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巴克 - 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這位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其作品有《大地三部曲》、《異域風》和《東風西風》,諾貝爾獎委員會對她進行了評論:"對中國農民生活的豐富而真實的史詩,以及傳記中的傑出作品"。
珍珠巴克出生于1892年10月,出生四個月後珍珠被作為傳教士帶到中國,在鎮江度過了童年,十幾歲,進入青春,在中國生活了近40年,她稱中文為"第一語言",鎮江被稱為"中國的故鄉"。作為一名美國本土的華人作家,她寫了小說《好地球》,描繪了中國農民的生活,于1932年獲得普利策小說獎,并于1938年獲得美國曆史第三屆諾貝爾文學獎。1934年,珍珠巴克告别中國,回國定居。
2. 李正道、楊振甯 - 1957年諾貝爾實體學獎
1957年,他因對"禹稱為非守恒"概念的實驗證明而獲得諾貝爾實體學獎。
楊振甯,實體學家,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市,1964年加入美國,2015年4月1日放棄中國國籍。2017年2月,楊振甯教授正式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正道,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江蘇省蘇州市上海市,哥倫比亞大學專任教授,華裔美國實體學家,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以在非守恒、李模型、相對論重離子碰撞(RHIC)實體學和非拓撲隔離等領域的貢獻而聞名。
3. 丁朝忠 - 1976年諾貝爾實體學獎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原名中國山東日照市實驗實體學家。丁兆忠和伯頓·裡基特(Burton Rickett)因1974年發現J/ψ粒子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實體學獎,時年40歲。
丁兆忠的父親丁冠海(1911-1991),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桃軒鄉著名土木工程專家。1948年春,他去了台灣。次年,全家搬到了台北。
4. 李元哲 -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1936年11月19日出生于中國台灣省新竹市,著名化學家,1986年因與赫希巴赫和約翰·波拉尼爾在分子水準化學反應動力學方面的工作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62年移民美國,1974年成為美國公民,1994年1月15日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接替他的老師吳大昭教授擔任中央研究所所長,後者曾擔任台灣大學化學系院長和特課教授。
5. 朱偉文 - 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密蘇裡州聖路易斯市,美國第12任能源部長,1997年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為斯坦福大學實體學教授。1997年,他因"開發通過閃電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而獲得諾貝爾實體學獎。他長期從事原子實體學和雷射科學。由于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方面的獨立和開創性研究。
在2020年第三屆世界頂級科學家論壇(WLF)科學态度大師大會上,這句話值得深思:當你意識到你一生的工作正是你所熱愛的,更不用說你如何獲得報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