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隻盯着資料,要找到CPI持續走低的真正原因

作者:譚浩俊

#時事熱點頭條說#

8月30日,《證券日報》記者采訪多位業内人士,前瞻8月份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PPI(全國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資料,大家普遍認為,受國内需求穩步複蘇和去年基數回落帶動,8月份CPI同比漲幅或由負轉正。同時,受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有所走高和去年基數效應減弱等因素影響,8月份PPI同比降幅将收窄。

每到CPI資料釋出前,就有媒體和專家開始預測CPI正負如何、高低怎樣了,變化的原因,也總是那麼幾條,市場需求變化了,去年同期高低了,豬肉、蔬菜價格怎樣了,颠三倒四,沒有一點新意,也對決策沒有一點參考價值。

别隻盯着資料,要找到CPI持續走低的真正原因

實際上,在CPI長時間保持在低水準上運作,外界對這樣的低水準運作也已有這樣或那樣的評價,甚至認為中國已經出現通貨緊縮,那麼,對國内的分析人士,尤其是專家來說,面對這樣的評價和分析,應當如何應對呢?顯然,真正在深入實際、了解情況、分析原因的并不多,更多的都是人雲亦雲,根本沒有自己的觀點。

必須關注的一種現象是,同樣面對貨币超發,同樣面對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陷入通貨膨脹泥潭,中國卻出現CPI持續走低現象。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遠高于西方發達國家,理應面臨更大的通脹壓力,除了中國應對通貨膨脹的政策措施比較有力,政策作用比較明顯,如控制煤炭價格上漲、嚴禁哄擡價格、打擊擅自提價行為等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

别隻盯着資料,要找到CPI持續走低的真正原因

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也為了應對疫情的沖擊和影響,為了保證就業,從全球金融危機到現在,投資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從最初的城市建設投資到房地産投資,再到近年來的重大基礎設施投資、交通投資、水利投資、航空投資、民生設施投資等,大多數為非生産性投資,是長期投資、投入産出效率較低和回報時間較長的投資,有相當一部分則是沒有經濟效益、隻有社會效益的投資。也就是說,投入的資金,大多沉澱在固定資産投資領域,更直接地講,就是鋼筋混凝土上,而沒有立即形成産出效應,資金周轉率極低。與生産性投資相比,同樣的一進制錢,資金的周轉效率可能隻有生産性投資的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甚至更低。如果這些投資的一部分轉化成生産性投資,其産出效率可能要高得多,資金的沉澱也要少得多。

事實也是,按照央行釋出的資料,2008年末的廣義貨币供應量為47萬億,到2022年末,廣義貨币供應量已經達到了266萬億,14年時間,廣義貨币供應量增加了219萬億,平均每年增加15.6萬億。按照這樣的貨币供應速度,無論是CPI還是PPI,都應當是很高的,CPI根本不可能在2%以内波動,更不可能出現負增長。隻有一個原因,就是資金的流動性太差,絕大多數資金處于不流動或慢流動狀态,有的則可能被轉移了,變成了“負流動”、“假流動”。

别的不說,單是房地産開發企業,就不知道沉澱了多少資金,如恒大,負債超過了2.4萬億,銀行貸款就有6000多億。這些資金或沉澱在土地上,或沉澱在房産上,或沉澱在恒大管理人員的賬戶上,當然,也不排除有的資金已經被轉移。一家企業就有這麼多資金沉澱,全國有多少房地産開發企業,又有多少與房地産開發企業一樣的投資,資金還怎麼流動得起來。資金不流動,哪裡有效益,哪裡有效率。讓居民用手中僅有的一點儲蓄,且要應對大量負債去拉動消費、拉動市場、拉動CPI,太為難廣大居民,也太高看廣大居民的消費能力了。

别隻盯着資料,要找到CPI持續走低的真正原因

想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面對幾千億的居民儲蓄存款,決策層、管理層就十分緊張,就認為這是籠中的老虎,擔心老虎一旦“逃”出虎籠,就會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可是,現在的居民儲蓄存款已經遠超當年,截至2022年12月末,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為121萬億元,可是,CPI隻有2%不到,為什麼?為什麼今天的居民儲蓄不再是籠中的老虎,不再會傷人。一方面,居民負債也在快速增長,截至2022年6月末,居民債務餘額為84.5萬億元,相當于居民儲蓄餘額的70%。另一方面,教育、醫療等費用也非常高,導緻居民根本沒有多少财力能夠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費,甚至連生活必需品都要省着用,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還如何展現呢?CPI到哪裡去提高呢?

也正因為如此,對CPI低迷,不要總認為是上年基數高、豬肉價格下跌、蔬菜價格平穩等造成的,而是投資的擴張步伐太快、非生産性投資比例太高、投入産出效率太低、資金的流動性太差造成的,必須加大生産性投資力度,對一些非生産性投資項目,一定要停止,甯可把錢發給老百姓,也不要投資無效率、無效益的項目,如一些城市的機場、地鐵、城際軌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