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五代十国甘州回鹘史(六):漠北回鹘汗国的崩溃与部众西迁

作者:绮丽崽

#暑期创作大赛#

漠北回鹘汗国后期,无力荡涤吐蕃在西域的势力,也无法继续讨伐已经对自己构成重大威胁的黠戛斯人。回鹘曾遣宰相帅军讨伐过黠戛斯,结果却被黠戛斯阿热可汗击溃。阿热甚至对回鹘可汗说:“尔运尽矣!我将收尔金帐,于尔帐前驰我马,植我旗,尔能抗,亟来,即不能,当疾去。”

五代十国甘州回鹘史(六):漠北回鹘汗国的崩溃与部众西迁

黠戛斯在对回鹘的争斗中渐渐处于上风,开始了对漠北回鹘的反攻;而回鹘势力日衰,不仅屡遭败绩,甚至失去了组织反击的能力。开成五年(840年),黠戛斯与回鹘叛将句录莫贺合手以骑兵十万攻回鹘,杀可汗掘罗勿,汗国灭亡。《新唐书·回鹘传》记载说: 开成四年(839年)其相掘罗勿作难,引沙陀共攻可汗。可汗自杀,国人立特勒为可汗。方岁饥,遂疫,又大雪,羊、马多死,未及命。武宗即位,以嗣泽王溶临告,乃知其国乱。俄而渠长句录莫贺与黠戛斯合骑十万攻回鹘,杀可汗,诛掘罗勿,焚其牙。 回鹘诸特勒也不敌黠戛斯的强大攻势,纷纷溃败。阿热命部下焚毁回鹘可汗常坐的牙帐,完成了对回鹘可汗的挑战。这一历史事件在黠戛斯勒立的《苏吉碑》中也有所反映。该碑内容保存完整,共有文字11行,其中的第1~2行记载说: uyγur yirintä yaγlaqar qan ata kältim. qïrqïz oγlï män. boula qutluγ yarγan. 我从回鹘之地,为追逐药罗葛汗而来。我是黠戛斯之子,我是裴罗·骨咄禄·亚尔汗。 据考证,此碑勒立于840年,系黠戛斯击溃漠北回鹘不久所立。黠戛斯人在攻破回鹘牙帐后,回鹘残部纷纷南下、西奔: 有回鹘相职者,拥外甥庞特勤及男鹿并遏粉等兄弟五人、一十五部西奔葛逻禄,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

五代十国甘州回鹘史(六):漠北回鹘汗国的崩溃与部众西迁

又有近可汗牙十三部,以特勤乌介为可汗,南来附汉。 回鹘汗国灭亡后,可汗的兄弟子侄和汗国的宰相、都督及其他贵族,大部分人还控制着众多的部落,这些人大都留在漠北草原。直到10世纪契丹人进军漠北时,还曾多次与这些回鹘遗民相遇。以后,辽朝还在漠北设“回鹘国单于府”统辖当地的回鹘部落。留在漠北的回鹘人后来差不多都融合进了别的民族之中。如在蒙古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时期的宰相田镇海一族,就是回鹘人的后裔。 其他的回鹘人,则分为数支,在各部首领的统帅下有组织地撤离了漠北,分别向南、向西奔去。 南下的回鹘分作两支,分别沿参天可汗道而进。其中主要的一支为靠近回鹘牙帐的十三部,以乌希特勒(勤)为首。另一支由回鹘王子嗢没斯等率领。南迁的两支回鹘,分别属于互相敌对的两派。因此他们是抱着不同目的分别南下的。

