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道明:人生走到最後,最親的不是子女和老伴,而是這個人

作者:航天器

人的一生長達數十到一百多年,無數個日日夜夜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各種的色彩。從宏觀角度來看,人的一生又可以被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

成年之前很大程度上個體會依附于原生家庭,主要也就是自己的父母;等脫離原生家庭到結婚之前,大部分時間又是自己獨處;

在結婚成家之後,自己和另一半會形成比較穩固的共同體;等自己年事已高,又會和子女建立一定的關系。

陳道明:人生走到最後,最親的不是子女和老伴,而是這個人

是以人的一生難免要建立各種各樣的穩定社會關系,同時在此基礎上去進行自己人生相應的行為活動。那麼怎樣的關系最值得我們去珍惜呢?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應當重視怎樣的關系,就在于自己有什麼樣的需求。

比如社會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就認為,人類社會當中的文化,其實就是建立在個體的需求以及滿足需求的方式之上的。

是以想要知道自己應該建立怎樣的社會關系,首要目的就是明白自己有什麼樣的需求。

陳道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出名演員陳道明憑借自己精湛的演技,出色的台詞功力,塑造了許多經典的銀幕形象。

陳道明:人生走到最後,最親的不是子女和老伴,而是這個人

同樣在日常生活之中,陳道明也憑借自己的睿智而建構了自己特有的生活風格,還是以招來了許多媒體的詢問。

當有記者詢問到:“您認為這輩子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這樣的問題時,陳道明答到:“你自己的需要,才最重要。餓了能吃,困了能睡,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這個回答十分睿智,我們的生活确實如此:有了能力之後,要為了另一半和小家庭而努力奮鬥;有了子女,要盡全力滿足子女的各種需求,讓他們順利成長;

父母年紀大了之後,還要保障父母的生活,盡到自己的贍養義務。

陳道明:人生走到最後,最親的不是子女和老伴,而是這個人

那麼當自己也老了,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之後,又應該何去何從?是要每天“召喚”自己的子女來給自己“養老送終”?還是和老伴一起過彼此想要的生活?

亦或是與自己的老夥計們娛樂度日?其實這些關系都不是最重要的。老年人的社交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最終決定自己生活狀态的,仍然還是自己。

人在進入老年階段之後,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無論是健康還是心理狀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對未知的恐懼,尤其是對于死亡的恐懼而導緻的。

這些問題,其實最能夠有效緩解和解決的,就是自己。可以從一些重點去注意:

陳道明:人生走到最後,最親的不是子女和老伴,而是這個人

1.停止内耗

老年階段是個體在一生當中,對自己所經曆的各種任何人都最有感悟、體驗最深的階段,同時由于這個階段脫離了忙碌的工作和社交,獨處時間比較多,

是以個體極容易被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困擾,比如和子女之間的一些拌嘴,會讓其認為自己“不中用了”“被孩子們嫌棄了”;社交過程中的不适應也會讓其感到失落;

和伴侶的摩擦更是會引發其消極情緒......之後又會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來思考和消化這些内容。

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

陳道明:人生走到最後,最親的不是子女和老伴,而是這個人

人到老年,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心态樂觀,對自己面對的事情抱有積極态度。不要為了一些小事而殚精竭慮,陷入消極。

2.減少焦慮

老年人由于在之前的人生當中操了太多心,是以總是“眼裡有活,心裡有事”。這種慣性其實不利于保持好的生活态度,甚至會影響老年人的健康狀态。

很多老人每天一睜眼就開始思考和忙碌:早餐吃什麼,給家人準備什麼午飯,送孫子上學......平時還要考慮晚輩的各種困難,可以說是十分累,長此以往,其很容易陷入到焦慮情緒之中。

是以想要過好老年生活,還是要心疼自己,不必事事都擔心。

陳道明:人生走到最後,最親的不是子女和老伴,而是這個人

3.過好自己

老年人也有社交生活,甚至還更加頻繁。但很多老年人在一起交流的時候,也很容易陷入一種互相攀比和比較的誤區:比較各自的退休收入、互相交換生活品質、甚至把子女的工作和家庭也作為談資來比較。

和小孩之間的攀比一樣,這種比較也會導緻老年人的心理失衡:聽到别人家過得更好,自己心理難免會産生嫉妒等情緒,進而心生消極情緒。

其實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人比人,氣死人。我們隻要比過去的自己過得好,其實就很好了。

陳道明:人生走到最後,最親的不是子女和老伴,而是這個人

人生過到最後,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