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十七世纪前西方母与子绘画题材的图式演变“母与子”是一个饱含亲情的话题,母子之情更是历代艺术家讴歌的对象,母亲慈善的面孔,

作者:文山史纪

十七世纪前西方母与子绘画题材的图式演变

“母与子”是一个饱含亲情的话题,母子之情更是历代艺术家讴歌的对象,母亲慈善的面孔,与孩子稚嫩天真的形象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在艺术家的画笔下,绘成了世界最美的形象。

据考证,公元前古埃及的墓室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母亲与孩子的图像,主要记录了当时母亲与孩子及仆人捕鱼的场景。

从画面看,并没有表现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直接情感互动,人物形象呈平面化、几何状的特点。

希腊时期的彩绘瓶画《老乳母认出尤利西斯》,描绘的是老乳母为离家出征19年之后而回家的英雄尤利西斯洗脚的场景。

画面虽然延续了埃及“正面率”的表现方式,但人物造型却更为自然,以倒三角形的构图方式既表现出英雄的高大,又暗含了乳母的恋子之心。

欧洲的中世纪是以基督教文化占主导地位,母与子形象在这一段历史时期是以圣母、圣子的形象出现的。

目前所知,最早的圣母形象是大约公元3世纪罗马圣普里希拉的墓室作品《圣母子与先知》。

中世纪的绘画作品有浓郁的宗教情感,具有平面化、程式化和抽象化的特点,“他们的布局和主体都力图说明宗教的主题,并引入宗教的情感,而不是去表现实际生活和现实世界中真实的人。

人物和客体是高度定型化的……画面的背景几乎总是固定的色彩,通常是金色的,就好像要强调画面的主题与真实的世界毫无关系一样。

此时的圣母子形象是神格化的结果,目光直视,表情严肃,背景一般都有金黄色的光环,具有肃穆而虔诚的神秘色彩,凸显其神圣性,彰显了拜占庭皇权与神权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圣母子像数量的逐渐增多,人神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从以往的敬畏转向敬爱,圣母子形象中注入了人的精神与情感。

乔托笔下的圣母子像亦带有明显的人性化倾向,1310年完成的《宝座上的圣母》,虽然还有明显的中世纪绘画的影子,但亦注入写实因素:圣母神态更为自然,眼神慈祥而坚定,胸部微微凸起,身后的壁室有凹陷的空间感,圣子的四肢略有圆柱体感。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母与子”形象仍然以圣母子的图式出现,但更多地彰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地域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母与子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基督教中的圣母子为原型,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此时,出现了大量表现圣母子的绘画作品,如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的《圣母子与圣安娜》、《圣三位一体像》。

提香(Titan,1490-1576)1510年创作的《吉普赛的玛利亚》;桑德罗·波提切利的蛋彩画《持石榴的圣母》。

1487年,德国文艺复兴巨匠小汉斯·荷尔拜因创作的《达姆施塔特的圣母像》等。

这些作品亦不再采用中世纪金黄色的背景图式而是以真实的自然景物或现实的生活场景,向现实化和人性化迈进了重要的一步,在宣扬宗教教义的同时,也流露出浓浓的人间之爱,也更显母子之情。

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桑西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圣母子题材系列作品的两位大师。

大师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以更世俗化的情怀描绘出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人间圣母子形象。

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拈花圣母》、《哺乳圣母》、《纺车边的圣母》等作品,以更理性、科学的思维方式,更符合客观光影、空间、运用解剖透视的技巧来表达理想中的圣母子形象。

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子更显人间母子温情,宛如一曲流淌的音乐沁人心脾,他以短暂的37年的生命铸就了圣母子形象理想美的典范。

尤其是《椅中圣母》更是经典之作,美丽而端庄的圣母宛如一位人间的贵夫人,可爱的小圣婴额头紧紧贴着圣母的脸颊依偎在圣母怀中,红黄蓝三原色之间的和谐搭配,金字塔式的圆形构图都无不流露出宁静而温馨的母与子相依之情。

贡布里希对这幅作品也是大加赞赏,认为这是一件古典的完整的杰作。

十七世纪前西方母与子绘画题材的图式演变“母与子”是一个饱含亲情的话题,母子之情更是历代艺术家讴歌的对象,母亲慈善的面孔,
十七世纪前西方母与子绘画题材的图式演变“母与子”是一个饱含亲情的话题,母子之情更是历代艺术家讴歌的对象,母亲慈善的面孔,
十七世纪前西方母与子绘画题材的图式演变“母与子”是一个饱含亲情的话题,母子之情更是历代艺术家讴歌的对象,母亲慈善的面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