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家線上|孫會昌:面條

作者:齊魯壹點
作家線上|孫會昌:面條
作家線上|孫會昌:面條

■ 孫會昌(山東)

小時候,我最讨厭吃面條了,感覺那面條兒的熱氣直沖肺管子,讓我不怎麼好受。放學回家一看又是吃面條,我的臉子就往下沉!拿着筷子扒拉幾下,就是不願意吃,感覺去廚房找塊涼饅頭湊合湊合也比吃面條強。

人總是會變的,就在九年前,乾坤大挪移了,我喜歡上了吃面。

作家線上|孫會昌:面條

吃面,就是下面條兒吃。甭管用什麼青菜,也甭管用什麼五花、裡脊、後臀尖,一律切小細丁,下油鍋先炒,再加水炖,或是用雞蛋,整出一盆五花八門鹵子來。

手擀的面既要軟和,又要筋道,能拿捏好這個分寸的,都算是面案上的高手。和面時能做到“三光”,即面光、手光、盆光者算是頂尖高手。

用70克清水中加1克食用鹽的比例,攪拌至融化,用淡鹽水揉面,面團彈性會更好,150克高筋面粉分次加入,當然面粉不同,吸水性也會不同,分次添加比較好掌控量的多少;然後,上手揉面,做面條的面團兒一定要偏幹一點,如果太軟的話,下鍋煮就容易爛,煮出來的面條會不勁道。高筋面粉做出來的面團兒不太好揉,需要多揉一會兒才行;把面團兒揉光滑以後用保鮮膜包起來醒發20分鐘後,再揉。擀面團兒的薄厚程度根據自己的喜好而定,擀好後要在上面撒上一層薄薄的玉米面醭以防薄面片兒粘連,然後将面片兒對折為約10厘米寬的長條,用刀切成寬、窄合己意的條兒即成。

作家線上|孫會昌:面條

白生生的面煮熟了,用筷子盛上一碗,上面澆上一大勺子剛才做好的鹵子攪和勻了,趁熱吃吧,滑溜溜、香噴噴的。

酷熱的夏天,人多喜食涼面降溫。煮好的面條兒過井拔涼水,越涼越好越不傷胃。腸胃不大好者,亦可不過涼水,把煮好的面條兒撈在䇷綁裡,用筷子挑起對着電風扇全部吹涼即可。

吃涼面時,菜要多,碗要大,抓上一把黃瓜絲兒,澆上兩勺麻汁蒜醋汁兒,再來些椿芽鹹菜或豆瓣醬,攪和勻了,就可以埋頭大幹一場了!

人間最美的事,便是攪和。能攪和到一塊兒,就成了,攪和不到一塊兒,就壞了。原湯化原食,吃完面盛一碗老湯合着菜汁兒溜溜縫,完美一餐,午休去也。

作家線上|孫會昌:面條

等到秋分一過,伴面條的神仙伴侶也來了。用發黃的老南瓜,小火慢慢炒成糊,趁熱與面條拌勻,裹滿濃郁,迎接又一個冬季的來臨,這平淡無奇的生活,充滿撫慰,漸成了人間至味是清歡的一種儀式。

前幾日無意間走進了黃鳝魚香面館,服務員端上來一碗幹拌面,嘗一口即可入魂!我大感疑感,什麼佐菜也沒有,隻有一碗面,也不知加了何等神仙秘方調料,硬是讓這碗看似素樸至極的面條兒的味道直沖上了雲霄!

吃完,服務員又端上來一碗黃鳝原湯,又是把我驚豔的如同在雲端漫步,軟、滑、糯,人間竟然真有此等美味,大飽口福啊!

食畢掃碼買單出門,回頭再細看這間街頭小店,招牌上竟然還有“揚州名吃”四個顔楷紅色小字,怪不得這碗面竟如此美味,我徹底明白了!

昨天晚上,我又受好友邀約去嘗一款新面。我們走進北土村的一個南北胡同一家門朝東的農家小院,沒有挂任何牌匾。一進院内,便見簡易幹淨的廚廈子下面的油鍋裡正翻滾着吱吱作響的排骨,炸透的排骨,酥脆焦香味兒四溢,浸入湯碗,添上纖細卻勁道的面條,嘗過之後才知道,這是一味硬核的香呀,舌尖上的味蕾頓覺異常的滿足。

這碗霸氣的香面,讓我又想起了故鄉的大鹵面,特别是奶奶用挂面做的大鹵面。那種細細的幹香裡面藏着炒熟的五花肉絲,伴着香脆黃豆芽兒,又一道少年時讨厭,九年前反轉的美食。

吃完面與老闆攀談,才知道這是他今年春天在江南水鄉杭州烏鎮最有名的桂英排骨面館學來的一種面食,今天才是試營業的第三天……

作家線上|孫會昌:面條

聽着老闆侃侃而談,我的腦海中又閃現起奶奶做的炝鍋面。那是一個深秋的寒涼之夜,我得了重感冒很是難受,一天了也不願意吃東西。奶奶說:“人是鐵,飯是鋼,再難受也得吃東西,吃的越多才會越有勁,才能把感冒抗過去。”

奶奶說完,就燒起地鍋,煮上了兩碗面條。面熟時,她把食油、蔥花倒進一柄長飯勺裡,在柴火上燒熱,又迅速地倒入一鍋沸騰的面中,随即蓋上了鍋蓋,鍋内“啪”的一聲脆響,炝鍋面做成。

那個時候,我還什麼都不用去考慮。那個時候,我的爺爺、奶奶、爸爸也還都在……

(圖檔來自網絡)

作者介紹

:孫會昌,男,濟南市作協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齊魯書畫家協會理事(左筆),平陰縣文化之星,十佳泉城學習之星,山東省百姓學習之星等。

作家線上|孫會昌:面條
作家線上|孫會昌:面條
¤¤¤¤¤¤¤¤¤ ¤¤¤¤¤¤¤¤¤¤¤¤¤¤¤¤

編輯制作

:滑溜,本名劉健。憨派文學創始人,著有憨派文學奠基之作《滑溜》一書。《中國憨派文學》主編。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

作家線上|孫會昌:面條

壹點号《中國憨派文學》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