由嗢没斯所率领的一支中有不少王公贵族,在进入漠南后就归附了唐朝。李德裕《异域归忠传序》记载:“会昌二年(842年)四月甲申,回鹘大特勤嗢没斯所率其国特勤、宰相、尚书、将军凡十二人,大首领三十七人,骑士二千六百一十八人内附。”唐朝封嗢没斯为怀化郡公王,授右吾卫大将军,任归义军使。阿历支等四人封郡公,其他降唐诸将则被唐朝分封后安置在中原各地。余者势单力孤,有的归附唐朝,有的被地方势力所统属,不知所终。 乌希特勒所率的一支,集中了原汗国统治阶层的众多名王贵臣,其中有宰相5人,特勤11人,将军8人,另外还有可汗姐、大都督、啜、尚书等多人。他们有恢复故国的意向,故而在南下途中即拥立乌希特勒为乌介可汗。回鹘亡国后,乌介可汗至少在名义上被认为是各支回鹘,包括西迁回鹘诸部的可汗。故而在南迁回鹘覆亡和乌介被杀之前,西迁回鹘的首领庞特勤一直自称叶护。在会昌元年(841年)春二月,乌介可汗南下错子山。唐武宗派专人前去慰问并提供了2万斛粮食,次年乌介可汗拥兵10万驻扎在大同北闾门山。乌介可汗意欲借唐兵复国,并借天德城(今内蒙古乌拉特旗东北)居住。会昌三年(843年),乌介可汗又率兵进逼振武(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引起唐朝不悦,唐麟州刺史夜袭乌介可汗的牙帐,乌介败走,在胡山被唐军追兵所伤,无奈投奔了黑车子族。到会昌六年(846年)时,回鹘乌介可汗余众不足3000人,乌介被其宰相逸隐啜杀死在金山,其弟遏捻特勤继立为可汗,以后又附于室韦。大中二年(848年),南迁回鹘覆亡。 南迁回鹘破亡后,部众大多进入中原,融合进了汉族之中。会昌三年二月,“诏停归义军,以其士卒分隶诸道为骑兵,优给粮赐”,结束了嗢没斯“归义军使”的使命。嗢没斯部的上层人物后来都携家带口迁入长安,并“赐甲第于永乐坊”。另外,原那颉啜所统领的7000帐以及乌介可汗部被唐俘虏或自动归降的回鹘三四万人,也被唐朝“分隶诸道”。其中很多骑兵被唐朝边将收为部下,幽州节度使张仲武的部下李贸勋、李可举父子就是回鹘旧将。这些南迁内附的回鹘军士,多剽悍善战,屡立战功,为唐朝所倚重,有不少回鹘贵族因功而被唐封官晋爵,日后成为中原王朝统治阶级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唐末的藩镇割据和五代的纷争中,很多回鹘旧将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中“投吐蕃”的一支,到达了当时被吐蕃占据的今甘肃河西走廊,成为吐蕃的属民。848年张议潮(又作张义潮)于沙州发动起义,赶走吐蕃守将,占领了沙州、瓜州等地。大中元年(851年),唐于沙州设归义军政权,张议潮被任命为节度使。

五代十国甘州回鹘史(六):漠北回鹘汗国的崩溃与部众西迁

张议潮

河西回鹘人又附属于张议潮,这部分回鹘人到五代时强大起来,牙帐设在甘州,以后还一度控制了兰州、河州。 “投安西”的一支回鹘人,是西迁的主要部分。会昌二年(842年),黠戛斯占据北庭,庞特勤退至焉耆,再自称叶护。“安西”指原安西都督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境内,大中十一年(857年),唐朝册封庞特勤为怀建可汗。咸通七年(866年),这支回鹘人在其首领仆固俊率领下打败吐蕃,占领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和北庭。此后,西迁回鹘逐渐分裂为高昌回鹘和喀喇汗朝两部分。仆固俊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其疆域大致东接酒泉,西抵库车,南临大漠,北越天山,在广袤的盆地、戈壁上,分布着很多小城镇。高昌王自称阿斯兰汗,最高统治者又叫亦都护(意为幸福之王),权力世袭,国王权力很大,是立法者也是执法者。宋嘉定二年(1209年),高昌回鹘归附成吉思汗。元朝建立后,它成为新王朝的一部分。元朝后期,蒙古察合台汗的子孙们在塔里木盆地各绿洲上拥兵自重,混战之中,伊斯兰教趁机向东发展。到15世纪末,佛教被排挤出吐鲁番,1514年,察合台的后裔赛义德汗统一了塔里木盆地,建立叶尔羌汗国。

