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你好,李煥英》裡湖北廠房的東北話說起

作者:人民日報

2月20日中午,電影《你好,李歡瑩》在其官方微網誌上釋出了一個新故事,稱其票房超過36億元。業内人士分析,按照目前的票房動能,總票房有望突破50億元。

電影《你好,李歡瑩》是根據賈玲母親的真實故事改編的。賈玲來自湖北,故事原型發生在湖北省阜陽市宜城縣(今宜城市),但片中的人物大多是東北口音,這讓很多人産生疑惑。然而,事實上,這個看似"相反"的細節絕不是一個旨在創造"喜劇效果"的BUG。在它的背後,它承載着曾經輝煌的曆史。

從《你好,李煥英》裡湖北廠房的東北話說起

照片"你好,李歡瑩。攝影:微網誌

20世紀60年代,黨中央作出了進行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這是一項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戰略舉措。資料顯示,三線建設通過三"五"規劃,投資2052億元,占同期國家基礎設施總投資的39%。在人力投入的高峰期,400多萬人,安排了1100個建設項目,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設史上最重要的戰略部署,實作了生産力向西配置設定,國民經濟結構和布局對西部大開發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那些年,在廣闊的黑土地上,一列滿載煤炭、鋼鐵、石油、裝置、木材、糧食等稀缺物資運往全國各地的火車上,一批東北精英毫不猶豫地離開了家鄉。他們千裡迢迢來到三線地區,背井離鄉,紮根于其他地方。現年50歲的鄧龍是中國三線建設研究會理事,他向紅星新聞回憶起多年的深厚感情。

從《你好,李煥英》裡湖北廠房的東北話說起

鄧龍

1970年,鄧龍出生在湖北省西北部山區的一家三級軍工廠。他是标準的三線孩子,父母是工廠勞工。在工廠生活、學習、工作30多年,鄧龍和父母經曆了大潮,看到一代人成長為一代人,一代人老了。2015年以來,鄧龍建立微信公衆号"三線記憶",形成"湖北軍工之家"和"三線軍家"微信群;

鄧龍告訴紅星新聞,由于曆史原因,"三線建設"曾經是一個神秘的術語,直到1980年代末才出現在報紙上,今天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三線廠的員工表面上看,或許與當地居民沒有太大的差別,但隻有他們知道,在内心深處,有許多珍貴的回憶值得他們終生銘記。"作為一個三線的孩子,總有一個三線情結,如果你抛棄這些事情的經曆,他們為父母付出的代價感到羞愧。他說。

三線工廠勞工的老照片

這是鄧龍關于三線記憶的自傳。

東北語成為第二家汽車廠的"官方詞彙"。

我的三線工廠位于E西北山區,屬于秦巴山系統武當山。進廠必須經過一條兩三百米長的隧道,走出隧道時感覺像是一個突然的心胸開闊,被群山和森林包圍,一座現代化的工廠靜靜地躺在大峽谷中。禹瑜鐵路廠外,修建了專線鐵路線。

必須穿過工廠的隧道

我的家鄉在湖北省阜陽市,1969年大學畢業後,我父親被配置設定到工廠。當時,國家分為一線、二線和三線,包括中西部地區13個省區、國家戰略要地、沿海地區、沿線重要軍産和關系到國民經濟和民生的重要企業搬遷到三線地區,被稱為"三線建設"。

電影《你好,李歡瑩》上映後我還去電影院看了片,片中勝利化工廠的原型為東方化工廠(525廠),由遼甯青陽化工廠(375廠)承包,805廠、845廠和255廠協助建設。影片不僅有東北,包括兩個人的表演,展現了東北文化的元素。

影片講述了賈玲母親的青春故事,也折射出來自全國各地的三線建築商的青春。那一年,一群東北人毫不猶豫地離開了家鄉,千裡之外,來到了三線地區。

曾經是一個"三線小子"。

在三線項目中,最著名的是長春第一家汽車制造廠,幫助建設湖北省第二家汽車制造廠。1952年,毛主席提出"中國如此之大,僅靠一汽不足以建造第二家汽車廠"。1964年,當毛主席提出建設三線時,他再次提到二線車是三線建設的重點工程。1969年9月,選址的重心從湖南湘西轉移到湖北省西北部地區,最終由周毅總理在湖北省陸仙縣十年老區敲定。

當時,一汽建設廠确定(長春)一汽包租11家工廠,上海寶建6個分廠,北京和武漢各建一個分廠。是以,當十年小溝壑處都能聽到東北方言時,久而久之,東北語已經成為第二家汽車廠的"官話",即便是今天,東風公司依然遍布東北。

山中完整的"小社會"

事實上,它不僅僅是東北部。那一年,響應中央三線建設的号召,精英們告别祖國,投入三線建設。

當時,所指的就是"好兵會上三線","好人馬上好三線"。我們的父母,在荒涼的佗岐溝裡,用血汗,靠着努力和智慧,給我們留下了一座深山的現代化工廠。

與一線城市相比,我們位于隐蔽的"三線",顯得神秘莫測,從社會羨慕的眼中,有一種自豪感和自豪感。我們是光榮的三線孩子,從戶籍上看,我們屬于城市人民,但從地理環境上看,我們是名副其實的"村民"。

