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踢出大山”的留守女孩:在足球的“夢工廠”,找到更多可能

作者:Beiqing.com

這個9月,重慶三河鎮的11個女孩陸續前往全國各地的高校報到,她們都來自一支以留守兒童為主的國小女足隊。

三河國小位于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河鎮,是一所大山裡的國小。2012年,新上任的校長孫曉鳴在學校沒有經費、沒有場地、沒有專業教練的情況下,克服困難組建了一支女子足球隊,希望通過足球讓山裡的孩子變得自信、陽光、勇敢,以此打造鄉村國小教育的品牌。

姑娘們憑借足球特長踢出大山,進入了更廣闊的世界。近兩年,這支足球隊的前兩批共20名隊員中,有19人憑借足球特長考入同濟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等高校。

記者對話了其中的兩位,踢“前腰”的張婕是剛報到的北京體育大學大一新生,正在軍訓,對大學裡新鮮的一切目不暇接;“中後衛”馬詩彤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此刻,她正住在父母打工地的出租房裡,希望在去福建師範大學報到前,将這些年來缺失的愛補回來。她們在球場上的位置不同,性格也各異,但她們都被足球改變了命運,擁有了更多人生可能。

“踢出大山”的留守女孩:在足球的“夢工廠”,找到更多可能

新生報到日,張婕與大學校門合影。受訪者供圖

從水泥地到專業足球場

新京報:分享一下大學報到那天的經曆和心情吧。

張婕(北京體育大學大一新生):8月27日新生報到,前一天晚上我失眠了,激動得睡不着,躺在床上,就在幻想北體大的大門、校園、足球場的樣子,也在想象教練和學長學姐是什麼樣的人。淩晨2點才睡着,早上6點就迫不及待爬起來去報到了。

看到足球場的時候,我還是吃了一驚,我們三河國小最開始的球場是塊水泥地,而北體大有4個球場。我參加過很多全國比賽,看過很多大場地,但是第一次看到在一所校園裡有這麼多塊場地,我興奮極了,報到當天晚上,就約了幾個大二的學長學姐,選了一塊場地,踢了場5人制的友誼賽。賽前,我實在是激動,于是繞着足球場跑了幾圈,颠颠球、傳傳球,和場地培養感情。

“踢出大山”的留守女孩:在足球的“夢工廠”,找到更多可能

2013年,三河國小足球隊隊員在水泥體育場訓練。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報到之後發生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張婕:報到第二天,教練就組織大一新生和大二學姐踢了一場選拔賽,挑選校隊成員。新生0:3輸給了學姐,但是我被選進了校隊。我踢的位置是前腰,當天正常發揮,組織好中場,為前鋒輸送傳球。進大學第一場比賽就讓我看到了更高水準的球員,也看到了自己與學姐在技術水準上的差距,希望未來能努力學習訓練縮短差距。

新京報:什麼時候開始接觸足球的?

馬詩彤(福建師範大學大一新生):國小四年級的時候,我加入三河國小女足隊,開始接觸足球,在這以前我從來沒碰過足球。

加入足球隊是我毛遂自薦的,有一天,我和班裡兩個女生去操場上看女足比賽,其實就是看個熱鬧,我之前沒看過足球比賽,對規則也不了解。但是我被現場的氣氛感染了,進球的時候隊員們抱在一起歡呼呐喊,圍觀的人也在歡呼。我覺得挺好玩兒的,就想試一下。

比賽結束後,我們三個人在足球場邊找到了足球隊的教練魏小光老師,我說:“我想參加足球隊。”他說:“下午放學了來訓練就行了。”就這樣我就成了女足隊員。

新京報:後來怎麼喜歡上足球運動的?

馬詩彤:五年級有一次我們國小去重慶城區比賽,對手都是以前沒有見過的,你不知道對手到底什麼實力,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踢,很考驗隊友的團結和默契。我就覺得很有挑戰性,既痛苦又興奮,第一次産生這種沖突和糾結的情感,這應該算是我愛上足球的開始。

中學時午休和體育課我們都會湊幾人踢比賽,女同學不夠就找男生一起踢。幾天不碰足球,我就會“腳癢”,不習慣。

疫情期間20天沒碰球,給我憋壞了,返校那天就趕緊約人踢了一場才痛快。還有一次我腳踝扭了,得紮針灸,一周時間不能踢球,我就在場邊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踢。

如果當初沒進球隊,現在可能還是一片迷茫

新京報:足球對你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張婕:無論是在球場上還是在其他方面,足球讓我更堅強、自信。通過足球,我認識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考上了很好的大學,可以說足球從性格、精神、學業各個層面改變了我的人生。

馬詩彤:因為踢足球,我看到了更多東西,也是因為踢足球,我考上了一個比較好的大學。

“踢出大山”的留守女孩:在足球的“夢工廠”,找到更多可能

18号球員馬詩彤訓練時的背影。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踢球給你帶來哪些改變?

