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艾永亮:為什麼耗盡多年心血打造的好産品,顧客就是不買單?

經常遇到學員跟我吐槽,公司請了專業的第三方調查機構做了全方位的市場調研,自己也親自去市場跑了無數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花了三五年做出的一個“颠覆世界”的産品。

随便從市場上拿一個相似的産品,無論怎麼比都是赢的,但是為什麼顧客就是不買單呢?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我在這幾年的咨詢經曆中,遇到很多的創業者、投資人、産品的負責人都對自己打造的産品報以厚望,把它當成親生孩子,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它身上。

“我要憋個大招”

這屬于典型的“封閉開發三個月,一舉成名天下知”思路。

且不說這三個月是否能做出一款成熟的産品,三個月的時間,行業到底能發生多大的變化?使用者的需求有沒有變化?你的産品還是不是他們現在需要的?

如果你沒有明确的答案,那就相當于你用三個月的時間打造一把屠龍寶刀,興高采烈想着可以大殺八方,卻發現龍更新了!

很多企業做第一個産品的時間真的很久,久到錯過時機,競争對手早就把需求滿足了,同類産品多如牛毛。

你耗盡多年心血打造的出來的“曠世産品”早已經爛大街,甚至别人比你好的太多了,使用者怎麼可能買單?

每年年底,你總能看到各種《XXX年倒閉企業名單!》的文章,太多的企業早就死在剛剛開始的階段。

那如果我們快一點呢?

發現需求,馬上就把産品做出來,這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為了快,大家也是想盡了辦法。比如,設定最後期限,結果是趕工出來的東西,一示範就漏洞百出,然後修修補補,上線時間一拖再拖。

或者學習《精益創業》中的MVP,設定最小可行産品,産品早期的功能盡可能減少。可是做的過程中發現很多細節功能不得不做,又或者不斷修改,結果仍然花了很長時間。

好的方法不一定都有好結果,錯誤應用或片面應用都無法達成預期效果。

要想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01

一緻的初始目标

我去,這不是廢話嗎?誰做不到嗎?

實際情況恰恰相反,這個看似很初級的工作要求,很多公司根本就做不到!

我曾經在一個咨詢項目裡,兩周前大家确定了産品的方向、第一個版本的功能、傳遞的時間。

僅僅過了兩周,我再回到團隊的時候,随便問了三個人産品的方向是什麼,居然一個人不知道,一個人說了大概的範圍,一個很肯定的說了之前的方向。

之前不是說好了嗎?大家天天在一起工作怎麼會不知道?

沒辦法,就是不知道!!!

就算你讓員工們死記硬背下來,我敢跟你打賭,每個人嘴上說我們達成共識了,但實際上腦子中的目标全不一樣!”

也許你現在并不能完全認同,你可以用“提高使用者粘性”這個目标在公司裡測試每個人的了解,或者在評論區說出你的意見,與其他讀者作對比。

對于目标,最簡單的達成一緻的方式,就是“複述澄清”,讓每個人都用自己的語言重複闡述一遍對目标的了解。

“太反人性了!!!”

沒錯,很多真正的有效方法都是反人性的,因為人性是有缺陷的。不但要複述,而且時間還不能少于10分鐘,還不能說一樣的話!一定要確定自己的真實了解被充分闡述,并被其他人充分了解和确認!

我的經驗是,五個人在一起“複述澄清”的時間絕不會是50分鐘,很可能是一天!甚至更多。因為每個人複述完,你都會發現很多了解不一緻,甚至是之前根本沒考慮過的事情,于是又要進一步讨論。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建議第二天再來進行一輪“複述澄清”,這一輪時間可能會縮短到半天,那麼在第三天再來一輪,直到能夠在1小時以内結束,便可确認大家“目标一緻”。

你肯定會覺得這個過程太煩、太費時間、完全沒這個必要。但實際上,你最多隻花三天時間,卻能節省下未來三個月的時間。沒說清楚的目标會帶來的無數次讨論、返工、多做、檢查等等各種時間浪費。

