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允和:醫生堅稱自己活不過50歲,堅持“三不”,并與妻子一起生活到93歲。醫生“譴責”他的冷漠。當時他四十多歲了。
事實上,張允和對這樣的“懲罰”并不陌生。 20多年前,一位算命先生說自己活不過三十五歲,但他打破了這個“迷信魔咒”。
今天他再次收到“死亡通知書”,他仍然不信邪。夫妻倆出院時立下“三不規矩”,打破了短命的“魔咒”,與丈夫恩愛地生活到93歲。
張允和與夫人之間的“三不”是什麼?夫妻倆是如何一直在一起到90歲的呢?另外,這兩個人還有什麼長壽秘訣呢?
張允和與周有光
35年“死亡詛咒”
上世紀初,蘇州有一位著名的富商,名叫張武齡。由于祖輩财富的積累,他不僅擁有良田良田,而且在教育界也享有盛譽。
值得注意的是,張武齡在女性教育方面非常積極,甚至還建立了一所專門的女子學校。他當時的想法非常清晰。
在他的教育下,張家四位女兒都才華橫溢、英俊潇灑,而張允和則是第二個女兒。但第一年,每當提到張允和,張武齡的心總是緊張起來。
因為張允和是早産兒,七個月就來到了這個世界。以他現在的健康狀況來說,這樣的孩子可能還沒有養大過,更何況是一百多年前了。
張武齡和四大自助餐
張允和出生時,體重不足四公斤,全身布滿皺紋,看上去十分悲傷。更何況他還遭遇了危險的臍帶纏繞在脖子上,疼得他整張小臉都紫了。
幸運的是,他的祖母堅信孫子不會有事,并找到了很多人來營救張允和。最終,外國手段和本土手段結合在一起,終于再次“搶劫”了張允和。
然而,先天性的弱點很難修複。盡管全家人竭盡全力照顧張允和,但他還是個孩子,身體脆弱,差點被風吹走。
後來張允和還自嘲:“除了大腦發達之外,其他一切都不發達”。除了體弱多病之外,他小時候還經常哭鬧。
張允和在無知的歲月裡,無事可做時就哭過。他是那種不太受歡迎的孩子。
但爺爺奶奶卻很心疼這個孫子,也很疼愛他。無論她哭得多麼傷心,他都耐心地給她打氣,生怕她的情緒會毀了她的健康。
在這樣的照顧下,張允和逐漸長大,性格也變得開朗、充滿愛心。尤其是當他發現,雖然身體還瘦弱,但他卻很聰明,很聰明。
是以,人們常常将張允和與林黛玉相比較。但張允和不喜歡這個類比。他不想像林黛玉一樣充滿情感,而是希望成為一個像他一樣痛恨邪惡的英雄。
可惜的是,他内心的驕傲并不能改變他的軟弱。當他二十歲的時候,一位算命師給他算了算。
占蔔師看了張允和的生日星象,自信地斷言他活不過三十五歲。
然而張允和從不相信命運,也沒有被算命師的勸說所影響,平靜地活到了四十多歲。但在張允和快五十歲的時候,卻因重病不得不住院治療。
當醫生通過考試時,他遺憾地說自己可能活不到五十歲。但被判了“死刑”的張允和并不害怕。
出院回家後,張允和在照顧自己健康的同時,為自己制定了“三不原則”,同時勸說妻子制定了“三不政治”和“三不規則”。 ”。
張允和所謂的“三不”是:第一,不要因為别人的錯誤而責備自己;第二,不要拿自己的錯誤來得罪别人;第三,不要拿自己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雖然看起來這三個原則與身體沒有直接關系,但調節心态,這正是張允和透明的地方。
張允和出生在中國新舊變化的特殊時期,一生目睹了很多的匮乏,是以他現在更懂得生命的價值。
盡管病情嚴重,他仍能迅速調整态度,避免疼痛給自己帶來額外的問題,避免态度帶來的身體負擔。
在有效治療和積極心态的影響下,張允和不僅順利度過了五十歲大關,而且一直持續到耄耋之年。她與丈夫周有光遊曆七十年。
夫妻長壽的秘訣
說起來,張允和曾被占蔔者預測活不過三十五歲,這與周有光也有着特殊的關系。周有光是語言大師,張允和是天作之合。
那是1932年,他們即将步入婚禮殿堂。張家的監護人跑來給他們算命。事實上,占蔔者的原話有些誇張,他認為張允和和周有光都活不過三十五歲。
但事實是,他們都是稀有之人,恐怕算命先生都走在了他們的前面。如果你問為什麼他們能活得更久,那是離不開良好的心态。
與張允和的“三不”類似,周有光為人處事也有三個原則,他稱之為“三自政治”:自立、滿足、滿足。
周有光
對于張允和和周有光來說,“三無原則”和“三自政策”都不是空話,而是他們認真遵循的做人原則。
當被問及長壽的秘訣時,周有光自豪地談到了他的生活方式。
不僅工作、休息和健康飲食讓夫妻壽命更長,最重要的是,他們更少生氣,節省更多精力進行深入思考。周有光曾誠實地說過:“有的人常常為小事争吵、發怒。我認為根本沒有必要。
尼采
