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日本戰國時代一石具體有多重

日本戰國時代一石到底是多少斤米,這個問題困擾我許久,但即使是上網搜,也沒有确切的數值。有人說是17~20公斤,有人說相當于1.8中國石,有人說等于150公斤,有人說是30公斤,有人說一石稻谷是120斤,甚至還有一石稻谷13~15公斤的荒唐說法。如果按全國産量2200萬石,人口1000萬來算,每石20公斤,2200萬石就是88000萬斤,平均每人每年88斤糧食,這樣根本不夠最低生活保障,一個人每天再怎麼少也得有七八兩米,按7兩算,一年就是255.5斤糧食,88斤連吃都不夠,更别提養兵打仗了,是以這個結論絕對不靠譜。

那麼到底怎麼算才靠譜呢?我覺得,應該按可靠且固定的數值來計算,這裡有三個不變項,就是稻米的産量、人的口糧和稻米的比重,這三個項目是相對固定的。首先看明治初期的糧食産量,最高的比如高知,平均每町産稻米23.18石,但最少的,比如秋田,平均産量隻有每町5.3石,除此之外,東京是12.77石,京都14.14石,大阪14.52石,神奈川18.3石,長崎8.9石,千葉9.71石,愛知14.68石,岐阜12.99石等等,總之全國均産量是平均每町12.36石。而太閣檢地的規定是上田每反1.5石,中田每反1.3石,下田每反1.1石,1町=10反,也就是說上田每町至少要産15石才能交差,造成與明治初期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

那就是因為明治維新度量機關的變更,明知19年将一石的容積改為180.39升,1尺改為30.3厘米。舊制的一尺等于28.89厘米,那麼舊制的一石是多少升呢?

好在新京升有具體的資料,新京升是一個方形的盒子,底邊長4寸9分,高2寸7分,49×49×27=64827立方分,1寸=2.889厘米,一京升也就等于1563.1424立方厘米,也就是約1.563公升。10京升=1鬥,10鬥=1石,也就是說,日本戰國時期的1石=156.3公升。這樣算來,明治時期的12.36石就等于2229.6424公升,相當于戰國時代的14.25石左右,最高的23.18石就等于26.7石,可真是不少的産量。

之前有人用過跟我類似的算法來算重量,引用該貼http://tieba.baidu.com/f?kz=926189443 21樓的話:

日本的一石和明朝的一旦雖然理論上都合一百升,但兩國用的枡完全不同。在日本,戰國時期乃至安土桃山時代沒有全國統一的用枡,以中部的織豐政權使用的十合枡即京枡為例(除此之外各地使用的還有十四合枡、十二合枡等),量度為縱橫五寸、深二寸五分,總容積約1.74公升;進入江戶時代,幕府在寬文年間釋出《京枡統一令》,全國使用改良過的新京枡,此時量度為縱橫四寸九分、深二寸七分,總容積變為約1.80公升。而明代官方用升,按《中國度量衡史》,僅合約1.07公升,合成石則日本一石約180.39公升(新京枡),明朝僅107.37公升,相差超過三分之二。

而明朝一旦米重量為153.5公斤左右。

由此推算,戰國時代日本的米一石重257.89公斤

跟我推斷的結論不同,其原因是這個人的知識不夠用,因為京升是由底4寸9分高2寸7分在江戶時代改制成底5寸高2寸5分的,而且舊制的一尺等于28.89厘米,但他使用的是30.3厘米,是以他的數值明顯不靠譜。他的“明代一石等于153.5公斤”是出自《中國曆代糧食畝産研究》,裡面說一升精米等于1.5斤(注意是斤不是公斤),鐵斛上底的邊長9寸,下底邊長15寸,高10寸,根據正四棱台體體積公式10×[9×9+15×15√(9×9×15×15)]÷3=1470立方寸。《律呂精義》裡說地尺長32.654厘米,《中國曆代糧食畝産研究》為32.64厘米,前者1立方寸=34.818毫升,後者=34.774毫升。前者1斛=51182.46毫升,後者1斛=51117.78,2斛=1石,這樣算下來,1石就等于102.2升到102.4升左右。這樣才能得出1石約等于153.5斤的數值,抄也抄出個錯的那可就丢人了。

