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玉民實習生趙月從北京報道
2021年10月23日,由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主辦的第五屆全國智能科技法治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政法大學綜合法治研究所教授、中國國際法協會會長黃進教授應邀出席會議并緻辭。
在移動網際網路、大資料、超級計算等新技術的推動下,人工智能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調、自主操作等新特性。
黃進教授表示,智能技術是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要推動力。發展智能科技,是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戰略機遇的問題。各行各業都關注智能技術的發展,法律界不能置身事外。
法律是治理國家、造福人民的權力,正常的社會運作是不可或缺的。法律雖然始終落後于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發展,但往往緊跟科技、經濟社會進步,刺激自身變革,進而調節和調整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發展。
智能科技法治論壇以科技與法律對話為基礎,開展科學與法學界的跨學科交流,通過探讨,尋求平衡智能科技與法治同步和諧發展的途徑。
針對今年智能技術法律論壇的主題和議程,黃進教授指出,"算法"是智能技術的核心。算法的興起對法律監管提出了挑戰,例如對知情權的威脅,對個人隐私和自由的平等保護。
首先,本次論壇探讨了"算法與公共治理"問題,旨在通過算法提高公共管理的性能,同時努力防範潛在的算法治理風險,進而達到以人為本、避免政府過度依賴算法的目的。
其次,論壇将深入探讨"算法與平台反壟斷"問題,在2020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釋出的《平台經濟反壟斷指南》中,21條提到"技術",22條提到"數字",10條提到"算法",算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研究算法和平台反壟斷,可以使平台企業保持開放和多元化,防止串通和尋租損害整個平台經濟。
最後,本論壇聚焦"算法與産業治理"的話題。黃進教授強調,一方面要防止算法技術被無意識地使用,即防止算法本身的不安全感對行業的影響,另一方面要防止有意識和蓄意地濫用人工智能算法技術對工業系統進行惡意攻擊或濫用。
黃進教授認為,加快建構以算法為核心的智能科技法治,充分發揮以算法為代表的智能科技法新引擎,對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基于"算法"的智能科技在國際法中的應用和發展,黃錦教授以人工智能對海洋治理體系中非國家行為的影響以及軍事領域國際協定架構規制的迫切需要為依據,認為智能科技的應用不僅促進了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革和現代化,而且推動了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革和現代化。 治理能力,也深刻影響着全球治理體系的程序。
他說,智能科技中法治的讨論不僅要聚焦國内法,還要協調國内和國際形勢,促進國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協調推進國内法治和國際法治, 加快布局涉外法治工作,加強涉外法治體系建設,為我國新型國際關系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詳情請下載下傳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