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代十國甘州回鹘史(六):漠北回鹘汗國的崩潰與部衆西遷

作者:绮麗崽

#暑期創作大賽#

漠北回鹘汗國後期,無力蕩滌吐蕃在西域的勢力,也無法繼續讨伐已經對自己構成重大威脅的黠戛斯人。回鹘曾遣宰相帥軍讨伐過黠戛斯,結果卻被黠戛斯阿熱可汗擊潰。阿熱甚至對回鹘可汗說:“爾運盡矣!我将收爾金帳,于爾帳前馳我馬,植我旗,爾能抗,亟來,即不能,當疾去。”

五代十國甘州回鹘史(六):漠北回鹘汗國的崩潰與部衆西遷

黠戛斯在對回鹘的争鬥中漸漸處于上風,開始了對漠北回鹘的反攻;而回鹘勢力日衰,不僅屢遭敗績,甚至失去了組織反擊的能力。開成五年(840年),黠戛斯與回鹘叛将句錄莫賀合手以騎兵十萬攻回鹘,殺可汗掘羅勿,汗國滅亡。《新唐書·回鹘傳》記載說: 開成四年(839年)其相掘羅勿作難,引沙陀共攻可汗。可汗自殺,國人立特勒為可汗。方歲饑,遂疫,又大雪,羊、馬多死,未及命。武宗即位,以嗣澤王溶臨告,乃知其國亂。俄而渠長句錄莫賀與黠戛斯合騎十萬攻回鹘,殺可汗,誅掘羅勿,焚其牙。 回鹘諸特勒也不敵黠戛斯的強大攻勢,紛紛潰敗。阿熱命部下焚毀回鹘可汗常坐的牙帳,完成了對回鹘可汗的挑戰。這一曆史事件在黠戛斯勒立的《蘇吉碑》中也有所反映。該碑内容儲存完整,共有文字11行,其中的第1~2行記載說: uyγur yirintä yaγlaqar qan ata kältim. qïrqïz oγlï män. boula qutluγ yarγan. 我從回鹘之地,為追逐藥羅葛汗而來。我是黠戛斯之子,我是裴羅·骨咄祿·亞爾汗。 據考證,此碑勒立于840年,系黠戛斯擊潰漠北回鹘不久所立。黠戛斯人在攻破回鹘牙帳後,回鹘殘部紛紛南下、西奔: 有回鹘相職者,擁外甥龐特勤及男鹿并遏粉等兄弟五人、一十五部西奔葛邏祿,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

五代十國甘州回鹘史(六):漠北回鹘汗國的崩潰與部衆西遷

又有近可汗牙十三部,以特勤烏介為可汗,南來附漢。 回鹘汗國滅亡後,可汗的兄弟子侄和汗國的宰相、都督及其他貴族,大部分人還控制着衆多的部落,這些人大都留在漠北草原。直到10世紀契丹人進軍漠北時,還曾多次與這些回鹘遺民相遇。以後,遼朝還在漠北設“回鹘國單于府”統轄當地的回鹘部落。留在漠北的回鹘人後來差不多都融合進了别的民族之中。如在蒙古成吉思汗和窩闊台時期的宰相田鎮海一族,就是回鹘人的後裔。 其他的回鹘人,則分為數支,在各部首領的統帥下有組織地撤離了漠北,分别向南、向西奔去。 南下的回鹘分作兩支,分别沿參天可汗道而進。其中主要的一支為靠近回鹘牙帳的十三部,以烏希特勒(勤)為首。另一支由回鹘王子嗢沒斯等率領。南遷的兩支回鹘,分别屬于互相敵對的兩派。是以他們是抱着不同目的分别南下的。

