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你好,李焕英》里湖北厂房的东北话说起

作者:人民日报

2月20日中午,电影《你好,李欢莹》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一个新故事,称其票房超过36亿元。业内人士分析,按照目前的票房动能,总票房有望突破50亿元。

电影《你好,李欢莹》是根据贾玲母亲的真实故事改编的。贾玲来自湖北,故事原型发生在湖北省阜阳市宜城县(今宜城市),但片中的人物大多是东北口音,这让很多人产生疑惑。然而,事实上,这个看似"相反"的细节绝不是一个旨在创造"喜剧效果"的BUG。在它的背后,它承载着曾经辉煌的历史。

从《你好,李焕英》里湖北厂房的东北话说起

照片"你好,李欢莹。摄影:微博

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作出了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一项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举措。数据显示,三线建设通过三"五"规划,投资2052亿元,占同期国家基础设施总投资的39%。在人力投入的高峰期,400多万人,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设史上最重要的战略部署,实现了生产力向西分配,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对西部大开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那些年,在广阔的黑土地上,一列满载煤炭、钢铁、石油、设备、木材、粮食等稀缺物资运往全国各地的火车上,一批东北精英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家乡。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三线地区,背井离乡,扎根于其他地方。现年50岁的邓龙是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理事,他向红星新闻回忆起多年的深厚感情。

从《你好,李焕英》里湖北厂房的东北话说起

邓龙

1970年,邓龙出生在湖北省西北部山区的一家三级军工厂。他是标准的三线孩子,父母是工厂工人。在工厂生活、学习、工作30多年,邓龙和父母经历了大潮,看到一代人成长为一代人,一代人老了。2015年以来,邓龙创建微信公众号"三线记忆",形成"湖北军工之家"和"三线军家"微信群;

邓龙告诉红星新闻,由于历史原因,"三线建设"曾经是一个神秘的术语,直到1980年代末才出现在报纸上,今天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三线厂的员工表面上看,或许与当地居民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只有他们知道,在内心深处,有许多珍贵的回忆值得他们终生铭记。"作为一个三线的孩子,总有一个三线情结,如果你抛弃这些事情的经历,他们为父母付出的代价感到羞愧。他说。

三线工厂工人的老照片

这是邓龙关于三线记忆的自传。

东北语成为第二家汽车厂的"官方词汇"。

我的三线工厂位于E西北山区,属于秦巴山系统武当山。进厂必须经过一条两三百米长的隧道,走出隧道时感觉像是一个突然的心胸开阔,被群山和森林包围,一座现代化的工厂静静地躺在大峡谷中。禹瑜铁路厂外,修建了专线铁路线。

必须穿过工厂的隧道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阜阳市,1969年大学毕业后,我父亲被分配到工厂。当时,国家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包括中西部地区13个省区、国家战略要地、沿海地区、沿线重要军产和关系到国民经济和民生的重要企业搬迁到三线地区,被称为"三线建设"。

电影《你好,李欢莹》上映后我还去电影院看了片,片中胜利化工厂的原型为东方化工厂(525厂),由辽宁青阳化工厂(375厂)承包,805厂、845厂和255厂协助建设。影片不仅有东北,包括两个人的表演,体现了东北文化的元素。

影片讲述了贾玲母亲的青春故事,也折射出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线建筑商的青春。那一年,一群东北人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家乡,千里之外,来到了三线地区。

曾经是一个"三线小子"。

在三线项目中,最著名的是长春第一家汽车制造厂,帮助建设湖北省第二家汽车制造厂。1952年,毛主席提出"中国如此之大,仅靠一汽不足以建造第二家汽车厂"。1964年,当毛主席提出建设三线时,他再次提到二线车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1969年9月,选址的重心从湖南湘西转移到湖北省西北部地区,最终由周毅总理在湖北省陆仙县十年老区敲定。

当时,一汽建设厂确定(长春)一汽包租11家工厂,上海宝建6个分厂,北京和武汉各建一个分厂。因此,当十年小沟壑处都能听到东北方言时,久而久之,东北语已经成为第二家汽车厂的"官话",即便是今天,东风公司依然遍布东北。

山中完整的"小社会"

事实上,它不仅仅是东北部。那一年,响应中央三线建设的号召,精英们告别祖国,投入三线建设。

当时,所指的就是"好兵会上三线","好人马上好三线"。我们的父母,在荒凉的佗岐沟里,用血汗,靠着努力和智慧,给我们留下了一座深山的现代化工厂。

与一线城市相比,我们位于隐蔽的"三线",显得神秘莫测,从社会羡慕的眼中,有一种自豪感和自豪感。我们是光荣的三线孩子,从户籍上看,我们属于城市人民,但从地理环境上看,我们是名副其实的"村民"。

