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常青藤(Hedera helix)的附着盤通過氣根分泌的納米顆粒作為紐帶,可以與大樹、牆壁等形成牢固的黏附,這種強大的黏附能力可以承受附着盤自身重量的百萬倍,進而為植物整體攀爬提供堅實的支援。受到自然界的啟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俞書宏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的馮雪教授團隊合作,成功開發出一種仿生納米粘合技術,有望應用于組織工程、人機結合等多個生物醫學領域。
這種仿生納米粘合(nanohesion)采用強韌的水凝膠為基體,以活性納米顆粒為界面紐帶,可以瞬間粘附到任意基底材料上。由于活性納米顆粒是通過範德華力、氫鍵、靜電作用等實體鍵與基底結合的,是以無需對基底材料進行任何實體或化學的預處理。實際上,對于許多工程制品,特别是用于人機結合的微電子産品而言,複雜的預處理大大增加了時間和經濟成本,是以,仿生納米粘合的即開即用性能在實際應用中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成果以“Designing nanohesives for rapid, universal, and robust hydrogel adhesion”為題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第一作者是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所的潘钊副研究員、清華大學柔性電子技術實驗室的傅棋琪博士以及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的王默涵博士。
與正常的膠水以有機高分子為界面紐帶形成粘接不同,這項工作中,硬質的無機納米顆粒表面經過富含羧基的活性修飾,它們就像微觀的"紐扣"一樣,将柔軟的水凝膠緊緊固定在不同的固體表面上。而作為粘合基體的水凝膠被精心設計成雙網絡結構,通過瓊脂糖的犧牲網絡作用,能夠吸收外界對粘合界面的破壞力,進而增強了粘合的耐久性和強度。這種方法與傳統的膠水粘合方式有着明顯的差別,為粘合技術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仿生納米粘合的普适性不僅限于工程材料,同樣适用于生物組織。無論是軟組織還是硬組織,甚至受體液、血液、油脂等污染的組織表面,仿生納米粘合都表現出了卓越的即開即用性能。基于這種廣泛适用的粘合性能,作者設計了一種植入式血管粘合纏繞式脈搏監控器。在研究中,他們使用仿生納米粘合劑将事先制備好的柔性應變傳感器粘附到拉布拉多犬的股動脈上,形成了一種原位血管脈搏監控器。與ECG心電圖信号進行對比後,發現這種脈搏監控器傳送的信号具有極高的準确度。這種植入式血管粘合纏繞式脈搏監控器有望用于術後監測動脈搭橋、器官移植等重大手術後的血管吻合情況,實時反映患者體内重建血管的健康狀态。
--纖維素推薦----薦号--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0753-5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Early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