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回避壞運氣

當人們在某件事上獲得成功的時候,通常有兩個要素在起作用:

  • 技能
  • 運氣

從這個角度望過去,成功可以用一個公式表達:

成功 = 技能 + 運氣

這裡的運氣,可能是好運氣,也可能是壞運氣。

在不同的活動中,這兩個因素各自所占的比例可能非常不同。我們可以畫一條直線,在最左側寫上技能,在最右側寫上運氣,那麼不同的活動可能在不同的坐标點上 —— 越靠左邊的就越更多依賴技能、更少依賴運氣;越靠右邊的越就更多依賴運氣、更少依賴技能。極端的情況下,有些活動完全不依賴運氣,隻靠技能,比如下棋,比如學習跑步;而另外一些活動着完全靠運氣,與技能無關,比如買彩票。

如何回避壞運氣

(插圖摘自:The Success Equation: Untangling Skill and Luck in Business, Sports, and Investing)

The Success Equation 的作者 Michael J. Mauboussin 提出了一個很巧妙很直覺的模型去思考技能與運氣之間的關系 —— 為了說明友善,我略作了修改,是以算作是借用了他的模型:

想象一下,我們有兩個不透明的瓶子 —— 第一個裡面裝着三個分别印着 1、2、3 的藍色的球,代表技能;而另外一個瓶子裡裝着三個分别印着 -5、0、5 的紅色的球,代表運氣。

現在我們從兩個瓶子裡各自拿出一個球,加起來的分值就是最後結果…… 那麼,大概有 1/3 的機率結果為負值,這就好像一個人開車技術并不怎麼樣的時候去飙車卻趕上壞運氣出了事故當場死亡一樣 —— 相當于他當場從人生中出局。

如果第一個瓶子裡的三個球,數值分别是 4、5、6,而這三個球分别代表三個人的話,那麼技能值為 4 的那個人有 1/3 的機率“出局”,技能值為 6 的那個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出局”。

如果三個人的技能值分别是 7、8、9,那麼無論是誰,即便在最壞的情況下,也都無需“出局”。若把每次拿出兩個不同顔色的球算出結果看做是一系列比賽中得一局,不斷進行下去,長期來看,運氣時好時壞,那麼運氣最終會被抵消掉,是以,到底還是技能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 前提是技能值要高到不可能被壞運氣變成負數。

在這裡,我們正在讨論的所謂“運氣”,是完全不可控的,它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也可能是“0” —— 即,什麼影響都沒發生。我們不知道它什麼時候發生,不知道它是好是壞,也不知道它好壞的程度到底如何;我們隻知道最壞的情況下,壞運氣可能導緻“滅頂之災”。

與之相對,技能卻是可控的 —— 通過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絕大多數技能都可以獲得極大的提高。

于是,由此直接可以想到的應對政策是:

通過選擇來回避壞運氣。

選擇很重要。甚至可以不誇張地講,人生就是選擇。對于選擇這件事,我的好朋友鐵嶺有個精彩的陳述:

所謂的(創業)成功,無非是解答題高手作對了選擇題。

可這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不相信自己有選擇的!更準确地講,他們骨子裡完全不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說實話,我完全沒辦法了解那些不相信自由意志存在的人有什麼接着活下去的必要……

我們可以通過兩個層面做出更優的選擇:

  • 提高技能值
  • 降低壞運氣的絕對值

或者換個說法:

在“技能-運氣”的橫軸上,盡量選擇去做靠近左端的活動,就是那些更多依賴技能,更少依賴運氣的活動。

下棋、學習,都是完全不靠運氣的 —— 隻靠積累。于此同時,無論做什麼,都需要技能,而技能隻能靠積累。

再換個說法:

在技能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别指望運氣。因為壞運氣在這種情況下其實格外可怕。

我花了很久才把表達方式理順 —— 要先定義清楚 Serendipity(我所說的“驚喜”,普遍的翻譯是:意外的好運)究竟是什麼,才能把它與被定義為不可控的“運氣”區分開來:

所謂的驚喜(Serendipity)就是
  • 原本想象不到的好事兒“竟然”發生了……
  • 或者反過來說也行,原本想象不到的壞事兒“竟然”沒有發生……
  • 甚至,原本想象不到的壞事兒即便真的發生了,也沒有造成“毀滅性打擊”……

是以說,學習(磨練技能)永遠是創造驚喜的最根本手段:

  • 當壞運氣發生的時候,有能力抵禦、有能力承受,那麼壞事可以變成好事—— 因為那些沒有幹掉我們的事兒會使我們變得更強(“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 有首歌的歌名就是這句話。)……
  • 若是沒有能力抵禦、沒有能力承受,那麼壞事就鐵闆釘釘,又因為“是以要提前出局”是以要蒙受的損失大到無法估量……

是以,當我們說驚喜可以創造的時候,我們并不是說我們有本事完全剔除壞運氣 —— 壞運氣永遠可能發生,且總是在最不該發生的時候發生(可能正因如此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壞運氣)。

當我們說驚喜可以創造的時候,我們其實相當于在說:

  • 原本想象不到的好事兒“竟然”發生了…… (這是當然的驚喜)
  • 原本想象不到的壞事兒發生了,别人被摧毀了,我們卻扛住了、挺過去了……乃至于後面又發生了很多好事兒 —— 而這些好事,若是我們早就被摧毀了的話,原本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是争取來的驚喜)

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的學習,本質上是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讓自己不被病毒打倒。這個類比告訴我們,有的時候,我們甚至有必要主動給自己下毒 —— 這就是打疫苗的原理。你看,類比真的影響思維。

這一篇相當于給《驚喜的定義與創造驚喜的方法論》中的七個原則中的 1、2、4 做了更多的解釋:

  1. 你必須相信你自己會有好運的
  2. 盡量不做可能倒黴的事情
  3. 保持開放
  4. 持續學習
  5. 創造更多的連接配接
  6. 保留适當的随機
  7. 多管齊下,齊頭并進

很多人其實是不相信自己會變得更好的 —— 本質的原因是他們各項技能在某個時間點開始徹底停止進步,而自己騙自己多少有些難度,于是已經接受自己“就是那樣了”的現狀…… 這樣的人,是沒有辦法相信自己會有好運的,隻因為他們沒有辦法相信自己會變得更好。這樣的人,其實早已經不再有未來,也就更沒辦法對自己的未來自信 —— 隻是他們自己意識不到,沒有能力想得這麼清楚而已。這樣的人,沒有壞事發生就已經該謝天謝地了,根本不可能有什麼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