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0歲無業宅家也能很好,打勞工的一種新出路

40歲無業宅家也能很好,打勞工的一種新出路

40歲無業宅家也能很好,打勞工的一種新出路

《0.5的男人》

論當代格裡高爾的職業多樣性

40歲無業宅家也能很好,打勞工的一種新出路

海報《0.5的男人》

40歲無業宅家也能很好,打勞工的一種新出路

作者:luxuan

愛電影但從沒想過拍電影的攝影迷

在正常社會系統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傳統觀念中,它代表收入;在平權的當下,它意味着女性獨立。總之,人們沒完沒了抱怨的,更多的是工作中遇到的不公。至于工作本身嘛,幾乎可被視作一個社會人存在之基石。失去工作,個體的社會價值似乎就這麼瞬間蒸發。但在這稀松平常的運轉中,“繭居族”群體的産生,令人們對工作與個體價值進行重新的觀察和考量。日劇《0.5的男人》也借此發出“承認多樣性”的怒吼:“現在是多樣性的時代。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人……承認吧,這些多樣性。”

那麼,本劇談及的“多樣性”具體又是什麼呢?

劇中,松田龍平飾演的立花雅治業已40歲,無業。他是與父母同住的“繭居族”,被房屋改造商稱為“0.5的男人”,即未成家的無業成年人。雅治過着正統的繭居族生活:生物鐘黑白颠倒、沉迷遊戲,愛好吃便利店速食、無規律鍛煉、生活習慣邋遢、懼怕陽光和人群。繭居族自有它的複雜性,繭居的具體形式也各有不同,但總的來說,他們都決意與社會切斷聯系。

40歲無業宅家也能很好,打勞工的一種新出路

劇照《0.5的男人》

一日,雅治的妹妹紗織攜全家回父母家,共建2.5房間。2.5中的0.5便是留給雅治的那間狹小卧室,作為他日常的活動重地。雖說是2.5居,但實質是同住,過上三世同堂的生活,由現代社會的原子家庭恢複到傳統大家庭模式。這樣的設定深意并不在于比較兩種模式各自的利弊,而在于将一整個社會縮影就此建立。在這一大家庭模型中,人際關系網絡擴張,人物之間産生碰撞和交流,也就更為清晰地映照出客觀存在的困境:紗織及女兒惠麻對雅治的嗤之以鼻不正代表了“繭居族”家人給當事人施加的二次壓力嗎?父親母苛責紗織因工作而對兒女照顧不周,不也是社會主流對女性的苛責嗎?高壓職場環境對雙職工家庭并不友好,捉襟見肘的紗織将家庭重擔部分轉移給母親,似乎是繞開這個死結唯一的辦法,在這個問題上,兩個世代中的男性以及社會本身并不無辜。由于小侄子蓮,雅治與幼稚園老師有了交集,産生了情愫,而老師對雅治的愛情建立在一個異常夯實的基礎之上:要有一份工作,否則免談。幼稚園老師,面容溫柔,盡職盡責,但一樣蔑視非社會主流人群,這種突然目露兇光的殺傷力不比強勢的紗織弱。

40歲無業宅家也能很好,打勞工的一種新出路

劇照《0.5的男人》

早在《變形記》一書中,卡夫卡便戳穿現代社會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資本價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金錢功利連接配接,包括家人。小說中變成甲蟲的格裡高爾正是受害者,他溫柔敏感的性格在此處無用武之地,而他通過工作産出的價值也因高壓導緻的自我異化灰飛煙滅,格裡高爾隻有死路一條。而在當下,雖說連接配接家庭成員的資本價值之地位依舊無人撼動。但職業的多樣性令當代格裡高爾多出了那麼一條出路,并非是逃離的出路,而是遵循社會規則繼續活下去的出路。

40歲無業宅家也能很好,打勞工的一種新出路

《變形記》

具體是什麼出路呢?本可以是雅治作為手遊高手玩家變個花樣為自己打一片天地。不過,導演沖田修一無意承認這一出路的可能性:他設定雅治過于緊張搞砸直播,就此,通過遊戲競技——這種“非正統”職業獲得錢财、獨立的想法,也就像一個白日夢一樣,不了了之地破滅了。這樣的情節處理,隻能說是導演價值判斷傾向所緻。他希望探讨的是,如何令繭居族完全地回歸到主流社會中。