群山之間的三層工廠生活區

如果你仔細研究三線工廠,你會發現一些正常的東西。三線企業基本上都在地形、建築風格、建材和廠房布局等方面,大同小異:生産區域是顔色清晰的水泥磚灰脊磚,能承受7級地震;

工廠和生産區、生活區分布在不同的山溝裡,建成了一套獨立的指揮、生産、物流系統,包括器官、工廠中的房間、醫院、食堂、學校(幼稚園、國小、國中)、車隊、消防、公安、電影院、招待所等,住出了一個完整的"小社會"。

為了紀念每天早上,工廠裡通過收音機響起的軍人起床的聲音,人們在收音機的聲音中睜開眼睛。大人們匆匆忙忙地從這一刻起,就提着籃子到不遠處的菜市場去買食物,順便把早餐帶回來,然後叫醒孩子們去上學。然後,我們的孩子以三十五人為一組進入兒童學校,大人們跑到他們的崗位上。

記憶中最激烈的春節

當時,三線勞工進廠參加教育訓練班,首要任務是學習《保密守則》,這其中,凡經曆過三線軍工生活的人,都相信有很深的體會。

當時,所有參與軍事制造的工廠都有工廠名稱,代号和郵箱号。一個是外部的,稱為"農機廠"、"工具廠"、"化工廠"、"衛東廠"、"前進廠"、"紅旗廠"等等,這些企業名稱都是具有時代特色的;

三線廠員工老照

記得1979年春節前夕,工廠正準備放假,突然接到了軍工生産任務後發出的将軍号。随後,軍用車皮停在工廠外的鐵路線上等候,油漆還沒有烘幹的産品剛從流水線下來,立即轉移到軍工貨場外的窯洞裡,裝着車皮要運走。

農曆除夕那天,經廠委建議軍方代表準許,全廠員工中午回家吃團圓飯,1:30 p.m,并趕緊趕到工廠中的房間繼續工作。在我的印象中,這是最緊張的一個春節,我們半大孩子不無所事事,在家裡好好照顧兄弟姐妹,盡我們所能做一些家務。

雖然那年春節沒有放假,但工廠順利完成了生産任務,保證了軍隊作戰物資的需要,一直被評為總領獎。因為那一年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大家通過報紙廣播了解到,我廠加班生産軍品也到了一線。

20世紀80年代初,趕上軍隊換衣服,工廠接到了大量的軍工生産任務,母親工廠中的房間忙得不可開交。兩個班次趕上加班時間是很常見的,我們必須把食物送到工廠。到了媽媽吃飯的休息時間,我學會了幫媽媽上班,當時裝置是半機械化的,安全系數高,很多像我一樣送米飯的孩子都是這樣幫大人上班的,直到工廠中的房間排程巡邏過來,才把空的飯盒滑出工廠中的房間。

三線人三線綜合體

1983年底,根據黨中央的決定,國務院釋出了《關于實施三線調整的通知》,對三線工廠實行了"調制改革、發揮作用"的重大政策,明确了"關閉、停工、轉移、搬遷"的三線調整政策。

2014年,在成為"三線建設"特約記者後,我更加意識到三線建設的重要性,并積極參與了一批三線工廠訪談活動,從此,三線建設密不可分。

此後,我走訪了全國各地的多家三線建設廠房,采訪了當時參與三線建設的很多老人,他們有廠上司、中層幹部,還有普通工廠中的房間勞工,整理,寫了上百本關于三線建設的回憶錄、研究文章。

在這兩年裡,我發現很多原來采訪的第一代三線建設者已經去世,作為一個三線孩子,我感到肩負着深深的責任和義務,如果不是這些前輩的記憶收集和整理出來,總會為父母付出的辛勤付出的代價感到難過。

那一年的工廠中的房間在歲月裡慢慢變老了

記得有一年,我在西北3541廠采訪了一位老廠長,老人淚流滿面地講述了過去三線的建設,談起搬家的地方,好幾次哽咽。我能感覺到老三線人不容易和不情願,當山中,他們是十幾個,二十歲的年輕人,現在滿臉白發,臉上滄桑。工廠在他們手中建造并着火焚燒。

2015年春天,我去富陽軍用紡織路采訪了蘇老3545廠廠長。知道我正在寫一個三線工廠,他非常興奮,拿出多年前自己的作品給我,然後告訴我他和他老工廠的故事。

蘇廠長的家鄉河北,曾就讀于天津大學,畢業後到青島一軍農練兵,一年後被派往西北三線建廠。3545工廠是他們一代一磚一瓦親自建造的,他一生都呆在三線廠,他有老廠在山上的感覺。

經曆了起起伏伏,一代人過去了,一代人成長了。也許每個三線人都有和我一樣的三線情結——無論多遠,都會經常想到三線工廠在那段難忘的時光,畢竟有太多的回憶,留下了一代又一代的青春,幾代人的汗水和微笑。

(來源:紅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