02

不能再小的MVP

我一直覺得《精益創業》是本好書,很多人卻把它當成直接使用的方法,實際上它所介紹的隻是思路,因為有太多可了解的空間和太多可操作的空間。

MVP意為最小可行産品。MVP主張以最簡易的産品形式進入市場試錯,多犯錯、早犯錯,然後根據錯誤對産品進行快速疊代。以最小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去試錯,進而換取在市場中的快速成長的機會。

比如MVP裡的“最小”并未給出定義或标準,不易掌握和應用。很多人确定下來的MVP離“最小”還差得很遠,隻是比他心裡那個偉大藍圖小了很多罷了。

MVP的“最小”其實包含兩重含義,這兩重含義分别針對兩種不同對象來說的。

首先,是對使用者的,也就是對使用者來說最重要的核心功能是什麼。例如水杯的核心功能是可以裝水,那就是MVP,但是這更加取決于産品的第一批使用者是誰?

大多數産品的首批使用者并不是真正的使用者,可能是投資人、公司上司、主創團隊、種子使用者。

即便是種子使用者,也是很特殊的一類小衆使用者,他們的訴求是非常鮮明特殊的,隻要可以裝水就行。如果是投資人,事實上你要做的并非是一個實用産品,而是一個模型,目的是讓投資人感受到産品的想象空間。此時的系統會非常簡單,隻需要關注你最能打動投資人的那一兩個産品特性就夠了!例如可以溫度監控的水杯。

是以在這個角度上,搞清楚第一批産品使用者是誰,他們最關注的是什麼,那才是你選擇MVP的标準。

其次,是對技術的。也就是說對技術實作來說最簡單的方式是什麼?

使用者量每上升一個數量級,複雜度也會上升一個數量級。也就是說,做10個人的産品和做100個人的産品是很不一樣的,複雜度相差很大。

早期階段産品複雜度應該是很低的。最開始如果僅僅是給幾個投資人做示範,完全可以砍掉溫度對于監控系統的影響、溫度過低提醒等諸多複雜問題。

是以,一定要避免對于産品完整的執念,在技術方面能省則省,技術能夠加速對想法的驗證速度才是最重要的!

是以,在MVP的選擇上,多花點時間精打細算是值得的,不要拍腦袋草草決定,多花兩三天時間就能省去未來幾個月的時間。

03

有邊界的産品定義

有了MVP,你可能覺得一切都已經準備就緒,可以組織團隊開幹了,因為大家都覺得自己很清楚要的是什麼了。

但MVP隻是明确了範圍,并未給出清晰的邊界。

比如,MVP确定我們的杯子要有溫度監控的功能,但是到做的時候才發現還需要考慮是否需要提醒功能、是否需要調節溫度等細節問題,而這每一個細節都有可能會花上你幾天時間來實作和調整。

是以這個時候,還需要确定詳細的産品定義,說清楚做什麼和不做什麼。

通過正反表述,給出一條清晰的邊界。如果沒有這條邊界就會出現,技術團隊自行決定實作到何種程度,往往他們會選擇一種複雜的全面的方式來實作,或者反複确認反複讨論拖慢了後續的程序。

然而幾乎沒有一個創業團隊會在早期花時間寫這個,要麼覺得沒必要,要麼一刻也等不了的去實作想法。但其實寫的時間可能也就一周時間,卻讓産品的邊界非常清晰,既讓創始人的想法更加落地,也讓團隊更加快速實作,節省未來相當可觀的時間投入。

結語

作為企業家,挖掘到一個真實的需求不容易,想做一款好産品更加難得,最怕埋頭苦幹幾年做出來産品,市場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産品再好也難以滿足現在的使用者。

一定要把你的長期規劃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落地執行,確定有明确的初始目标,選擇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MVP,同時确定産品的邊界,不斷了解市場的變化,了解使用者的需求變化,你才可能做出一款好産品。

如果你沒辦法确定你的初始目标、最小MVP或者産品邊界,請添加我的微信一起交流讨論,一起做出下一個超級産品。

最後,我想給你一個思考練習,有答案可以在下方留言。

我一直都為挑選适合自己的一款好茶而發愁,如果你想做一款産品解決這個問題,你會如何設定初始目标、第一個版本的MVP、明确的産品定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