以此邏輯,日本戰國的1石156.3升就等于234.45斤,江戶時代1石150.7升就等于226.05斤,但是這裡有個問題,就是米的品質問題,1升=1.5斤指的是現代精米的均重,最重的可能還有1升=1.6到1.7斤的米,古代米的品質可能要比現代的雜交水稻略差,而且當時的稻殼剝離技術不如現代的,當時的米就相當于現在的糙米,是以我認為,應該按1升=1.4斤或者稍微多一點的算法來算,以1升=1.4斤來算,一石等于218.82斤,以1升=1.41斤來算,一石等于220.383斤,以1升=1.425斤來算,一石等于222.7275斤,以1升=1.45斤來算,1石=226.635斤。拿一升米1.41斤來看,一石大緻就是220斤左右。至于米的重量,有的觀點認為1升水=2斤,而米比水重,是以1升米應該是2斤以上,其實這種算法是不對的,因為米之間會有很多空隙,是以一升米比一升水重的邏輯是不科學的。

再看我國1840年至1900年全國平均的稻米産量(出自《中國曆代糧食畝産研究》引用的日本文獻):

1840年217.3斤

1845年217.3斤

1850年217.3斤

1855年212.9斤

1860年206.9斤

1865年201.9斤

1870年204.7斤

1875年207.3斤

1880年209.9斤

1885年212.7斤

1890年215.1斤

1895年217.3斤

1900年218.9斤

平均212.269斤

跟明代相比,清代的種植技術并沒有什麼提升,而且由于滿清統治者不懂得耕地,是以相比明代還略有下降,并且由于晚清時期局勢不穩,糧食産量也會受影響,是以該數值可能會比明代略低。現在由于有了雜交水稻,畝産可以實作一千斤,但在這之前米的産量隻有三百斤,“大月禁”時期米的畝産普遍為“二三百斤”或者“三百斤左右”,小麥是“一百斤左右”,高粱和玉米是“不足二百斤”。進入20世紀後,糧食産量開始增加至220斤以上,1930年突破230斤,1940年為238.9斤,1945年為242.7斤,1950年增至250斤以上,按這個增長率來看,明代平均産量也應該是210到220斤左右。還有一種說法說明代畝産三百斤,這很奇怪,不過明代收獲的統計方式是以稻谷并非稻米,也就是說是帶着稻殼的,稻谷的出米率以品種不同有65%、66%、72%、78%不等,現代均以70%來算,拿這個三百斤來算,實際産米就是210斤,而明代一畝相當于現在的0.9216畝,這樣畝産就是約等于228斤,雖然這種算法很不科學,不過也能側面證明明代的标準産量應該是228斤以内,約為215斤。

按《陸桴亭思辨錄輯要》中江南的産量:“今江南種田法,每人莳秧六稞,相去八寸,則一步之地,當得稞六十餘。刈獲之日,每人刈稻一行為六稞,又一行為十二稞,為一鋪。收束之日,或二鋪、三鋪、四鋪、五鋪為一束不等。二鋪為上,三鋪為中,四五鋪為下。今以三鋪言,每地一步可得禾二束,每一束得米五合,二束共得米一升。一畝二百四十步,當得合四百八十束,米二石四鬥。其二鋪者,每步約得禾兩束半,米一升五合,一畝該得三石六鬥之數。今江南湖蕩膏腴處,地辟工修者大約如此。其餘常田,大緻三鋪為束者得一石五六,二鋪為束者得二石五六。此地力薄,亦種藝不得法也。”從這裡來看,每畝的産量是2.4石,如果這裡的“米”指的是精米,那就是畝産将近四百斤了,很明顯是不科學的,但如果按稻谷來算就是2.4×102.3×70%×1.41=242.3斤,換算成今畝=262.9,雖然這也多得離譜,但這也許算是比較靠譜的,全國的平均産量可能就是每畝2石,也就是精米219斤左右。

還有一種說法是明代江南一年收兩季,最多能産七八石,以八石來算,每畝地就産稻谷約1154斤,實際産糙米八百斤,每季收獲四百斤,這絕對算是很多了,但是由于資料出處不靠譜,這個僅供參考。

日本的均産可能會稍微低一些,江戶時代相當于每反1.425,那麼戰國時代就肯定比這個值要低。日本跟中國的收獲方式不同,中國是以稻谷來統計,而日本則是以糙米。每反是991.7平方米,以拟定數值來計算一下。

