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演員如何走出舒适區?

演員如何走出舒适區?

暑期檔古偶劇密集播出,炸翻輿論場。盡管劇集熱度一部高過一部,但翻看主演名單,熟悉的一串名字映入眼簾。是以,在劇集熱鬧的另一面,出現了大衆對演員的冷思考。比如為什麼感覺有些人好像一直常駐古裝劇。

演員如何走出舒适區?

于是,由演員停留在舒适區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引發的熱議,形成了另一股聲音,再次充斥在輿論場上空。不過,如今演員都學“聰明”了,不等大衆審判的差評發酵,就開始主動談起舒适區這個敏感詞,并基于自身立場發表看法,解答外界疑惑,提前化解潛在争議。

這種做法的确奏效,還為一些人赢得了好感。其實,演員停留在舒适區,是個人與行業的内外因合力作用的結果。那麼,演員一定要走出舒适區才行嗎?以及何為走出舒适區的正确方式?

囿于舒适區,主動或被動?

無論主動或被動停留在舒适區,這個話題的當事人在大衆印象中,多指的是年輕演員,而且往往會對他們扣上不思進取的帽子。但實際上,中生代演員也有同樣境地。這不是某個特定年齡段演員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和時代對演員生态造成的影響。

最典型的就是,一個演員塑造某類角色成功出圈了,同質化角色便接踵而來,演員可選擇的範圍等于在源頭上就被縮小了。是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有些演員面臨的舒适區困境,并非自己故步自封導緻的,而是由于在行業中處于的被動位置所緻。

片方選角時,考慮到項目風險性和實操性,通常基于保守出發點,篩選出最合适的演員。而這個合适的标準就是已經被市場驗證過的,塑造某類角色尤其出彩的那些演員。

演員如何走出舒适區?

這是行業的現狀,也是一些演員的無奈生存現狀。于是當演員的進取心和片方為求穩妥遞來的橄榄枝産生錯位時,會給觀衆造成演員停留在舒适區的誤解。這對演員而言,在某種程度上弊大于利。因為一旦被冠上專業戶的名頭,容易被打上被定型的标簽,觀衆先入為主的審視,會加速審美疲勞而消耗演員的口碑。

哪怕實力派袁泉,也曾難逃此類質疑。自從《我的前半生》裡的唐晶出圈後,袁泉仿佛成了都市劇裡的獨立女性模闆。後續一些作品《精英律師》《相逢時節》《玫瑰之戰》裡雷同的幹練妝造,相似的女強人人設,沒能為她加分。

更奇怪的是,近年網絡上出現一種“把某某焊在古裝”之類的輿論風向,指的是某個演員因塑造了某類角色深入人心,于是便想要把他半永久地框在裡面。殊不知,這種固化戲路的誤導性意見,會為一些演員的事業發展埋下隐患。戲路窄化切掉演員更多可能性的負面影響,不言自明。

演員如何走出舒适區?

外界的諸多因素驅動下,讓一些演員陷入了舒适區的僵局。此外,某些演員對表演的個人想法,也是導緻舒适區怪圈的原因之一。内娛誘惑之大,使一些人變得浮躁和短視逐利,而一旦被這種思維掌控,就會開始有溫水煮青蛙的想法,與其冒險探索,承擔試錯成本,不如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愈發在某類角色或題材的賽道深耕。

比如,甜寵劇裡的甜妹,古偶劇裡的美強慘,刑偵劇裡的硬漢,這些标志性的角色暗藏紅利,也最能捧出人。于是在一些人嘗到甜頭後,想放棄既得利益确實需要勇氣。這種由于演員内因造成的舒适區弊端,隻能說觀衆的诟病是情理之中的,更可惜的是,這種鞭策有時也不能改變一些演員墨守成規的行事規則。

舒适區通常跟轉型挂鈎,而演員轉型的難度不小,需要集齊時間精力演技等各種要素,還要有天時地利加持,或許才能成功。是以,這也導緻他們産生囿于舒适區的“佛系”想法。重點是,跨出舒适區不一定會得到大衆好評,但停留在舒适區大都會得到粉絲買單。

走出舒适區的路徑

舒适區,就像演員表演生涯裡的一道坎,跨過去能蛻變新生,但跨不過去似乎有兩種結局——一種是就此沉淪,另一種卻是依舊能占據一席之地。導緻後面兩種結果的關鍵,在于演員有沒有端正心态,把舒适區作為修煉演技的契機,去練就螺蛳殼裡做道場的本領。

演員如何走出舒适區?

