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行政區劃之古今PK

行政區劃的定義

行政區劃(administrative division)是國家對于行政區劃的分劃。行政區劃的分劃過程是在既定的政治目的與行政管理需要的指導下,遵循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在一定的自然與人文地理基礎之上,并充分考慮曆史淵源,人口密度,經濟條件,民族分布,文化背景等各種因素的情況下進行的,其結果是在國土上建立起一個由若幹層級,不等幅員的行政區劃所組成的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文規定: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别行政區。如2017年,各個級行政區劃具體數量如圖1所示。縣級以上行政區劃的變更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部官網進行公布(http://xzqh.mca.gov.cn/map)。

行政區劃之古今PK

圖 1 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關系圖

行政區劃之古今PK

圖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統計表

省級,市級,縣級,鄉鎮級行政區劃資料通過矢量形式可視化,結合相應的資料可進行相關分析。首先确定自己的實驗目的,其次擷取想要年份的資料,需要的省比如2015年全國鄉鎮級行政區劃圖,精度越高,包含的像素單元格越多,适用的範圍也越廣泛且更加細緻,例如精度分别為1:100萬(2015年全國縣級行政區劃圖)和1:25萬(2012年全國縣級行政區劃圖)的全國縣級行政區劃圖。

行政區劃之古今PK

精度: 1:100萬

行政區劃之古今PK

精度:1:25萬

大清帝國行政區劃

《大清帝國全圖》作為清末民初的巨著,與鄒代鈞的《中國輿地全圖》成為後來所出地圖的主要參看範本和依據,在制圖和印刷上,《大清帝國全圖》是中國早起引進西方測繪技術及采用銅版彩色精印技術後的産物,也是中國最早公開發行的彩印版本的地圖。全冊共列圖25幅,第一圖(https://www.databox.store/Mapinfo/Details/33)為大清帝國圖,其餘24幅為各省的分省圖,反映了當時我國的行政區劃等内容。

行政區劃之古今PK

圖 3 大清帝國全圖

行政區劃之古今PK

圖 4 清代統屬關系圖(來源:林涓. 清代行政區劃變遷研究[D]. 複旦大學, 2004.)

古今PK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朝平定準噶爾汗國後疆域達到極盛,北起蒙古唐努烏梁海地區及西伯利亞,南至南海,包括“千裡石塘、萬裡長沙、曾母暗沙”(今南海諸島),西南達西藏的達旺地區、雲南的南坎、江心坡地區等緬甸北部,西抵蔥嶺、巴爾喀什湖地區,東北抵外興安嶺,包括庫頁島,東南包括台灣、澎湖群島。國土面積達1316馀萬平方公裡,晚清1908年縮減為約1135萬平方公裡。打江山易,守江山難!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成立以來,國家版圖與國歌、國旗一樣,是一個主權國家的标志,它客觀反映國家的主權範圍,展現一個國家的政治主張,絕不僅僅是一張圖而已。錯誤的地圖會損害一個國家的政治利益,并給公衆的潛意識灌輸錯誤認知清朝國土意識強,寸土不讓。熟悉國家版圖構成,正确使用地圖,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應該意識到,地圖事無小事,規範使用地圖,一點都不能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堅決捍衛中國領土,寸土必争,寸土不讓。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晚清行政區劃對比關系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 清朝
面積 963.4萬平方公裡 1135萬平方公裡(清末)
數量

23個省

4個直轄市

5個自治區

2個特别行政區

24個省(來源:《大清帝國全圖》)
統屬關系

省級行政區

市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

鄉級行政區

府、直隸州、直隸廳

行政區劃之古今PK
行政區劃之古今PK

圖 5 大清帝國分省流程圖一                                                                      圖 6 大清帝國分省流程圖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