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七世紀前西方母與子繪畫題材的圖式演變“母與子”是一個飽含親情的話題,母子之情更是曆代藝術家讴歌的對象,母親慈善的面孔,

作者:文山史紀

十七世紀前西方母與子繪畫題材的圖式演變

“母與子”是一個飽含親情的話題,母子之情更是曆代藝術家讴歌的對象,母親慈善的面孔,與孩子稚嫩天真的形象一直被人們所推崇,在藝術家的畫筆下,繪成了世界最美的形象。

據考證,公元前古埃及的墓室壁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母親與孩子的圖像,主要記錄了當時母親與孩子及仆人捕魚的場景。

從畫面看,并沒有表現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直接情感互動,人物形象呈平面化、幾何狀的特點。

希臘時期的彩繪瓶畫《老乳母認出尤利西斯》,描繪的是老乳母為離家出征19年之後而回家的英雄尤利西斯洗腳的場景。

畫面雖然延續了埃及“正面率”的表現方式,但人物造型卻更為自然,以倒三角形的構圖方式既表現出英雄的高大,又暗含了乳母的戀子之心。

歐洲的中世紀是以基督教文化占主導地位,母與子形象在這一段曆史時期是以聖母、聖子的形象出現的。

目前所知,最早的聖母形象是大約公元3世紀羅馬聖普裡希拉的墓室作品《聖母子與先知》。

中世紀的繪畫作品有濃郁的宗教情感,具有平面化、程式化和抽象化的特點,“他們的布局和主體都力圖說明宗教的主題,并引入宗教的情感,而不是去表現實際生活和現實世界中真實的人。

人物和客體是高度定型化的……畫面的背景幾乎總是固定的色彩,通常是金色的,就好像要強調畫面的主題與真實的世界毫無關系一樣。

此時的聖母子形象是神格化的結果,目光直視,表情嚴肅,背景一般都有金黃色的光環,具有肅穆而虔誠的神秘色彩,凸顯其神聖性,彰顯了拜占庭皇權與神權于一體的藝術特色。

随着社會關系的發展和聖母子像數量的逐漸增多,人神關系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從以往的敬畏轉向敬愛,聖母子形象中注入了人的精神與情感。

喬托筆下的聖母子像亦帶有明顯的人性化傾向,1310年完成的《寶座上的聖母》,雖然還有明顯的中世紀繪畫的影子,但亦注入寫實因素:聖母神态更為自然,眼神慈祥而堅定,胸部微微凸起,身後的壁室有凹陷的空間感,聖子的四肢略有圓柱體感。

進入文藝複興時期,“母與子”形象仍然以聖母子的圖式出現,但更多地彰顯了人性化、個性化和地域化的特點。

這一時期的母與子題材的繪畫作品是以基督教中的聖母子為原型,洋溢着濃濃的人文情懷。

此時,出現了大量表現聖母子的繪畫作品,如馬薩喬(Masaccio,1401-1428)的《聖母子與聖安娜》、《聖三位一體像》。

提香(Titan,1490-1576)1510年創作的《吉普賽的瑪利亞》;桑德羅·波提切利的蛋彩畫《持石榴的聖母》。

1487年,德國文藝複興巨匠小漢斯·荷爾拜因創作的《達姆施塔特的聖母像》等。

這些作品亦不再采用中世紀金黃色的背景圖式而是以真實的自然景物或現實的生活場景,向現實化和人性化邁進了重要的一步,在宣揚宗教教義的同時,也流露出濃濃的人間之愛,也更顯母子之情。

列奧納多·達·芬奇和拉斐爾·桑西是文藝複興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聖母子題材系列作品的兩位大師。

大師們懷着一顆虔誠的心,以更世俗化的情懷描繪出了一幅幅精美絕倫的人間聖母子形象。

達芬奇的《岩間聖母》、《拈花聖母》、《哺乳聖母》、《紡車邊的聖母》等作品,以更理性、科學的思維方式,更符合客觀光影、空間、運用解剖透視的技巧來表達理想中的聖母子形象。

拉斐爾筆下的聖母子更顯人間母子溫情,宛如一曲流淌的音樂沁人心脾,他以短暫的37年的生命鑄就了聖母子形象理想美的典範。

尤其是《椅中聖母》更是經典之作,美麗而端莊的聖母宛如一位人間的貴夫人,可愛的小聖嬰額頭緊緊貼着聖母的臉頰依偎在聖母懷中,紅黃藍三原色之間的和諧搭配,金字塔式的圓形構圖都無不流露出甯靜而溫馨的母與子相依之情。

貢布裡希對這幅作品也是大加贊賞,認為這是一件古典的完整的傑作。

十七世紀前西方母與子繪畫題材的圖式演變“母與子”是一個飽含親情的話題,母子之情更是曆代藝術家讴歌的對象,母親慈善的面孔,
十七世紀前西方母與子繪畫題材的圖式演變“母與子”是一個飽含親情的話題,母子之情更是曆代藝術家讴歌的對象,母親慈善的面孔,
十七世紀前西方母與子繪畫題材的圖式演變“母與子”是一個飽含親情的話題,母子之情更是曆代藝術家讴歌的對象,母親慈善的面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