比如霸總專業戶王耀慶,霸總标簽幾乎刻在他的DNA裡,職業生涯中演了二十多次同類角色,但他會抓住人的本質,去區分在霸總身份下每個人物的特質,并且從妝造、肢體語言等細節方面為霸總賦予别樣色彩。這就是好演員的修養,即便被外界限制了表演舞台,他也能安于一隅,竭盡所能去施展拳腳,滿足表演欲望。

如此看來,演員是否非要走出舒适區,是個悖論,取決于不同的個體采取的不同态度。事實上,幾年前的熱門綜藝《我就是演員之巅峰對決》就提出過“演員是否該走出舒适區?”的議題。

當時參加節目的李冰冰直言,不用特意走出舒适區,因為演員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内進行各種挑戰,總不能去挑戰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同樣參加節目的秦昊也表示,如果讓趙本山去演陳道明的角色,這樣跳出舒适圈是沒有意義的。

要弄清楚演員到底需不需要跳出舒适區,要先了解一個道理。即:每個人都有長短闆,對演員而言,就是有擅長的方向,也必定會有表演的盲點。人無完人,演員也不可能絕對全能。

那麼,如何打破表演盲點,就成了大部分演員能否走出舒适區的關鍵。換句話說,要撕掉被外界貼上的根深蒂固标簽,光下苦功還不夠,還得講究方法。通過近年一些熱門影視劇裡的演員成功案例,可以歸納出走出舒适區的主要路徑。

演員要懂得借勢,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可以借助角色的能量為自己加持,消弭跨出舒适區的大衆接受門檻。具體而言,演員可以選擇出演跟自己契合度高的那類角色,實作兩者的互哺,也讓觀衆容易代入。

比如趙麗穎主演了農村題材《幸福到萬家》和商戰題材的《風吹半夏》,何幸福和許半夏的堅韌、有沖勁的人物特質跟趙麗穎不謀而合。于是當她跨題材表演時,觀衆并未産生違和感,而是覺得這兩個角色非她不可。其實,趙麗穎采訪時也曾說如果讓自己待在舒适區,會覺得很單調,心裡也不舒服,是以她走出舒适區是出于演員本性的必然。

演員如何走出舒适區?

另一方面,演員要懂得借助自身長闆的勢能。具體來說,就是演員要在擅長的題材和角色類型領域做加減法,逐漸擴充舒适區的範圍。就像《長相思》熱播,楊紫采訪時說的,每部戲都在努力,但進步的過程很漫長,她沒辦法立刻跨出舒适圈,也不會為了向大家證明自己很厲害,就去演一個目前難以觸及的角色。慢慢向外擴張自己的舒适圈,随着年紀和閱曆的變化,多去嘗試和挑戰,是楊紫給出的解法。

《蓮花樓》裡的成毅,似乎也表現出類似的解題思路。雖然還是演古裝劇,但這回不演古偶,而是演了部硬核的武俠劇,而且還融入懸疑探案的熱門元素。其實,早在法治劇《底線》裡,成毅就展示出了跨出舒适區,與正劇的相容度,給觀衆帶來新鮮感。

演員如何走出舒适區?

就連影帝梁朝偉都會有舒适區這樣的煩惱。電影《風再起時》上映時,他表示南江這個角色跟自己很相似,但也會積極嘗試,去争取呈現不一樣的自己。可見,走出舒适區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日積月累才能水到渠成。在這過程中,演員要懂得運用日漸豐富的人生閱曆積極磨煉演技,進而打破舒适區的邊界。

值得注意的是,演員不可盲目走出舒适區,比如超出現階段能力範圍去挑戰一些難度高的角色,注定失敗告終,甚至還會被反噬。結合自身定位和優劣勢,有的放矢、揚長避短。隻要每次熒屏亮相都是有效表演,是不是在舒适區,好像也并沒有那麼重要。畢竟這條界線,沒有量化的劃分标準。

誠然,演員走出舒适區,能以多樣化角色延續表演生命力,不斷重新整理大衆認知。但不可操之過急,因為不論是否走出舒适區都有一套可以站穩腳跟的生存法則。停留的人,就勤加修煉長闆,直到無可替代。走出去的人,就提高自己的信念感和駕馭各類作品與角色的能力。不管哪種,說到底,都是對核心競争力的鍛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