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本小說,比《孤注一擲》更讓人不寒而栗

這本小說,比《孤注一擲》更讓人不寒而栗

這本小說,比《孤注一擲》更讓人不寒而栗

電影《孤注一擲》讓“詐騙”這一社會問題再一次成為公衆讨論的風口浪尖,高薪誘惑、詐騙工廠、人口買賣、賭博……這些取材自衆多真實案例的故事并不遙遠,相似的騙局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比如,當你看到這樣一則招聘資訊——

【招聘啟事】

崗位:銷售服務專員

工作職責:拓寬銷售管道,維護已有客戶關系

要求:女,18歲以下,服從管理

待遇:提供獨戶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一日三餐;

底薪+銷售提成,多勞多得不設上限

有意者請至XX舞廳面談

——你會認為

A. 看上還不錯,去碰碰運氣。 

B. 大機率是詐騙,小心避讓。

想要選A的朋友,歡迎你來到《丹松少女》的世界!

Ps. 請提前下載下傳反詐APP。

故事開場。一個女人花重金買了一支手槍,輾轉三年,找到三次抛棄自己的舊情人西蒙,朝他開了48槍。僥幸存活的西蒙向警察指認,這個女人是丹松舞廳的老闆,涉嫌參與一起連環兇殺案。

這本小說,比《孤注一擲》更讓人不寒而栗

姑娘們生活在不足十平方米的空間内,通常和床寸步不離。晚上八點,她們離開房間,下樓接受檢查——是否梳洗幹淨、打扮停當、妝飾整齊。餐廳經理把收銀機歸零,插上點唱機,拉開卷簾門,客人便上門了。

隻要付錢,想做什麼都行。

布蘭卡是舞廳最受歡迎的女孩,老闆、同伴和客人們都喜歡她——她賺得最多,會向客人推薦生意慘淡的姐妹,還能在不同人面前展現對方喜歡的樣子。老顧客“花花公子”說她健談,每次都能聽她講一段虛構的故事;一位采礦工程師形容她安靜專注,兩人唯一一次交集激烈又難忘,其間她一句話也沒說;一位律師則被她扯着領帶脫光衣服,一把推到床上撲了上去。

家人欺騙她,抛棄她,賣掉她,讓她從十四歲開始賣淫,她卻好像無憂無慮。

她曾用名無數——皮拉爾·卡多納、瑪麗亞·埃倫娜·拉臘、瑪麗亞·德赫蘇斯·戈麥斯、諾爾瑪·門多薩,還有至今仍有人記得的布蘭卡。

一個午夜,她咽下最後一口氣,成了舞廳裡的第一具屍體。

布蘭卡的死源于一次失敗的堕胎。

治療方案上寫着:隔着打濕的薄毯把燒熱的鐵闆烙到病人癱瘓的一側,直到薄毯變成深咖啡色。

——她沒能撐過手術。

這本小說,比《孤注一擲》更讓人不寒而栗

舞廳部分員工

在丹松舞廳,有重視兒子教育的母親,有每年為女兒送上生日祝福的父親,有因男友劈腿而消沉的“戀愛腦”——他們渴望幸福的婚姻家庭;他們會照顧生病的員工,他們将舞廳生意視作事業。他們不是面目可憎的殺人惡魔。

正如作者豪爾赫所言:“這裡沒有邪惡,沒有蓄意謀殺的壞人。隻有無知和腐敗。”

強加在姑娘們身上的烙鐵甚至子彈,在施害者看來,隻是一種單純或是迫不得已的管理手段。他們真誠而無辜,他們無知而冷血,“人性”與“反人性”在此交彙。

這本小說,比《孤注一擲》更讓人不寒而栗

他們承認殺了人,但宣稱沒有犯罪——

“要是警察把我們關起來,隻能說我們走了黴運。”

用可樂治病,用草藥堕胎,用江湖醫生的“鐵闆療法”為癱瘓病人做手術……這些荒誕至極的行為并不是虛構故事,而是實實在在發生的社會紀實錄。

《丹松少女》取材自真實案件,現實比虛構更加觸目驚心。

墨西哥瓜納華托州,警方從岡薩雷斯姐妹經營的舞廳内挖出91具屍體,以及多具嬰兒骸骨。警方推測,此案總計涉及至少150起謀殺,一條以未成年女性為目标的犯罪産業鍊浮出水面。

岡薩雷斯姐妹以大城市的工作機會為誘餌,拐騙12至15 歲的女性,通過強奸、毆打、強制吸食毒品等方式強迫其賣淫。超過25歲無法再取悅顧客的女性會被殺害;如果懷孕則會被強制堕胎,即使孩子出生也會被殺害。案件震驚整個拉丁美洲,是世界上遇害人數最多的團夥兇殺案。

這本小說,比《孤注一擲》更讓人不寒而栗

岡薩雷斯姐妹

面對被害者的苦難、施害者的無知、幫兇的漠然,身為《至上報》記者的豪爾赫深感痛心,他趕赴案發地點,打算探查聳人聽聞的血腥與殘忍背後的真相。但如果隻是就此寫一篇新聞報道,很容易落入各路媒體煽動輿論、博人眼球式的窠臼,他決心以“不能被娛樂化的方式”呈現這起連環兇殺案。

13年後,經過四次易稿,伊瓦爾根戈伊蒂亞寫成小說《丹松少女》,重構了一個霓虹燈下的罪惡深淵。短短212頁,小說以“蒙太奇”式的電影叙事手法,呈現了26名證人的37份證詞,讓10年的罪行在8天内徹底爆發。

這本小說,比《孤注一擲》更讓人不寒而栗

《丹松少女》以冷峻奇詭的幽默筆法,消解了罪惡的血腥與殘酷,開創了非虛構小說的新寫法,探索了拉美文學中魔幻現實主義之外的面向。小說出版21年後,墨西哥更是設立了以豪爾赫·伊瓦爾根戈伊蒂亞的名字命名的國家小說獎,以此紀念這位被譽為“墨西哥文學神話”的作家。

這本小說,比《孤注一擲》更讓人不寒而栗

豪爾赫·伊瓦爾根戈伊蒂亞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克塔維奧·帕斯毫無保留地盛贊作者,

豪爾赫·伊瓦爾根戈伊蒂亞是最好的拉丁美洲作家之一。他以荒誕反擊荒誕,不堪的罪行被幽默的文字遮掩。可笑的是,現實也是如此,罪惡的難以界定讓它加倍可怖。

《紐約時報》恰如其分地評論《丹松少女》:

巧妙地将讀者卷入角色的命運,在不動聲色的幽默語調下,我們似乎容忍了兇手的冷漠和暴行的卑劣,不自覺地跟随角色落入自欺欺人的陷阱。直到笑聲過後,不寒而栗。

這本小說,比《孤注一擲》更讓人不寒而栗

暴力橫行、女性困境、官僚主義、階級斷層……《丹松少女》用X光般的精準文字,複盤了一樁駭人聽聞又波瀾不驚的兇殺案。同樣的瘋狂和荒誕至今仍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反複上演,而暴力與惡的施加者、旁觀者、受害者則是同一個人——是她(他),是你,也是我。

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比想象中的還要近。

*封面圖檔來自Unsplash

這本小說,比《孤注一擲》更讓人不寒而栗

↓點選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