由嗢沒斯所率領的一支中有不少王公貴族,在進入漠南後就歸附了唐朝。李德裕《異域歸忠傳序》記載:“會昌二年(842年)四月甲申,回鹘大特勤嗢沒斯所率其國特勤、宰相、尚書、将軍凡十二人,大首領三十七人,騎士二千六百一十八人内附。”唐朝封嗢沒斯為懷化郡公王,授右吾衛大将軍,任歸義軍使。阿曆支等四人封郡公,其他降唐諸将則被唐朝分封後安置在中原各地。餘者勢單力孤,有的歸附唐朝,有的被地方勢力所統屬,不知所終。 烏希特勒所率的一支,集中了原汗國統治階層的衆多名王貴臣,其中有宰相5人,特勤11人,将軍8人,另外還有可汗姐、大都督、啜、尚書等多人。他們有恢複故國的意向,故而在南下途中即擁立烏希特勒為烏介可汗。回鹘亡國後,烏介可汗至少在名義上被認為是各支回鹘,包括西遷回鹘諸部的可汗。故而在南遷回鹘覆亡和烏介被殺之前,西遷回鹘的首領龐特勤一直自稱葉護。在會昌元年(841年)春二月,烏介可汗南下錯子山。唐武宗派專人前去慰問并提供了2萬斛糧食,次年烏介可汗擁兵10萬駐紮在大同北闾門山。烏介可汗意欲借唐兵複國,并借天德城(今内蒙古烏拉特旗東北)居住。會昌三年(843年),烏介可汗又率兵進逼振武(今内蒙古和林格爾),引起唐朝不悅,唐麟州刺史夜襲烏介可汗的牙帳,烏介敗走,在胡山被唐軍追兵所傷,無奈投奔了黑車子族。到會昌六年(846年)時,回鹘烏介可汗餘衆不足3000人,烏介被其宰相逸隐啜殺死在金山,其弟遏撚特勤繼立為可汗,以後又附于室韋。大中二年(848年),南遷回鹘覆亡。 南遷回鹘破亡後,部衆大多進入中原,融合進了漢族之中。會昌三年二月,“诏停歸義軍,以其士卒分隸諸道為騎兵,優給糧賜”,結束了嗢沒斯“歸義軍使”的使命。嗢沒斯部的上層人物後來都攜家帶口遷入長安,并“賜甲第于永樂坊”。另外,原那颉啜所統領的7000帳以及烏介可汗部被唐俘虜或自動歸降的回鹘三四萬人,也被唐朝“分隸諸道”。其中很多騎兵被唐朝邊将收為部下,幽州節度使張仲武的部下李貿勳、李可舉父子就是回鹘舊将。這些南遷内附的回鹘軍士,多剽悍善戰,屢立戰功,為唐朝所倚重,有不少回鹘貴族因功而被唐封官晉爵,日後成為中原王朝統治階級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唐末的藩鎮割據和五代的紛争中,很多回鹘舊将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中“投吐蕃”的一支,到達了當時被吐蕃占據的今甘肅河西走廊,成為吐蕃的屬民。848年張議潮(又作張義潮)于沙州發動起義,趕走吐蕃守将,占領了沙州、瓜州等地。大中元年(851年),唐于沙州設歸義軍政權,張議潮被任命為節度使。

五代十國甘州回鹘史(六):漠北回鹘汗國的崩潰與部衆西遷

張議潮

河西回鹘人又附屬于張議潮,這部分回鹘人到五代時強大起來,牙帳設在甘州,以後還一度控制了蘭州、河州。 “投安西”的一支回鹘人,是西遷的主要部分。會昌二年(842年),黠戛斯占據北庭,龐特勤退至焉耆,再自稱葉護。“安西”指原安西都督府,治所在今新疆庫車縣境内,大中十一年(857年),唐朝冊封龐特勤為懷建可汗。鹹通七年(866年),這支回鹘人在其首領仆固俊率領下打敗吐蕃,占領了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和北庭。此後,西遷回鹘逐漸分裂為高昌回鹘和喀喇汗朝兩部分。仆固俊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國,其疆域大緻東接酒泉,西抵庫車,南臨大漠,北越天山,在廣袤的盆地、戈壁上,分布着很多小城鎮。高昌王自稱阿斯蘭汗,最高統治者又叫亦都護(意為幸福之王),權力世襲,國王權力很大,是立法者也是執法者。宋嘉定二年(1209年),高昌回鹘歸附成吉思汗。元朝建立後,它成為新王朝的一部分。元朝後期,蒙古察合台汗的子孫們在塔裡木盆地各綠洲上擁兵自重,混戰之中,伊斯蘭教趁機向東發展。到15世紀末,佛教被排擠出吐魯番,1514年,察合台的後裔賽義德汗統一了塔裡木盆地,建立葉爾羌汗國。

五代十國甘州回鹘史(六):漠北回鹘汗國的崩潰與部衆西遷

統一的政權和宗教加強了盆地居民的民族意識。回鹘人與土著居民在文化、風俗和血緣上的融合完成,形成今天的維吾爾族。高昌人的體質特征據《松漠紀聞》中描述是具有突厥人特征的,卷發、深目、眉濃面修,再生毛發達,自眼睫之下多髯,與今天維吾爾族的相貌特征幾無二緻。 “西奔葛邏祿”的那支回鹘人,共十五部遠遷垂河(即楚河)南和其近族葛邏祿相彙合。葛邏祿原附屬于回鹘,屬回鹘十一部落之一。唐肅宗至德年間(756~757年),該部逐漸興盛,“與回纥争強,徙十姓可汗故地,盡有碎葉、怛邏斯諸城”。于789年脫離回鹘而獨立。至于後來回鹘遷入其領地的情況,中外史籍均無直接記載。根據穆斯林作家傑馬爾·卡爾西(Jamal Qarshî)在14世紀初寫成的《蘇赫拉詞典補編》所引錄的11世紀作家阿不都·伽費爾《喀什噶爾史》的一些片斷,喀喇汗王朝的始祖是阙毗伽·卡迪爾汗(Kül Bilgä Qadir Khan),建牙于八剌沙衮(今中亞托克馬克東南楚河南岸)。

