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個“關注”,既能有很好的體驗,還可以有不一樣的參與感,謝謝您的關注!
前言
在巴新人民的長期鬥争和國際社會正義力量的壓力下,澳洲殖民政府于1973年12月不得不同意給予巴巴新幾內亞自治權,但仍繼續把持巴新的軍事和外交大權,并千方百計地阻撓和破壞巴新的最終獨立。直至1975年,澳洲才最終結束其殖民統治,允許巴巴新幾內亞完全獨立。
争取民族獨立和自決運動
除了對一些太平洋島嶼地區進行直接統治外,澳洲還忠實地協助美國、英國和法國等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強國維護其在太平洋島嶼地區和東南亞地區的殖民統治。例如,為了幫助美國在二戰後鞏固在太平洋地區的霸權,澳洲主動幫助美國測繪南太平洋地區的陸地和海洋地圖以供美軍戰時使用。
再如,澳洲不僅自己從太平洋島嶼殖民地掠奪礦産和漁業資源,還協助英國、美國、紐西蘭、法國等殖民主義強國掠奪太平洋島嶼地區的自然資源。最令太平洋島嶼地區人民和國際社會诟病的是澳洲不僅将自己的國土提供給英國進行核武器試驗和試爆,還千方百計地維護美國和法國在太平洋島嶼地區的核武器試驗和試爆。
澳洲對美國、英國等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強國的效忠和支援使其獲得了美國和英國等帝國主義強國的支援,進而為其在南太平洋地區的霸權建構提供了強有力地外部支援。及至太平洋島國紛紛獲得獨立後,該地區的前殖民宗主國紛紛對澳洲在該地區的次霸權體系建構予以大力支援和配合。二戰後,在東南亞各地人民争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鼓舞下,太平洋島嶼地區人民也于20世紀60年代末掀起了争取民族獨立和自決運動。
至70年代初,庫克群島、斐濟等數個島國獲得了民族獨立。為了配合美國鞏固在太平洋地區的霸權,加強對剛剛獲得獨立的太平洋島國的控制,阻止蘇聯勢力在該地區的滲透,繼續掠奪該地區豐富的礦業和漁業資源,澳洲于1971年8月建立“南太平洋論壇”(TheSouth Pacific Forum),拉攏紐西蘭共同主導論壇的地區政策、把控地區事務。論壇成立後,澳洲政府竭力利用論壇維護以美國為首的前殖民宗主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霸權和既得利益。
“太平洋島國論壇”
澳洲政府和軍方還利用主導南太平洋論壇的有利時機不斷對太平洋島國的内部事務橫加幹涉,甚至不惜發動軍事幹涉。澳洲還利用把控論壇的機會,監視、阻撓太平洋島國與蘇聯和其他“不友好”國家的交往,阻止島國與“不友好”國家發展漁業、農業等經貿合作,并與美國一道千方百計地阻撓、破壞“不友好”國家對太平洋島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
随着該地區獲得獨立的島國數量不斷增多,該論壇于2000年10月更名為“太平洋島國論壇”(The Pacific Islands Forum)。地理範圍也擴大至包括澳洲、紐西蘭在内的17個南、北太平洋島嶼國家和地區。澳洲是論壇成員中人口最多、面積最為遼闊、經濟和軍事力量最為強大的國家。澳洲人口是其他成員國總和的兩倍多,經濟總量是其他成員的五倍。
澳洲和紐西蘭控制了論壇的政治、經濟和地區安全事務,論壇的重要職位和從業人員基本都由兩國人員擔任,論壇的地區政策和對外聲明等也基于兩國把持和決定。澳洲通過論壇對各島國内政施加強大的影響,甚至以地區維和為名,出動軍隊直接幹涉島國内政。在太平洋島國政府和群眾的長期抗争下,澳洲對論壇的壟斷局面直至21世紀才有較大改變。
在澳洲的“前院”東南亞地區,澳洲竭力幫助英國、法國等老牌殖民主義強國繼續其在東南亞的殖民統治,并派軍駐紮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幫助英國鎮壓、阻撓東南亞人民的民族獨立與解放鬥争,加強澳洲在東南亞“前院”的勢力和影響,維護澳洲的殖民利益。
東南亞人民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蓬勃興起
在東南亞人民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蓬勃興起後,澳洲政府和軍方十分擔心東南亞人民的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會損害澳洲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更擔心該地區的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會喚醒澳洲原住民的民族意識,對澳洲的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統治構成威脅。
澳洲在東南亞推行殖民主義,并将東南亞地區變成自己的勢力範圍的企圖與東南亞地區蓬勃興起的民族獨立和解放鬥争迎頭相撞,澳洲政府便自然而然地視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和獨立運動為“眼中釘、肉中刺”。澳洲政府和軍方因而表現出鎮壓東南亞各國人民民族獨立與解放運動的強烈願望,并積極卷入帝國主義,特别是英、法、荷等歐洲老牌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統治,鎮壓亞洲人民的獨立與反抗鬥争。