群山之间的三层工厂生活区

如果你仔细研究三线工厂,你会发现一些常规的东西。三线企业基本上都在地形、建筑风格、建材和厂房布局等方面,大同小异:生产区域是颜色清晰的水泥砖灰脊砖,能承受7级地震;

工厂和生产区、生活区分布在不同的山沟里,建成了一套独立的指挥、生产、物流系统,包括器官、车间、医院、食堂、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车队、消防、公安、电影院、招待所等,住出了一个完整的"小社会"。

为了纪念每天早上,工厂里通过收音机响起的军人起床的声音,人们在收音机的声音中睁开眼睛。大人们匆匆忙忙地从这一刻起,就提着篮子到不远处的菜市场去买食物,顺便把早餐带回来,然后叫醒孩子们去上学。然后,我们的孩子以三十五人为一组进入儿童学校,大人们跑到他们的岗位上。

记忆中最激烈的春节

当时,三线工人进厂参加培训班,首要任务是学习《保密守则》,这其中,凡经历过三线军工生活的人,都相信有很深的体会。

当时,所有参与军事制造的工厂都有工厂名称,代号和邮箱号。一个是外部的,称为"农机厂"、"工具厂"、"化工厂"、"卫东厂"、"前进厂"、"红旗厂"等等,这些企业名称都是具有时代特色的;

三线厂员工老照

记得1979年春节前夕,工厂正准备放假,突然接到了军工生产任务后发出的将军号。随后,军用车皮停在工厂外的铁路线上等候,油漆还没有烘干的产品刚从流水线下来,立即转移到军工货场外的窑洞里,装着车皮要运走。

农历除夕那天,经厂委建议军方代表批准,全厂员工中午回家吃团圆饭,1:30 p.m,并赶紧赶到车间继续工作。在我的印象中,这是最紧张的一个春节,我们半大孩子不无所事事,在家里好好照顾兄弟姐妹,尽我们所能做一些家务。

虽然那年春节没有放假,但工厂顺利完成了生产任务,保证了军队作战物资的需要,一直被评为总领奖。因为那一年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大家通过报纸广播了解到,我厂加班生产军品也到了一线。

20世纪80年代初,赶上军队换衣服,工厂接到了大量的军工生产任务,母亲车间忙得不可开交。两个班次赶上加班时间是很常见的,我们必须把食物送到工厂。到了妈妈吃饭的休息时间,我学会了帮妈妈上班,当时设备是半机械化的,安全系数高,很多像我一样送米饭的孩子都是这样帮大人上班的,直到车间调度巡逻过来,才把空的饭盒滑出车间。

三线人三线综合体

1983年底,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三线调整的通知》,对三线工厂实行了"调制改革、发挥作用"的重大政策,明确了"关闭、停工、转移、搬迁"的三线调整政策。

2014年,在成为"三线建设"特约记者后,我更加意识到三线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了一批三线工厂访谈活动,从此,三线建设密不可分。

此后,我走访了全国各地的多家三线建设厂房,采访了当时参与三线建设的很多老人,他们有厂领导、中层干部,还有普通车间工人,整理,写了上百本关于三线建设的回忆录、研究文章。

在这两年里,我发现很多原来采访的第一代三线建设者已经去世,作为一个三线孩子,我感到肩负着深深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不是这些前辈的记忆收集和整理出来,总会为父母付出的辛勤付出的代价感到难过。

那一年的车间在岁月里慢慢变老了

记得有一年,我在西北3541厂采访了一位老厂长,老人泪流满面地讲述了过去三线的建设,谈起搬家的地方,好几次哽咽。我能感觉到老三线人不容易和不情愿,当山中,他们是十几个,二十岁的年轻人,现在满脸白发,脸上沧桑。工厂在他们手中建造并着火焚烧。

2015年春天,我去富阳军用纺织路采访了苏老3545厂厂长。知道我正在写一个三线工厂,他非常兴奋,拿出多年前自己的作品给我,然后告诉我他和他老工厂的故事。

苏厂长的家乡河北,曾就读于天津大学,毕业后到青岛一军农练兵,一年后被派往西北三线建厂。3545工厂是他们一代一砖一瓦亲自建造的,他一生都呆在三线厂,他有老厂在山上的感觉。

经历了起起伏伏,一代人过去了,一代人成长了。也许每个三线人都有和我一样的三线情结——无论多远,都会经常想到三线工厂在那段难忘的时光,毕竟有太多的回忆,留下了一代又一代的青春,几代人的汗水和微笑。

(来源:红星新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