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0後的焦慮引爆知識付費,知識付費走向服務

60後有人口紅利,70後有房價紅利,80後有股票紅利,到了90後,社會快速更疊,任何一種外界優勢都會稍縱即逝,面對高強壓力,90後乃至80後常常陷入焦慮,參與知識付費逐漸成為年輕人緩解焦慮的方式,也推進了知識付費的發展。

90後的焦慮引爆知識付費,知識付費走向服務

知識付費走過三個年頭,曾經為焦慮付費的消費者逐漸趨于理性,各式各樣的營銷大法也再難刷屏。産品打開率、完成率和複購率不斷下滑,艾瑞咨詢釋出的《2018年中國線上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即使是中上遊内容方的付費産品,平均複購率也僅為30%。流量紅利已過,獲客成本節節攀升,知識付費在去年曾一度迎來寒冬。終身學習時代知識付費究竟路在何方?各大内容創業者又是如何開辟新徑的呢?

留存大戰:從野蠻生長走向深耕細作

單向的内容輸出讓使用者難以做到學以緻用,人們對知識付費逐漸理性,營銷廣告轟炸的方式已經不能為知識付費帶來大量流量,加上同行之間互相抄襲,内容嚴重同質化的情況下,技術服務商開始在傳遞效果、互動、參與上下功夫,知識付費從服務和營運上展開了新的競争。

從課程到訓練營:抓住使用者深入的需求

從豆瓣成長營,到去年6月知乎将“知識市場”業務更新為“知乎大學”,把市場轉變為學校,形成“課”+“書”+“訓練營”共同組成的産品體系,以陪伴為核心的訓練營在各大付費平台興起。

快餐知識讓處于快節奏的人難以消受,是以以慢生活為主的成長營,更能滿足學習者的需求。還有一部分人因為拖延症,面對延誤課程降低的積極心,也會影響複購。創客匠人,國内領先内容付費技術服務商,從事教育教育訓練技術開發三年多的時間,針對這類群體平台開發了監督功能,讓使用者在督促下能夠切實體會課程,進而才有更多機會留存使用者。

有人陪伴的訓練營讓使用者有了明确的寄托,但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解決生活的壓力,學以緻用是使用者參與知識付費的初衷。服務商提供了全方位服務,從每日學習規劃、小班教學、每周複盤、老師親自直播答疑到周測、月考和畢業測評等階段式檢驗……通過輸出倒逼輸入,講練結合完成知識傳遞。各類訓練營興起,服務商在競争中售賣的核心由“知識”轉為“服務”,知識付費向線上教育靠攏。

社群加強平台與使用者依賴感

以前我們都是從線下來抓取使用者及提升粉絲對平台的依賴,形成線下社交圈,但随着微信生态圈的形成,更多的人開始通過線上加強社群及使用者間的黏性,

通過推出線上社群功能,将社群營運産品化,也更精細化,不僅增加了留存,同時也把平台價值最大化,實作社群商業價值最大化。

同時來自于線下的知識付費想要擁有持續發展的空間,還是要回到線下。随着線上流量的成本增加,比起線上分銷,線下對口相傳信任機制更高,帶來的增長更加穩定、下沉更快。

知識付費到線下發展不僅是傳播知識,線下建立起來的社群更是為使用者帶來了情感陪伴,社群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使用者的社交需求。知識付費的市場保持着巨大的潛力,知識付費對“内容+服務+社交”的模式完善,能夠帶來豐厚的利潤。知識付費幾經波折,讓精着更精。

面對強烈的競争和使用者多樣的需求,企業堅持着換湯不換藥,用變化經營方式去應對相應的市場變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