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館該不該破“周一閉館”慣例

作者:光明網
博物館該不該破“周一閉館”慣例

暑假期間上海博物館迎來大客流,不少家長帶着小朋友來增長見識。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

了解一座城市,先從博物館走起——這個暑假,文博場館成為各地市民遊客最熱門的出行目的地之一。僅以上海為例,據市文物局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今年7月份全市162家博物館接待觀衆超317.2萬人次。8月份,博物館熱還将持續升溫。而在全國範圍内,各人氣旅遊城市的博物館也都迎來了參觀熱浪。

與之對應的是,熱門場館出現排長隊或預約難的問題。不少人滿懷期待而來,最終進不了門,隻能悻悻而歸。為回應觀衆的熱情,近日南京六朝博物館、沈陽故宮博物院先後宣布在一定時期内取消周一閉館,讓市民、遊客每天都能參觀。杭州從7月31日起調整52家市屬國有博物館的開放時間,實行分類錯時開放:調整後,11家博物館每天開放,17家周二閉館,其餘24家維持原狀。博物館“周一閉館”是國際通行的慣例,面對井噴式的參觀熱情,應不應該打破正常?

供需之間存在較大落差

“定三次鬧鐘,依然搶不到一張博物館門票”“數萬張門票45秒就空,未來7天全部約滿,搶票太難了!”在各大網絡和社交平台上,吐槽博物館一票難求的文章随處可見。

另一邊,各大博物館為了盡可能多地接待觀衆,不斷挑戰着極限——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特展展廳大排長龍;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的觀衆密度堪稱摩肩接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放日每天湧入6.5萬人次……記者走進滬上熱門場館上海博物館,這裡亦是人聲鼎沸。從南門進入,右手邊堆放的行李箱快要“越界”到安檢口——館内原本的行李寄存處早就不夠用,臨時改成行李寄存處的影視廳也不夠用了,館方隻能将南門入口安檢處邊上一塊空地攔出來給觀衆放行李。這裡靠近餐廳,用餐高峰期排隊等候的人群再彙聚于此,直接影響到正常通行。“根據場館面積、設施配備等核算,我們館最高日接待量應該是8000人次,但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走進來,現在放寬到了10000人。”上博館長褚曉波坦言,這樣一來,不僅觀衆體驗受影響,對館方的配套服務供應也帶來了挑戰,許多設施承受能力已遠超最初的設計。比如,餐廳座位有限,觀衆在午餐高峰期最長要等上一個小時才能用上餐。洗手間使用也是問題,女廁排長隊,隻能将某層樓面的男廁臨時改為女廁。人太多,休息椅不夠用,不少觀衆席地而坐,甚至安全通道的樓梯上也坐了不少人。

閉館不等于博物館放假休息

針對供需之間的落差,取消博物館一周一天的閉館日,會不會得到有效緩解?

“首先需要澄清一個誤區——在外界看來,閉館就是博物館放假休息一天,其實不然。”複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博導鄭奕說,對文博場館而言,這一天雖然不對外開放,但仍有不少内部工作需要處理:一方面,長時間的陳列展覽,文物需要維護和調整;另一方面,一線從業人員需要教育訓練與學習提高;同時,場館養護、裝置檢修也得進行,以排除安全隐患。她介紹:“暑假旺季期間,盧浮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熱門館也經常排長隊,但它們不會因為人多而取消一周一天的閉館日。”

“一周閉館一日,是經過多年探索的結果,能保障博物館正常、安全、科學營運,打破這一慣例也需要充分論證。”褚曉波直言,作為公共文化機構,為更多人提供優質服務是博物館責無旁貸的義務,但前提是要安全可控。他以上博現有的人民廣場館舍為例,這是一幢有着将近30年曆史的建築,裡面的鍋爐、中央空調等硬體設施已超期服役,都需檢測維護。從業人員也有着承受極限。暑假期間,上博于每周五增開夜場,“開放一個夜場,至少50到100位從業人員需要加班,一周一次,大家還可以克服困難的,但不斷加碼難以維持。”褚曉波說。再者,文物也需要休息,特别是書畫類、有機質的文物很脆弱,對光照、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都有極高的要求,增加開放時長顯然不利于文物的延年益壽。

“博物館同行真的很努力、很辛苦!”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感歎,為了暑期更好更多地接待遊客一直在做各種嘗試,包括臨時取消周一閉館、實行分類錯時開放、開放日延長一小時或增開夜場等。但這些措施隻能是應急,如果讓暫時變成常态,則需要人力、物力、财力配套支援跟上。事實上,熱門館即便取消閉館日也無法滿足旺季井噴式的參觀需求。以剛剛宣布暑期實行“周一不閉館”的陝西曆史博物館為例,該館在暑假期間一天接待1.2萬人次,已是原定最大日接待量的三倍,而面對每天60萬人次線上搶票,每天開放進而每周增加1.2萬名額其實也是杯水車薪。

理性看待行業内在工作規律

面對全國出現的博物館熱,劉曙光認為,這肯定是一件好事,傳統文化藝術、中國曆史人文正在吸引全民關注,但“供需沖突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他呼籲,社會方方面面立足長遠、理性客觀地看待博物館。文博場館是專業機構,要尊重其内在工作規律。“博物館參觀和一般的景點參觀不一樣,對環境是有一定要求的,目前各大熱門館都是按照最高接待量放人,現場環境嘈雜,體驗感達不到預期,對觀衆也是損失。”

“不要都集中在暑假走進博物館,一年四季都可以挑選合适的時候錯峰出行;場館的選擇也可以更個性化、多元化,不要都奔着熱門館。”在上博黨委書記湯世芬看來,場館有冷熱,人一生需要積累的人文知識素養卻沒有冷熱之分,也沒有時間先後,任何時間根據可能的資源安排起來。實際上,暑假期間也并非所有的文博場館都人滿為患。市民方先生透露,他七月份去參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時,遇到人流峰值,多數參觀時間看到的基本是其他遊客的後腦勺,最後實在擠不動了,隻能從展廳外面隔着玻璃窗“眺望”了一眼“一号坑”。而去到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時,體驗感好了很多,裡面的展陳做得很用心,雖然地理位置相對偏遠、交通不夠便利,卻是一個深入了解漢文化的好去處。

博物館的“冷熱不均”是國内文博業快速發展的必經階段。以上海7月份接待的超317.2萬人次博物館觀衆為例,約三分之二來自十大熱門館。“我們不僅需要上海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含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天文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等大館來發揮‘頭雁’效應,更需要它們帶動更多場館發揮各自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以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并形成合力。”鄭奕認為,這是為熱門館分流的有效辦法,也是上海市“博物館之都”建設的核心要義——緻力于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功能完備、體制完善的博物館體系。對于非熱門館而言,要根據自身資源和優勢舉辦展覽、教育活動等,堅守并凸顯獨一無二性。遠離市中心的上海玻璃博物館、奉賢區博物館、闵行區博物館等都已經做出了有益探索,走出了特色化發展之路。

“現在有的博物館觀衆多多少少有點盲目,特别是‘特種兵’式打卡遊。”劉曙光建議各地主管部門多介紹本地博物館資源和特點,尤其對不太熱門的場館進行推介引流,旅遊機構也可以适當引導、傾斜、宣推。“過去十餘年裡,大陸博物館數量快速增長,目前已達6565座,排名全球前列,且90%以上實作免費開放。希望大家給予博物館更多一點信心和耐心,相信會越來越好。”

作者丨李婷

來源: 文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