五代十國甘州回鹘史(六):漠北回鹘汗國的崩潰與部衆西遷

有關毗伽阙·卡迪爾汗的生平業績,目前尚不清楚。到五代後晉年間,西奔葛邏祿的回鹘人再與垂河、喀什之間的屬于九姓鐵勒的樣磨(牙格馬)人相融合,至北宋初年,以哈喇汗家族為主,推翻了波斯薩馬尼王朝進而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喀喇汗王朝。“喀喇(kara)”一詞,在突厥—維吾爾語中,本意為“黑”、“黑色”,引申為“偉大”、“總”、“最高”等含義。轄地大緻包括錫爾河以東巴爾喀什湖以南以及今新疆西部、北部地區。王朝西與中亞薩曼尼王朝相接,東南與高昌王國相鄰。 哈喇汗王朝的統治者雖然以回鹘貴族及其後裔為主,但回鹘人在汗國境内所占的比重還是比較小的。他們逐漸與其他部落或民族融合,于是,作為回鹘的意識變得淡薄。10世紀中葉,哈喇汗王朝統治者放棄舊有的信仰摩尼教而皈依伊斯蘭教,為示與信仰佛教與摩尼教的西域、河西回鹘有别,其統治者似乎已不再自稱回鹘,而僅僅自認為是鐵勒人,有時也自稱突厥人。但他們并沒有忘記自己來自東方的曆史,仍然自稱是一個屬于中國的王朝。

五代十國甘州回鹘史(六):漠北回鹘汗國的崩潰與部衆西遷

在阙毗伽·卡迪爾汗死後,汗國由二子分别統治。長子巴茲爾為大汗,駐守八剌沙衮,稱“阿爾斯蘭汗”,意為“獅子汗”,次子奧古爾恰克為卡迪爾汗,駐怛邏斯,稱“博格拉汗”,意為“公駝汗”,後者為副可汗,把整個汗國分為兩大部分,由汗族的長幼兩支分治,這就是喀喇汗王朝政治體制中頗具特色的“雙王制”。除以上兩個最高統治者外,還有四個低一級的伊利克(王)和特勤。官職有宰相、将軍、内侍官、秘書官、财務官等。其下又有于伽、俟斤、将軍、伊難珠、匐等多種名目的官号。有意思的是,在這些官号上,往往加有猛獸或悍禽的名稱,用以表示更細的等級差别。通常所使用的獸禽名稱有貝裡(狼)、亞幹(象)、卡吉爾(鷹)、托格魯爾(鹫)等。這些稱号都屬于汗族成員,他們組成了一個特别的等級體系,如遇缺位,依次升遷。而實際上,自王朝初期開始就未能遵守這種以“雙王制”為基礎的晉升制度,确切地講,喀喇汗王朝實行的是封地制度。 雙王制下的喀喇汗王朝被分作東西兩支,東支首府原設在巴拉沙衮(今中亞楚河畔碎葉城東四十裡);西支首府設在怛羅斯(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城),旋即于893年遷都至喀什噶爾。西支始祖名布格拉汗(即公駝可汗),首先信仰伊斯蘭教。其子哈拉汗先滅東支,然後征服和田,統一後的王朝疆域有所擴大,他還使王朝境内全部伊斯蘭化。以後王朝又分裂為以喀什為中心的東支哈三系和以費爾幹納為中心的阿裡系。阿裡系的圖幹汗時期是王朝的鼎盛時期,後因東西兩支導緻了王朝的長期分裂。12世紀末13世紀初,随着西遼的入侵、花剌子模的獨立和乃蠻的篡位,王朝于1211年滅亡。大汗稱阿爾厮蘭汗(獅子為其圖騰)。王朝存在時期,東部突厥語成為文學語言,并開創了伊斯蘭突厥文化的新時期,誕生了文學巨著《福樂智慧》、語言學巨著《突厥語大詞典》和哲學著作《真理的入門》等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