馬詩彤:我是很内向的人,遇到什麼事兒習慣性地悶在心裡,不會主動表露情感。但是我踢的是中後衛,需要經常在球場上喊,甚至“嘶吼”,對我來說是一種發洩,人也變得開朗一些了。

還有就是會更主動地去溝通,比如有段時間我高空球訓練完成不好,要是以前的我會自己在那兒悶頭練,踢不好就跟自己生氣。但是,踢球這麼多年,跟教練隊友并肩作戰,彼此是很信任的,我遇到心态問題、技術問題,都會主動和教練、隊友說,她們會開導我,幫我分析解決。

踢中後衛之後,我的胳膊和腿都粗了一圈,人看着也壯了。以前一年要生一兩次病,踢球以後基本不生病。

新京報:足球還帶給你哪些印象深刻的經曆?

馬詩彤:我們去過很多城市比賽,四川、雲南、貴州、上海,前一段時間考試我們四個好朋友一起去了沈陽,還去天津參加了電視節目。我有一個比我小4歲的弟弟,他現在在三河鎮讀國中,隻去過我爸媽打工的浙江甯波。

張婕: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青島,參加世界青少年足球賽,開幕式非常壯觀,來了三十多個國家的球員,第一次見到世界各地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青少年球員,大家一起踢球,感覺很新鮮。

新京報:足球給你們的求學道路帶來幫助了嗎?

馬詩彤:快要升高三的時候,文化課成績不理想,訓練也遇到了頭疼的事。那時候就想,如果我國小時沒有進足球隊,很可能就像有些同學那樣,沒有機會考好的大學。想到這裡,我就告訴自己,一定要珍惜現在踢球的機會,更努力一些,把這段低潮度過去。

張婕:當我取得一些成功的時刻,比如打比賽拿到國家一級運動員資格,又比如考上大學,我就會想,足球讓我走了一條捷徑,讓我有機會去讀更好的學校。我以前三河國小的同學,有的十六七歲就開始在外面打工。如果我沒有進球隊踢球,可能現在還是一片迷茫。

想爸媽時,隊友、教練在身邊

新京報:早年的留守生活是怎樣的?

馬詩彤:我不到1歲的時候,爸媽就去了浙江打工一直到現在。國小時,奶奶照顧我和弟弟,國中去了重慶,在學校寄宿。每年隻有過年的時候能和爸爸媽媽相處10來天。

爸爸是跑運輸的,每天工作12個小時,很辛苦。國小畢業時他給我買了智能手機,每周日晚上我跟他打10分鐘視訊。每年過生日,爸媽給我訂蛋糕,我自己取回來,我很想讓爸媽陪我過一個生日,他們說,爸媽也是沒辦法,要掙錢。

我現在住在甯波,爸媽的出租房裡,想盡量在報到前跟他們多待幾天。

“踢出大山”的留守女孩:在足球的“夢工廠”,找到更多可能

12歲那年,馬詩彤在一檔公益類電視節目上和父母相聚。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爸媽來現場看過你比賽嗎?

馬詩彤:隻有一次,國小時,我爸從甯波回老家辦事,被學校老師叫去開家長會,他路過足球場的時候,我正在踢比賽,他就在場邊站着看了會兒。發現他在,我心裡既高興,又有些緊張,越想表現好,就越出錯,傳飛了好幾個球。

新京報:足球也能帶來情感上的陪伴?

馬詩彤:我們每天都訓練,國小每天訓練一個半小時,國中高中每天練兩個小時,周末上下午各兩個小時。幾乎是所有課餘時間都用來訓練了,練完回到家很累了,就會轉移注意力。而且和隊友、教練感情很深,大家為了同一個目标而努力,有共同熱愛的東西。

張婕:我們教練有時候像父親一樣。他有時候很兇,有時候很溫柔,我們都很尊敬他。到了一些節日,他會想着我們,元宵節會喊老師給我們煮湯圓,送到宿舍,也會帶我們出去燒烤、露營、爬山。

新京報:你未來的規劃是什麼?

張婕:帶了我們六年的鐘世隆教練,每年都會到農村學校收學生,他總說,“球隊就是夢工廠”。是他把我們一步一步帶出來,讓我們考上大學。

他對我影響很大。我以後也想當一名優秀的教練或者老師,帶更多的孩子考上大學。

新京報記者 劉思維 編輯 楊海 校對 楊許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