴基斯坦大使,原為三野上海警備區副政委。
馮銘,擔任駐瑞士大使,原為中央軍委聯絡部天津聯絡局局長。
每一個都是響當當的人物,1950年2月10日,總理将他們安排在屏風時候,專門觀看了羅馬尼亞駐華大使,向主席遞交國書的儀式,讓他們認真的觀摩學習。
儀式結束之後,主席專門接待了他們,并給出巨大的鼓勵。
主席風趣幽默的說道:将軍大使好啊,一是你們出去,國家放心,你們不會跑掉。解放軍一直都是培養幹部的地方,所有從部隊中将你們選出來,靠你們去實踐,為祖國培養新一代的外交隊伍,我們也能學習到以前不懂的東西。
在外語方面,主席也鼓勵到:有人怕不懂外語,怕搞不好外交工作,雖然我們同志中,會外語的的确很少,可是也不能不派大使啊,誰說不會外語,就當不好大使呢。
緊跟着,主席又給他們舉了一個例子,張骞不懂外語,可是他出使西域,非但沒有辱使命,而且功績卓越。
總理給做了最後的總結:外交授權有限,一定要經常向國内彙報,外交無小事,切不可掉以輕心。
國家做出這樣的決策,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一方面新中國是武裝鬥争擷取勝利的,将軍充當大使,在國外很容易受到尊重和敬仰。另一個方面,作為進階将領,經過戰争的洗禮,不管在戰略上,還是凝聚力上,将軍更具有優勢。
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其實就是一個“文鬥”,是以大使必須要有大局觀,要有明确的戰略思維,很顯然将軍大使,在這兩個方面優勢很大,相信他們必定可以很好的彎沉使命。
總理考慮的更加全面,将軍出身都崇尚武力,喜歡幹動刀動槍的事情,而大使不同,必須儒雅有城府,動嘴動腦比較多。作為将軍上司千軍萬馬,而作為大使,手下隻有很少的人。
為了轉變将軍大使的思想,總理專門舉辦了一個教育訓練班。
總理作為外交的翹楚,親自講課,組織他們觀看外國駐華大使遞交國書儀式,請國内著名的專家,講解國際法,外交史、外交文書、聯合國憲章等等。
還邀請經常參加高層活動的人員,教他們外交活動中的注意事項、外交禮儀、西餐禮儀。不僅如此,總理還把夫人請出來,勸說這些将軍的太太們,也參加課程教育訓練,教他們外交知識、禮儀,教他們跳舞、化妝、穿旗袍、穿高跟鞋等等。
這一次的教育訓練規模是空前絕後的,品質也是最高的,讓這些将軍、以及将軍夫人們,快速的從思想上進行了轉變。
結果顯而易見,這第一将軍大使,創造了中國外交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