以每反1.3石,每升米1.41斤來算,每反就是286.5斤,每畝192.5斤。

以每反1.32石,每升米1.41斤來算,每反就是290.9斤,每畝195.5斤。

以每反1.35石,每升米1.41斤來算,每反就是297.5斤,每畝200斤。

以每反1.375石,每升米1.41斤來算,每反就是303斤。每畝203.7斤。

以每反1.4石,每升米1.41斤來算,每反就是308.5斤,每畝207.4斤。

以每反1.3石,每升米1.5斤來算,每反就是304.8斤,每畝204.8斤。

以每反1.32石,每升米1.5斤來算,每反就是309.5斤,每畝208斤。

以每反1.35石,每升米1.5斤來算,每反就是316.5斤,每畝212.7斤。

以每反1.375石,每升米1.5斤來算,每反就是322.37斤,每畝216.7斤。

以每反1.4石,每升米1.5斤來算,每反就是328.23斤,每畝220.65斤。

這樣看,水田平均産米1.4石每畝210斤是合理的,但是日本的田地并不全是水田,種植的作物也不全是稻米,是以按平均1.32石,畝産200斤比較合理。

再看耕地面積,一般古代的耕地面積約為國土總面積的10%左右,明代約為52.8666萬平方千米,2005年為122.0665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的12.7%。有資料顯示日本戰國時代的耕地面積約為1.474萬到2.2萬平方千米。粗略的算一下,平均每反産1.4石的話,2200萬石就是1.5584萬平方千米,加上一些稻米之外的低産田地,符合推測值。現在日本的國土面積是37.78萬平方千米,耕地面積為4.671萬平方千米。2010年日本耕地面積是5.6675萬平方千米左右,占國土面積的15%。2011年日本耕地為5.288472萬平方千米。日本農林水産省公布的資料顯示,截至12年7月15日,日本全國耕地面積為4.549萬平方千米,較去年同期減少0.3%。1992年日本耕地面積共5.165萬平方千米。日本的耕地面積從1965年的600萬公頃減少到2005年469萬公頃,減少了22%。日本70%都是山地,雖說山地也不至于不能耕地,不過日本這種耕地面積的比例也算是很高的了。而當時的日本國土面積約為30萬平方千米,耕地面積雖然隻占國土的5%,但卻有可用土地面積的17%之多。按這個比例來算,一萬石耕地的面積就大約是10000÷1.4×991.7÷5%=141.67平方千米,糧食産量少的情況下該數值增加,到江戶時代糧食增産至3000萬石,換算京升相當于之前的2900石,就相當于103.45平方千米,也就是說一萬石領地在戰國時代根據産量不等,平均約為100~150平方千米。

大名遠不止有米糧這一種收入來源,這種收入最多隻算“農業稅”,而“商業稅”則要額外算。當時的商稅是“三十稅一”,這跟唐代以及明代的稅率是一緻的,單是農民把手裡剩下的六千石糧食以一石一貫的價格賣掉,大名就能從中收到二百貫,再加上當地産品的收入,比如平原地區有農副産品和工藝品,山脈有各種金屬和礦産以及木材,沿海地區有海産等等。而貴金屬則是直接被大名征收,而這些收入一般不會被算作石高,比如慶長檢地的甲斐表高隻有二十幾萬石,作為日本最大的黃金産地甲斐來說這種石高比起其他地方實在是低的離譜,因為甲斐每年的黃金産量至少也有相當于糧食的十萬石以上。其他一些金銀産地的表高也是低的離譜,是以可以推斷礦物産量是并不計算在石高内的,這樣看來甲斐的實高怎麼也有30~40萬石,保守估計甲斐一地的實際收入也有糧食産量的140%~160%以上,不過這是黃金産地。别國的其他收入大約占石高的20%左右,多則25%,最少也有12.5%,也就是說,一萬石的領地内除了糧食,應該還會有至少一千貫到兩千貫以上的額外收入,即使沒有關稅的地區,商稅也依然會收的。比如織田信長雖然撤除了關所,但他的稅收那可真是多種多樣,甚至去寺廟拜佛他也要收“入城費”,其收入可見一斑。

