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電腦主機闆晶振多采用14.318MHz和32.768KHz ?​

晶振,一般叫做晶體諧振器,一種控制頻率的元器件,是數字電路中的重要元器件。它在電路子產品中提供頻率脈沖信号源,給電路提供一定頻率的穩定的脈沖信号,比如石英鐘就是通過對脈沖記數來走時的。

說簡單點,晶振是一種可産生穩定頻率的元器件,它是我們電路中各種頻率的參照。晶振的結構很簡單,用電損耗很小的石英晶體經精密切割磨削并鍍上電極焊上引線即成功做出晶振。​

為什麼電腦主機闆晶振多采用14.318MHz和32.768KHz ?​

石英晶體諧振器結構​

每個晶振的固有頻率都不同,這由晶片的尺寸和形狀所決定。例如通常高頻用的晶體通常是切成簡單的形狀,如方形片狀。典型的低頻用晶體則常切成音叉形,例如手表用的那種圓柱晶振。通常情況下不需要太高的精确度,則也可以使用陶瓷諧振器取代石英晶體諧振器。​

為什麼電腦主機闆晶振多采用14.318MHz和32.768KHz ?​

各式各樣的晶振​

在晶片中,我們會對晶體振蕩器産生的脈沖信号進行分割(或倍頻),為不同工作速度的晶片(或器件)提供所需的時鐘頻率。​

晶振的頻率有成千上萬種。不過,自PC誕生以來,14.318MHz(時鐘晶振)和32.768KHz(實時晶振)一直是電腦主機闆上最為重要的參考頻率源。​

主機闆上幾乎所有的頻率都是以14.318MHz時鐘晶振為基礎的。比如CPU、AGP插槽、PCI插槽、硬碟接口、USB端口和PS/ 2端口等,它們在通信速度上有很大的差異,是以需要提供不同的時鐘頻率,這些不一樣的時鐘頻率就需要基于14.318MHz晶振放大或縮小後産生。​

32.768KHz為實時晶振,是系統時間基準時鐘,上電之前為南橋内部提供振蕩頻率。正是有了32.768KHz實時晶振,我們的電腦才能顯示精确的時間與日期。​

不過,為什麼是14.318MHz、32.768KHz?差1KHz不行嗎?​

還真不行!首先解答下,為什麼是14.318MHz呢?

其實最早的計算機的主頻是4.77MHz,但14.318MHz的晶振經過倍頻可降到4.77MHz;還有美國模拟電視制式NTSC的彩色副載波的頻率是3.579545MHz,14.318MHz經過2次2分頻就可以得到該頻率。綜合考慮下,14.318逐漸成為了标準,與顯示相關的晶振頻率基本都是14.318MHz。​

至于實時時鐘的晶振頻率是32.768kHz的原因則是:

32.768KHz時鐘晶振産生的振蕩信号,經過石英鐘内部分頻器進行15次2分頻後得到1Hz秒信号,即1周1秒,定時精度高。在石英鐘内,部分頻器隻能進行15次分頻,要是換成别的頻率的晶振,15次分頻後就不是1Hz的秒信号,時鐘就不準了。而且32.768K=32768=2的15次方,資料轉換比較友善、精确。​

很多時候大家會用到晶體的穩定度有關。頻率越高的晶體,Q值(品質因數)一般難以做高,頻率穩定度不高。而32.768K的晶體穩定度等各方面都不錯,Q值比較容易做高,于是就形成了一個工業标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