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CAI真正提升中國制造業資訊化發展

全世界的工業化程序截至目前,86%的研發投入和90%以上的發明專利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裡。中國處在國際分工的外圍和産業鍊的下遊,中國的工業化程序自1949年到1979年是封閉狀态下的自力更生,1980年改革開放到2004年是開放形式下的“市場換技術”,進入新世紀以來,這個格局發生了變化,成為開放格局下的自主創新。

  中國的制造業産業、中國的經濟大環境處在一個轉型、轉軌時期。将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發展,從高污染、高能耗向節能環保的方向過渡,從過去低端的産品向高端産品過渡。在轉變的過程當中我們需要什麼呢?伴随着工業化的程序,一定是資訊化發展的一個過程,同時也一定是技術創新的過程。

  過去我們有一定的誤區,我認為制造業資訊化的發展,曾經出現過為了資訊化而資訊化。我曾經問過一個企業,你們機關應用的軟體從50套到100套是不是意味着你們機關有一定能力的提升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從國際分工的外圍進入核心,從産業鍊的下遊進入上遊,我國一直未能掌握核心技術。希望中國的制造業企業能夠抓住這個轉型的契機,掌握關鍵的核心技術,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設計、中國創造。

  市場換技術在過去二十幾年被認為是不成功的,甚至是失敗的。最典型的行業是汽車行業,目前市場上的全世界品牌已經齊備,但我們真正的核心技術卻沒有換回來。我們可以把所有的CAD圖紙,包括造型檔案拷進來,但卻仍然無法對産品進行設計、改造、創新,這也就是說,吸收消化再創新已經進入一個不良的階段,在這種惡性循環下的引進隻能是落後引進。道理很簡單,我們知其然不知其是以然,我們不知道用什麼樣的知識、什麼樣的創新方法設計這個産品。

  是以,對我們來說這種教訓是非常值得我們認真分析和汲取的。實際上現在國際上,經過考證,這些創新型國家的創新型企業在其資産整合過程,其中以知識産權專利為代表的無形資産約占75%,也就是2/3到3/4屬于智力資産,專利從何而來?一定是創新的結果。

  大家可以看到,CAD、CAM、CAE、CAPP,包括DFA、DFQ等也許會有不同的組合應用。但所有的制造業資訊化應用發展到今天,帶來的最重要的收益還是提高了研發的效率,縮短研發周期。在今天制造業資訊化發展的過程中,CAD、ERP、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都已應用,那麼下一步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呢?我們不妨把眼光彙集到産品的周期來解決這個問題。任何一個産品都有它完整的生命周期,從市場需求調查分析開始,進行概念的構造,到詳細的設計、仿真、工藝、批産、組裝、庫存,再到使用者手上使用維護,最後報廢,再進行下一輪的設定再循環。

  在這個工業化程序中,典型的産品生命周期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伴随着工業化的程序,資訊化不斷加速,有了各種各樣的單元技術,二維CAD、三維CAD,這些技術為我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效益。在資訊內建技術方面,産、供、銷、人、财、物,産生的所有資料都能夠予以內建。但唯獨缺少概念設計、方案設計、産品策劃等源設計,這些設計過程中産生的創新就是原始創新。我們希望能夠進行研發知識的管理,而不僅僅隻是産品知識或圖紙知識、文檔知識的管理。PDM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它并不能囊括全部。在産品生命周期任何一個階段出現了問題,比如裝配、加工、模具,甚至是使用,仍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應該怎樣解決呢?是以,這就需要進行改進,最後生成具體的解決方案,再去實施和驗證,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

  産品創新需要生成概念,在産品生命周期各個階段,這是制造業資訊化真正和工業化融合的最關鍵的結合點。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1984年組織的調查研究中指出,産品的性能與成本70%是由概念設計階段決定的。但目前在我國,這個階段還隻能靠我們去推測、想象和反複實驗,因為過去十幾年中國的制造業都是以圖紙為基礎的,缺乏有效的方法與知識,尤其是創新的方法,另外還缺乏有效的資訊化工具。

  精益研發是一種以精益為目标的研發方法,它內建了技術創新、協同仿真以及立體品質設計三大核心技術,實作産品品質跨越式的提升。它的發展從早期的傳統式串行研發模式,到現在的基礎研發平台,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是精益研發平台,創新、仿真和品質設計,提高了高技術的附加值和效率,并将進一步發展到精益創新、精益仿真和精益品質設計。

  CAI是将發明問題解決理論、本體論、現代設計方法學、語義處理技術與計算機軟體技術融為一體的一門高技術。提供原理級的“定性分析”技術,生成設計概念,對企業産品提供具有突破意義的創新研發方案。CAI也是“精益研發”平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技術創新是基于知識、方法的融會貫通,把知識變成力量,把無形資産變成有形資産。基于方法是指基于創新的原理和方法,基于産品技術的進化路線,知識的融會貫通,增值利用。基于知識是指在本體關系的組織下,把所有與創新相關的知識彙總到一個大的創新知識庫下,并将其進行有序地組織,以TRIZ為核心的創新原理與方法可以找到所有使用者所關心的知識領域,最終組成一個計算機輔助創新平台。輸入的是客戶的具體問題,輸出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方法。

  創新知識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創新是基于方法、基于知識的。方法是創新方法學,知識是與我們最相關的研發知識。而不是把所有的電子郵件,所有的文檔貼到一起的知識大雜燴,那是内容管理,這裡強調的是研發知識管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曾有報道說,企業的研發成果和實踐經驗是以知識的形式存在于知識庫中,企業的積累越豐富,知識庫越充實,進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就越強大。CIMdata的資料調查結論表明,目前在企業中每天大約有1/3到1/4的設計、管理工程技術人員不是專心于自己的本職工作,而是開會、讨論、等待或處理各種資訊。是以,對知識進行很好的管理和綜合的利用,将會對技術創新的提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具體在知識管理方面,應關注外部知識内部化、内部知識體系化、隐性知識顯性化、個體知識組織化群組織知識産品化。在知識的表達方面,以“文字+動畫+圖”的方式來清晰地表達知識,讓讀者在短時間内獲得最大的資訊量。在組織上,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本體關系),讓知識全部關聯起來,形成知識鍊和知識網。在應用上,基于知識和方法學,解決實際研發問題,實作技術創新,這就需要CAI工具來幫忙。

  在制造業資訊化的發展過程中,發展精益研發平台是必由之路。從創新設計到并行設計,再到內建産品開發、協同仿真平台、精益研發平台,平台的基礎是品質管理。CAI重在概念設計,同時在産品生命周期各個階段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ERP、PDM重在管理,管理那些可以被物化的知識,而像經驗、方法、技巧等非物化的知識,則需要CAI來管理。CAI是管理知識的方法,作為産品生命周期的最前端,以創新知識的方式來支援産品創新的工作。以往我們采用資訊化推進工作的手段主要是ERP,如果強調設計,我們會注重CAD,而再向前推就是産品生命周期的最早階段——産品的更新、概念設計,如果不能走到這一步就無所謂原始創新能力和內建創新能力了。

  精益研發實作了企業級的協同仿真和研發品質的管理。精益研發技術的實作是通過計算機輔助創新的平台,是以它既解決了CAD缺乏的一面,也解決了知識缺乏管理的問題。總之,基于知識、基于方法的協同仿真、研發品質管理組成了精益研發平台。可以說,CAI對制造業資訊化來講是一種新的提升和發展。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22954618/viewspace-624937/,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于:http://blog.itpub.net/22954618/viewspace-624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