五代十国甘州回鹘史(六):漠北回鹘汗国的崩溃与部众西迁

统一的政权和宗教加强了盆地居民的民族意识。回鹘人与土著居民在文化、风俗和血缘上的融合完成,形成今天的维吾尔族。高昌人的体质特征据《松漠纪闻》中描述是具有突厥人特征的,卷发、深目、眉浓面修,再生毛发达,自眼睫之下多髯,与今天维吾尔族的相貌特征几无二致。 “西奔葛逻禄”的那支回鹘人,共十五部远迁垂河(即楚河)南和其近族葛逻禄相汇合。葛逻禄原附属于回鹘,属回鹘十一部落之一。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7年),该部逐步兴盛,“与回纥争强,徙十姓可汗故地,尽有碎叶、怛逻斯诸城”。于789年脱离回鹘而独立。至于后来回鹘迁入其领地的情况,中外史籍均无直接记载。根据穆斯林作家杰马尔·卡尔西(Jamal Qarshî)在14世纪初写成的《苏赫拉词典补编》所引录的11世纪作家阿不都·伽费尔《喀什噶尔史》的一些片断,喀喇汗王朝的始祖是阙毗伽·卡迪尔汗(Kül Bilgä Qadir Khan),建牙于八剌沙衮(今中亚托克马克东南楚河南岸)。

五代十国甘州回鹘史(六):漠北回鹘汗国的崩溃与部众西迁

有关毗伽阙·卡迪尔汗的生平业绩,目前尚不清楚。到五代后晋年间,西奔葛逻禄的回鹘人再与垂河、喀什之间的属于九姓铁勒的样磨(牙格马)人相融合,至北宋初年,以哈喇汗家族为主,推翻了波斯萨马尼王朝从而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喀喇汗王朝。“喀喇(kara)”一词,在突厥—维吾尔语中,本意为“黑”、“黑色”,引申为“伟大”、“总”、“最高”等含义。辖地大致包括锡尔河以东巴尔喀什湖以南以及今新疆西部、北部地区。王朝西与中亚萨曼尼王朝相接,东南与高昌王国相邻。 哈喇汗王朝的统治者虽然以回鹘贵族及其后裔为主,但回鹘人在汗国境内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小的。他们逐渐与其他部落或民族融合,于是,作为回鹘的意识变得淡薄。10世纪中叶,哈喇汗王朝统治者放弃旧有的信仰摩尼教而皈依伊斯兰教,为示与信仰佛教与摩尼教的西域、河西回鹘有别,其统治者似乎已不再自称回鹘,而仅仅自认为是铁勒人,有时也自称突厥人。但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来自东方的历史,仍然自称是一个属于中国的王朝。

五代十国甘州回鹘史(六):漠北回鹘汗国的崩溃与部众西迁

在阙毗伽·卡迪尔汗死后,汗国由二子分别统治。长子巴兹尔为大汗,驻守八剌沙衮,称“阿尔斯兰汗”,意为“狮子汗”,次子奥古尔恰克为卡迪尔汗,驻怛逻斯,称“博格拉汗”,意为“公驼汗”,后者为副可汗,把整个汗国分为两大部分,由汗族的长幼两支分治,这就是喀喇汗王朝政治体制中颇具特色的“双王制”。除以上两个最高统治者外,还有四个低一级的伊利克(王)和特勤。官职有宰相、将军、内侍官、秘书官、财务官等。其下又有于伽、俟斤、将军、伊难珠、匐等多种名目的官号。有意思的是,在这些官号上,往往加有猛兽或悍禽的名称,用以表示更细的等级差别。通常所使用的兽禽名称有贝里(狼)、亚干(象)、卡吉尔(鹰)、托格鲁尔(鹫)等。这些称号都属于汗族成员,他们组成了一个特别的等级体系,如遇缺位,依次升迁。而实际上,自王朝初期开始就未能遵守这种以“双王制”为基础的晋升制度,确切地讲,喀喇汗王朝实行的是封地制度。 双王制下的喀喇汗王朝被分作东西两支,东支首府原设在巴拉沙衮(今中亚楚河畔碎叶城东四十里);西支首府设在怛罗斯(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旋即于893年迁都至喀什噶尔。西支始祖名布格拉汗(即公驼可汗),首先信仰伊斯兰教。其子哈拉汗先灭东支,然后征服和田,统一后的王朝疆域有所扩大,他还使王朝境内全部伊斯兰化。以后王朝又分裂为以喀什为中心的东支哈三系和以费尔干纳为中心的阿里系。阿里系的图干汗时期是王朝的鼎盛时期,后因东西两支导致了王朝的长期分裂。12世纪末13世纪初,随着西辽的入侵、花剌子模的独立和乃蛮的篡位,王朝于1211年灭亡。大汗称阿尔厮兰汗(狮子为其图腾)。王朝存在时期,东部突厥语成为文学语言,并开创了伊斯兰突厥文化的新时期,诞生了文学巨著《福乐智慧》、语言学巨著《突厥语大词典》和哲学著作《真理的入门》等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