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災流淚,大佛“顯靈”
傳聞每逢災難大事,這尊千年不倒的大佛便會“顯靈”,曆史中它曾數次“閉眼掉淚”。令人歎為觀止的巨型石佛每年都會吸引不少遊客,經過上千年的淘洗,大佛的外身也有了不小的變化。
這尊巨型石佛便是樂山大佛。它是世界上完成度最高的石佛像,唐朝開元元年修築(公元713年),直到元貞十九年才修繕結束(公元803年)。
與其他石佛像不同,樂山大佛取材自環境本身,修築完成後背靠山體,雙手放置于膝,目光注視前方,看起來十分威嚴。盡管在曆史中遭受多次損傷,但人們對大佛的虔誠讓不少人自發籌資修繕大佛。
佛像總高71米,手寬10米,腳背寬9米,僅是站在大佛的腳背就能感受到這尊巨型佛像帶來的震撼感受。根據曆史記錄來看,樂山大佛的修築标準完全按照佛教《造像量度經》的要求施工,并且風格也完全符合唐代造像。
如今這尊大佛已是世界文化遺産,并成為無數人慕名前往的旅遊地,每年都有數百萬名遊客前去參觀。曆史的厚重感,加之宗教文化的傳承,這也給樂山大佛帶來了不少傳說和神秘感。
從相關記錄來看,樂山大佛閉眼流淚出現在1962年、1963年、1976年和2000年。1962年和1963年恰逢中國自然災害和經濟困難最嚴重的時期。這段時期,饑荒嚴重,糧食産量極低,民間百姓生活的十分困難。
而1976年則是國家上司人逝世的一年,舉國上下都沉浸在悲痛的情緒中。同年的唐山,大型地震讓不少人流離失所,全國多地都加入了支援救助的行動當中。
2000年的特大水上事故給大陸帶來數百萬元的經濟損失,這些災難傳到大佛這裡,石像似乎感覺顯靈,閉眼流淚。然而這隻是民間說法,現代社會一切講究科學依據。
大佛流淚的真相
事實上,樂山大佛閉眼流淚并不是佛像顯靈,而是一種自然現象,這被稱作酸性沉積,罪魁禍首則是酸雨。酸性沉積也被稱為酸沉降,這是酸性成分從大氣中輸送到地球表面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以及硫酸鹽顆粒物質和濕沉降通過酸雨的形式沉降至地球表面。這種情況會改變植物和水生物種的分布、土壤成分,包括水的酸堿值和養分含量。
水體和土壤酸化會明顯改變當地的植被環境,同時也會帶來水體污染。不過酸雨中的酸性成分對人體來講,酸性成分濃度并不高,不會産生直接的不利影響,倒是會引發哮喘和支氣管炎。
但對建築物來講可就慘了,對于那些名勝古迹來講,它們修築時間早,并未經過防酸蝕處理,建材選擇大多是天然石料、木材等。酸雨中的酸性成分會損壞雕像、古建築,尤其對石灰石、大理石等岩石制成的雕像。
由于石像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鈣,酸會與石頭中的鈣化物反應生成石膏,經由風化作用,石膏便會剝落。這一現象如果經曆的時間夠長,便會對石像帶來嚴重損害。
斑駁不清都還是小事,如果情況嚴重,石像一類的古迹甚至有碎裂垮塌的風險。從樂山大佛的自然過程來看,四川地區的空氣污染在早期十分嚴重,重工業的發展給當地帶來了影響。
污染後的雲層逐漸形成酸雨,在加之早年間大興土木、工業建設,空氣污染逐年加重。另外,四川盆地空氣本就濕潤,酸性沉降的效果又會加劇。
種未來因,得今日果
因而每年下雨,大佛都會經曆不同程度的腐蝕,時間一久,自然也會出現如淚痕一般的樣子。而曆史中的幾次大事件與大佛流淚也并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
事實上,樂山大佛除了流淚,還有長期的花臉。這也是由于自然因素影響所緻,樂山大佛位處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的交彙區,當地雨水充足,植物生長迅速。
每當降水充足時,平日在石像上生長的苔藓、地衣等黴菌生物便會變成綠色。快速生長一段時間後,植被環境又會面臨短期的休眠,這時枯萎發黑的植物便會讓大佛花臉。
由于淩雲山的土質結構并不統一,大佛修築又是自然一體,這便導緻石像滲水和排水出現不一緻。盡管古人在修築大佛時在耳部、胸口處設有排水槽和管道,但砂岩的滲水性比泥岩更強,材質不一的情況便導緻積水不能排出,時間一久自然便會影響大佛。
為了保護大佛,新中國成立後,四川省各地相關機構迅速對大佛展開了保護修繕工作。進入80年代,中國文物研究所等多家機關對大佛考察後決定對大佛的頭部、佛身、手部展開修複工作。
每年的修複和維護工作都在一點點的改變大佛的外觀,樂山大佛也從閉眼變成了睜眼。如今,樂山大佛的已是煥然一新。除了觀景,大佛修築當初也是為了減弱河流交彙處的水勢,佛像的身位也是非常直覺的測水台。
不難看出,人們對大佛虔誠的信仰和敬畏的心态,最終讓它留存千古。想必也正是這樣,所謂的“顯靈”雖顯得唯心,但也是人們樸素的價值觀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