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尋勝地一登樓,四面雲山盡入眸。”從南明區甲秀樓向四周環視,河流林草綠色盈盈。遙望花果園,億元級樓宇聳立,跳動着經濟向上騰飛的脈搏。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經濟是城市的體魄。古樸小院與高樓大廈共融共存,清風雅韻與奮楫争流交相輝映,涵養出南明區内斂又奮進的城市氣質,勾畫了人文與經濟雙向促進的城市發展新局面。
傳承有脈 發展動能澎湃
在南明,有一座南嶽山,又名長壽連山。登山見高,可望南明城燈火璀璨,山川綿延。早在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南嶽山寺的碑記中就曾記載:“全黔諸峰,南嶽為最。下視南明,光如向練。”
甲秀樓下,南明河蜿蜒流經,作為貴陽市母親河,五百多年前,一代宗師王陽明就在這裡留下了“隔水樵漁亦幾家,緣岡石路入溪斜;松林晚映千峰雨,楓葉秋連萬樹霞”的詩句。
與山相安生,與水共流長。千百年來,南明區孜孜不倦、努力生長,彙聚了最傳統與最新潮的文化精華。坐落在南明河畔的甲秀樓,好比貴陽的“文化根脈”。推進中的甲秀樓翠微片區改造提升和“一河一道兩片”建設,将以甲秀樓為核心,聚力打造“築城魅力客廳”,既承接過去人文荟萃的底蘊,也緻力于建構新時代南明人的精神家園。
回溯曆史,400多年前貴州巡撫江東之在築建造甲秀樓,目的是“以培風氣”。據傳甲秀樓建成後,築城添美景,人文蔚起,向學之風日盛,以培風氣初衷實作,曆代文人墨客流連。清代詩人袁枚《随園詩話》載有鄂爾泰《甲秀樓》詩雲:“鳌矶灣下柳毵毵,芳杜洲前小駐骖。更上層樓瞰流水,虹橋風景似江南。”據記載,自甲秀樓修建後,貴州出了“兩文一武”三位狀元、七百進士、六千舉人。
時至今日,甲秀樓已然成為貴陽地标性建築。南明區也因英才荟萃精進不休,2022年入選貴州省“千”層次人才18人、占全市67%,“三上”企業R&D人才數居全省第一,“人才第一資源”上的獨特優勢,讓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
在與甲秀樓對望的花果園,10萬平方米的亞太中心創新活力湧動,124家大資料企業、科技型企業等入駐,為南明區發展插上騰飛之翼。2018年以來,南明區連續四年入圍“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2020年上榜“中國縣域科技創新百佳縣市”榜單,獲批國家級第三批雙創示範基地,創新發展動能澎湃。
千百年來,人文經濟相生相融,造就了南明既腳踏實地又開拓創新的獨特氣質。
賴永初早年随父賴嘉榮來到中華南路大南門口開設錢莊“賴興隆”,後來創辦恒興酒廠釀造“賴茅”,成為賴茅酒、茅台酒創始人之一;貴州“富商南百萬”戴蘊珊在中華南路獨資開辦“怡興昌銀号”,後又與他人合資開辦“貴州銀行”;“老幹媽”陶華碧租借南明區雲關村委會的兩間房子辦起了食品加工廠,讓辣椒風味飄香世界……由此可見,南明區商氣熾盛、傳承有脈,人文滋養使得南明企業奮勇當先。
如今,越來越多的奮鬥者在南明區生根發芽,目前民營市場主體總量超17.3萬戶,民營企業超9萬家,是貴州民營經濟最發達、民營企業最集中的區。南明區重點布局南明河濱河經濟帶和花果園、大南門、大十字、河濱、首鋼、火車站六大城市商圈,加快推動華潤萬象城、恒鵬世界·夢之城等商業綜合體開業營運。
業以文興 推動産城融合
建築燈光美輪美奂、街巷之間人來人往……這個夏天,南明區的青雲路步行街火出了圈,每天吸引超3萬人打卡。
2020年青雲路夜市為響應城市舊改、退街入室等政策号召,結合原貴陽老針織廠的老舊廠房改造,打造成如今的青雲路步行街,以雜亂環境的“退”換來文商旅産業的“進”。
挖掘老文化,注入新業态。青雲路步行街開街以來,榮獲2022年省級夜間經濟聚集區、省級旅遊休閑街區等稱号。青雲市內建為全省首家集貴州特色餐飲小吃、酒吧娛樂、電競網咖、文創體驗、青少年運動體驗等為一體的一站式體驗綜合街區,現有商戶數量295家,開業至今總銷售額達4.36億元,總客流1150萬人次。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軟實力。南明持續将文化傳統轉化為城市動能,聚力打造“陽明文化”“之洞文化”等文化IP,2022年基本完成對轄區地名遺産57處、文物曆史30處、曆史名人23位、紅色文化9處、書院名校10處、曆史事件7件等曆史文化資源挖掘,并積極推動活化利用,讓“老樹”開出“新花”。