然後是食量,2011年,國産糧食達到曆史最高峰的5.7億噸,人均糧食占有量為424公斤目前口糧消費約占30%,飼料用糧約占40%,工業用糧約占20%,種子和新增儲備用糧約占5%,損耗浪費等約占5%。長時間以來,糧食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是口糧、種子及新增儲備、損耗等穩中有降,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持續攀升。預計飼料用糧将達糧食消費總量的50%左右,工業用糧将達到25%以上。這種結構變化将帶來糧食消費總量的大幅提升。其中僅吃飯直接消耗的糧食為人均每月22斤。這樣算來每天每人就是7兩多一點,現代人體型相對偏胖,也就是說夠吃飽的量應該不足7兩,但由于現代這7兩糧食是跟着菜一起吃的,如果隻吃糧食想吃到飽會需要更多,但當時日本人平均身高比現代中國人矮很多,消耗的能量也少,總結以上幾點,日本戰國時代的人應該吃的比中國人多,但多出的量是有限的,至少為8兩到1斤左右。而明代每人的食量則大約是1.4到2斤米,一名農民每年5石5鬥,如果按米來算就是每天至少2.16斤,顯然高于科學标準的每天350至500克,但是如果這是稻谷的話,那就是一斤五兩米,這應該是比較合理的。另外明代的書生和士兵都是每日吃糧一升,也就是一斤四兩到一斤五兩左右,一年也就是3.65石。按日本人自己的記載,日食4合,每年就是1.46石,日食5合,每年就是1.825石。如果1合約等于2兩,一石就是200斤,一年分别就是292和365斤。如果1合約等于3兩,一石就是300斤,一年分别就是438斤和547.5斤。按我們之前得出的一石糧食等于218.82到234.45斤來算,1合就是二兩二到二兩三的米,那麼由此可以算出日本戰國時代每天每人大約吃一斤米。1.5石剛夠一個窮人吃一年,2石可供一個平民吃一年。

最後淺談一下一萬石能養多少兵。

中國的士兵口糧為每日一升,如果日本士兵也吃這麼多,那麼每年就是不到2.4日本石,這樣就是每天6.5合,不過日本的軍糧據說也是一日一升,不過這就是他們的全部了,中國的一升米是會配上其他食物的,而日本的一升米其中的一部分會拿出來換成其他的食物,反正養一個日本士兵再多也多不過一年4石糧食。至于石和貫的換算,由于米價一向不穩,是以也沒有固定的換算值,可以大緻以1540年的米價1000文=1石來算,1000文即是一貫。一個足輕組頭的年俸祿大約是50貫,其他較高的職位有100~500貫不等。明代的基礎步兵每年的俸祿大約是20兩銀子,其中12兩是飯錢,剩下八兩是工資。而日本的民夫級足輕是沒有俸祿的,僅僅是免去或減少其年貢而已。職業老兵應該也不會太多,大約10貫到20貫,低級武士略高,但也比足輕組頭要低不少。多數的收入基本還是以讨取敵人首級立功為主。

這樣算下來,以石高制為标準,養一個人一年2石就夠了,養一個足輕一年包括裝備最多最多5石怎麼也夠了,養個進階士兵一年也就是10~20石而已。按太閣檢地“四公六民”的比例來算,一萬石領地的收入就是4000石,照這麼看,每一萬石養活二百到三百的精銳士兵還是沒有問題的,一萬石養一千雜兵也是可以的。當然,這在當時也算是高薪職業了。

綜合以上資料,以石高制算,一萬石領地的可用收入至少也有5000石,一般有6000~7000石,多則9000~11000石甚至更多,拿6000來算,一萬石領地能養常備軍400~600人,但這是隻支付工資的情況下,大名的一部分收入應該還會用到其他用途,比如建設領地、生産兵裝還有其他家臣、雇員的俸祿之類,都需要錢。而且大名家每年怎麼說也得有點存款,最後能投入到士兵的糧饷上的大概可能有25%~60%,中上等兵可囤兵約200~300人,農兵約650人,臨戰少則可征800~1000人,多則可征1200~1600人,不過一國的兵力既不會是純精兵也不會是純農兵,這個比例沒有固定标準,按37.5%武士62.5%足輕來算,那大概就是一萬石囤400人,當然這種算法純屬胡扯,僅供參考。

最後根據容積、畝産、食量得出的結論:

1.一石156.3升,相當于糙米約220斤,少則不少于215斤,多則不高于235斤。

2.日本戰國時代耕地面積約1.5584萬平方千米,相當于1571443町,約占國土面積的5%。

3.一萬石領地約為150平方千米。

4.平均每町産糧13.2石,平均畝産約200斤,平均每萬石耕地大約7.5平方千米

5.一個人每年消耗1.5~2石糧食,一個足輕最多消耗5石。

6.一萬石領地的實際總收入大約是6500石。

7.一萬石大約能囤兵240~650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