這與張允和“三不”的第一條原則不謀而合,同時也代表了他們的寬容和大度,以及不屈不撓的态度。
另外,周有光還說“三無”,即不立遺囑、不慶周年、不慶新年。聽起來可能有些奇怪,但卻更适合老年人的生活。
無論是思考未來,還是慶祝生日,老年人都難免會感到疲憊。如果你花太多的心思,勢必會對你的健康造成傷害和損害。
在這些原則的支撐下,張允和和周有光晚年過着簡單而平靜的生活,但這并不意味着他們對生活沒有興趣。
張允和93歲病逝後,周有光經常回憶起他們共同生活的舊生活:“我們早上喝茶,下午喝茶,有時是淡茶,有時是英國紅茶,有時是咖啡。”
那時,他們都已是八旬老人(90歲),但在一起度過的歲月并沒有減弱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盡管由于年齡的限制,他們不能隻是喝茶聊天,但這對他們來說仍然是一段平靜而有趣的時光。
他們能夠在非常平靜和幸福的環境中一起走過很多年。如果我們回顧他們在一起的七十年,真是令人羨慕。
案發至今已七十年
張允和與周有光相識于1925年仲夏,當時張允和16歲,周有光19歲。兩人第一次相愛時,都正值青春年華。
他們的淵源是周有光對張允和一見鐘情,但周有光卻因張允和内心的矜持而深感困擾。
1928年秋,張允和溫和地接受了周有光的迫害,并與周有光進行了第一次正式約會。
盡管已經七十多歲了,張允和還是對這個日子印象深刻,甚至寫了一篇文章來紀念。
通過張允和的文字,我們得知那是一個秋天的傍晚,張允和和周有光輪流走出校門。
他們沒有牽手,但保持着距離。他們在路上有說有笑,隻有秋風吹着長短發慢慢靠近。
直到夜色慢慢降臨,他們才讀完《羅密歐與朱麗葉》,然後趁機悄悄地遞書、牽手。當時周圍沒有其他人,但張允和還是吓得手心出汗。
周有光怕張允和不舒服,從口袋裡掏出一塊幹淨的白手帕,包在兩人雙手之間,避免直接接觸。
一塊小手帕,代表着青春初戀的黑暗,卻并不影響兩隻手牽着手一生一世。他們當時無法預測未來。隻有他們自己知道,他們将正式成為戀人。
由于年齡差異,周有光畢業後将前往杭州任教,張允和則在上海繼續學業。對于年輕人來說,戀愛後面臨分手是非常殘酷的。
他們倆都很年輕,也很内向。分手時,他們甚至不敢給對方寫信。他們不能隻是在心裡默默地愛着對方。
他們的戀情還沒有成功,日本侵略者就在上海挑起了“一月二十八事變”,局勢更加混亂。出于安全考慮,張允和移居杭州,得以再次會見周有光。
兩人交往了八年才正式步入婚禮殿堂。一場簡單卻清爽的婚禮預示着他們的幸福生活,但這種幸福是不可避免的。
并不是他們關系不好,而是日寇勢力越來越大,抗日戰争已經打響了。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但他們不得不帶着他們的小女兒避難。
戰争期間,他們不僅經曆了遷徙的痛苦,還共同經曆了失去女兒的痛苦。但無論生活多麼悲慘,他們仍保持着文學品格,追随中華文化。
抗戰結束後,他們的生活才恢複穩定。新中國成立後,周有光被調到北京參與漢語拼音的研制和漢字的簡化,張允和也居住在北京。
曆經多年的動亂與動蕩,混亂與無序,或平靜與安甯,他們都立場堅定,很少有争執。
上世紀末,這對夫婦拍了第二張婚紗照,分别是80後和90後。周有光收到這幅畫後,在這幅畫旁邊寫了一句話:“人多情人不老”。
張允和見狀,大受詩意啟發,寫下這樣一句話:“愛得越深,越有舊愛。”這兩句話看似簡單,但卻是他們一生友誼的最好表達。
不幸的是,時間不會寬容。 2002年夏末,93歲的張允和首次去世,結束了他們從仲夏開始的關系。面對妻子的突然去世,周有光深感震驚,卻又無能為力。
直到2017年,周有光也追随張允和去世,享年112歲。希望如果有來世,這對相愛的老夫妻能夠再次相見,譜寫愛情故事。
(照片和故事均來自網絡。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中文幕#
參考:
[1]唐繼輝.周有光與張允和的關系[J].檢察官案,2018(03):90-91。
[2] 子慧.周有光與張允和:有愛必有尊重[J].記憶檔案,2017(02):4-9。
[3]金玉良.智者享福,善者長壽——周有光老人的趣事[J].材料與品質,2012(33):68-69。
[4] 貝塔.音樂世界中的“二姐”張允和[J].世紀,2001(04):32-34。
僅在頭條号釋出,其他平台均為搬運
圖檔來源于網絡,侵删。
原創不易,歡迎轉發!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