經濟是城市的體魄,人文是城市的靈魂。如今,南嶽山下生生不息,發展優勢更加彰顯;南明河旁逐浪前行,前進腳步更加堅定。
聯積電子“電子紙新型顯示”項目正式投産;上半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34.71億元,同比增長19.07%;上榜《中國市轄區高品質發展報告2023》百強榜單……南明區取得優良成績的背後,是昂揚向上的城市基調。
工業園區裡,貴陽臻芯科技有限公司無塵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各條智能化生産線高效運轉,從業人員忙着進行半導體封測,該公司今年重點推進的“半導體研發生産項目”預計10月底正式投産。打造以新型顯示為核心的電子資訊制造和以振興貴州中醫藥創新發展為目标的生物科技(食藥同源)“一主一特”産業,是南明在新型都市工業上的開拓探索。
建築工地上,塔吊林立。南明區以城市更新為抓手,以蘭草壩片區、二戈寨東站貨場片區為試點,聚力推動城市拔節生長,打造高品質生态旅遊與居住空間,在帶給居民更加宜居生活環境的同時,積極推動産城融合,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
如今,南明區傾力打造的又一特色街區——曹狀元街區(含曹狀元街、護國路、南橫街片區)将全新亮相。該街區将從場景、情景和意境出發,在延續人文精神基礎上,打造最具文化特色、最顯古韻風情、最富文化活力的文商旅融合高地。
人為标尺 打造安居熱土
“中國近代教育之父”李端棻出生于貴陽,後葬于南明區永樂鄉。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李端棻上《請推廣學校折》,建議在全國進行教育體制改革,拉開了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李端棻與唐爾镛等人發起成立貴州教育總會籌備會,推動貴州近代教育的發展。此外,他還是京師大學堂首倡者,貴州通省公立中學、貴陽師範學堂等創辦人之一。
或因于曆史淵源,南明人向來都重視教育發展,把教育上升到城市核心競争力的高度,全力以赴擦亮“學在南明”品牌。2022年,南明區32所學校授牌“省公辦強校培育校”,義務教育品質監測連續五年位列全市第一。
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程度已成為衡量人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标尺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關鍵因素。
在南明區,物質日益富足與精神逐漸富有密不可分,各街道綜合文化站配備書畫室、舞蹈室、閱覽室、健身房等功能區,居民群衆有了更多文化體驗空間;依托區文化館、區圖書館等機關,開展“點單式”配送演出、教育訓練等文化服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精準比對、優質均衡。
坐落于南明區花果園大街99号的六悅美術館今年8月開館,建構獨有的藝術形态,打造成以公共美育為主導的公益性美術館,為更多市民遊客提供文化滋養和惬意的生活方式。
電力巷中,一家家品牌小店隐藏其中,年輕時尚的咖啡與老建築和諧融為一體,讓市民在工作生活之餘,品味“慢生活”的舒适惬意。翠微園裡,“五韻黔茶”文創茶盲袋體驗、“古韻悠揚”國風雅集音樂會、“茶扇生花”複古團扇制作等體驗式活動,吸引市民遊客争相參與。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南明區向來廣納賢才,為人才提供落戶、住房、子女入學等“一站式”服務,以最真誠的人文關懷,讓這裡成為投資興業、創新創業、安居立業的熱土。
大力推動社會數字化治理,持續鞏固共建共治共享機制,讓老百姓成為城市建設的參與者、評判者、獲益者。持續推進“養老、托育、家政、文體、中醫藥”五進社群,讓每一個家在南明、駐足南明的人有更美好的生活體驗、更深沉的情感寄托,實作更高水準的民生發展。
人文和經濟良性互動的新實踐,必然為高品質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凝聚新的内在動力。接下來,南明區将不斷發揚“忠誠實幹、團結擔當、奮勇争先、敢于勝利”的新時代南明精神,以文化為城市發展賦能鑄魂,讓環境更優、城市更靓、産業更興、生活更美。
王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