但論及劇中另一位人物——當初害得雅治精神崩潰的前上級,該角色的處理的确是異常保守到失真:這位前上級被人投訴職場騷擾,他卻聲稱自己曾經的職場霸淩不是有意為之,并将此歸咎于自己過剩的完美主義與責任心。看得出來,根據劇本的編排,這位人物的自白并非狡辯,而是事實。這樣的人物塑造頗有焦點轉移之嫌;不過,我們似乎也可以解讀為劇本意欲質疑社會制度而非個體,所謂上級也是被人踩在腳下的一個可憐家夥,他并非罪惡的源頭;并且職場還是有點人味兒。這無疑也為雅治心結的開解、最終回歸主流,埋下了伏筆。

40歲無業宅家也能很好,打勞工的一種新出路

劇照《0.5的男人》

在社會職業歧視鍊頗為嚴重的日本(東亞)社會,由IT研發小組組長到幼稚園教師,莫不說是一種職場階級跌落,但,後者是雅治發自内心喜愛的職業。正如雅治打碎了那瓶酒,父親指着碎片哈哈大笑道:“往返四個小時,就這?”這段當屬全劇最好看橋段,似乎所有的成見都裝在這個酒瓶裡,被打碎,落得個衆人歡喜。但實際上,是雅治父親自身的偏見被打破了,他迎來了認知上的突破,兒子身上的二次壓力也就消失了。但正如我們上文所述,這瓶被打碎的酒,稍稍有點被浪費掉了。因為,實際上,沒有什麼客觀的東西真的被擊碎。侄子蓮不愛吃番茄,外婆母親會為他研發别樣吃法,讓他開心地吃下去;等成長到40歲生人,如雅治,也是如法炮制,通過療傷,通過自己的喜好,找一個預估不那麼令自己痛苦的工作種類,再試試看。

1994年,楊德昌拍攝電影《獨立時代》,他透過電影主人公——四位剛走入社會的畢業生,剖析上世紀90年代波雲詭谲的社會現狀——空氣中彌漫着資本味道、人們試圖尋找精神信仰。雖說《獨立時代》有着喜劇外皮,但核心相當嚴肅冷峻,楊德昌從未放棄他将刀子捅殺社會、進而解剖的習慣。

40歲無業宅家也能很好,打勞工的一種新出路

劇照《獨立時代》

與之對比,《0.5的男人》則是相反。雖然說,本劇涉及當代社會症結:繭居族、男尊女卑、雙職工家庭壓力、職場霸淩、代際溝通障礙等等,但導演的處理手法非常明确:它們都将被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配接和溫情所沖刷。療傷互助才是《0.5的男人》的重要主題。如果能接受這一點,或許才能真正的喜歡上本劇。感性溫情是本劇的重中之重,對社會問題的理性剖析位居其次。這也是為什麼,該劇給人綿裡藏針之感。溫情脈脈,但偶有細刺紮中敏感的神經,觀者正期待有所挖掘時,溫情再次登台,細刺兒隐匿。

40歲無業宅家也能很好,打勞工的一種新出路

劇照《0.5的男人》

在吵鬧的家庭鬧劇之下,群體社會各層面森嚴的秩序頗為強悍:蓮抗拒幼稚園,惠麻抗拒新校環境,雅治排斥上班,這令三者迅速被歸類——秩序遊離者。稍有遊離,便會引發家庭乃至相關機構的不安與危機感。雖有好笑細節填充期間,但細思之下,細刺就又不知覺間出現了。我們的人生,對于社會而言,不就是嚴絲合縫的零件嗎?自我的情緒極易被壓制。出逃,會遇到多大阻力、眼淚,本劇全以喜劇的形式呈現給你了。

“雅治有自己的生活節奏,他也在努力地活着。”這是全劇真正飽含愛意的一句台詞,可以說是生發于非常罕見的來自母親的無條件之愛。但這種非常純粹的溫情在本劇中實為少見,大多數時候,人物之間的幫助和付出都蘊含着社會關系中的等價交換氣息。

作為一個曾經堪稱社會屬性接近“1”的大好青年,雅治踏入無業經曆,是主動尋求療傷、一次暫時的閉關,他有着恢複為社會人的硬體條件:履曆與頭腦,他已準備好離開那間孤島般的卧室,迎接曾經懼怕的太陽。這部劇,說到底,是拍給掙紮的上班族看的。

40歲無業宅家也能很好,打勞工的一種新出路

編輯:小甘

何以存有最後的希望?

豆瓣:illusion

-FIN-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