此外,澳洲政府還擔心蘇聯勢力會借輸出革命之機,像二戰前的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一樣大規模南下和東進,占領澳洲的“後院”南太平洋島嶼地區和“前院”東南亞地區,進而入侵澳洲本土。澳洲政府和軍方因而竭力将東南亞地區人民争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鬥争描繪為蘇聯勢力在亞洲的“擴張侵略”,以恐吓和慫恿美國武裝入侵東南亞地區,為自己和其他歐洲殖民主義強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殖民利益和地區霸權服務。
澳洲政府和軍方是以反複向全國群眾宣傳澳洲的國家安全和美國遏制共産主義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擴張具有高度的戰略契合性。在這樣的國内政治背景下,澳洲鄉村黨、自由黨和工黨都對二戰後東南亞地區迅猛發展的民族獨立與解放運動充滿仇視。為了對東南亞人民的民族獨立和解放鬥争進行鎮壓,英國于1948年與澳洲和紐西蘭簽署《澳新馬防務安排》。
據此協定,澳洲派遣陸、海、空軍部隊前往馬來西亞,協助英軍鎮壓馬來西亞為争取民族獨立和自決而戰的遊擊隊,幫助英國鞏固在馬來西亞的殖民統治。此後,澳洲軍隊長期駐守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随時鎮壓當地群眾的反抗和獨立運動。但是,英國國力在二戰後急劇下降,至20世紀60年代末,英國已無力維持其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駐軍的龐大開支。而美國此時已經深陷越南戰争的泥潭,國力消耗巨大。
美國總統尼克松不得不于1969年提出“關島主義”,對美國在東亞和東南亞的軍事戰略進行重大調整,不再對上述地區的盟國和保護國提供地面戰争保護。在美國實施“關島主義”政策後,澳洲要求英國牽頭澳洲、紐西蘭與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簽署軍事協定,維護英國和澳洲在東南亞地區的殖民利益。
1971年4月,上述五國簽署聯防協定(Five Power DefenceArrangements),确定英國、澳洲和紐西蘭将在東南亞地區采取聯合軍事行動,確定英國和澳洲在該地區的殖民利益。英國由于國力大衰,根本無力在東南亞地區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因而英國牽頭簽署該協定僅具象征意義,根本無意也無力承擔具體的軍事承諾。英國随後即從新加坡撤軍,不再參與該協定的落實和執行。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紐西蘭人民反核和反戰運動迅速高漲,在本國群眾和國際社會愛好和平人士的壓力下,紐西蘭政府也從新加坡撤軍,不再參與該協定的落實和執行。但澳洲自五國聯防協定簽署後一直積極推動五國聯防協定的開展和落實,不斷向馬來西亞增派軍事力量,并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長期駐紮地面和空軍作戰部隊。在澳洲的長期努力下,五國聯防協定終于形成年會機制,定期磋商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合作。
澳洲還拉攏紐西蘭與其一道承擔訓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軍隊的任務,澳洲甚至還主動承擔起馬來西亞空軍基地的防空任務。澳洲政府和軍方之是以高度重視和熱心推動五國聯防機制就在于它認為五國聯防給予澳洲實際的上司權和掌控權,有利于澳洲利用英國的曆史影響推進澳洲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存在和地區霸權的建構。
參考資料:
[1] G.P.Taylor,“New Zealand,the Anglo-apaneseAlliance and the 1908 Visit of the American Fleet”,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s & History,Vol.15,Issue1,1969,pp.55-76.
[2] Joanne Wallis,“Hollow Hehemon:Australia'sDeclining Influence in the Pacific”,Diplomat,21September 2016.
[3] Nagata Yuriko,“The Japanese in Torres Strait”,AnnaShnukal,Ramsay Guy and Nagata Yuriko(eds.),Navigating Boundaries:The Asian Diaspora in TorresStrait,Canberra,Pandanus Books,2004,pp.138-159.Kate Bagnall,A Legacy of White Australia:Recordsabout Chinese Australians in the National Archives,2018,http://naa.gov.au/collection/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