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時代,漢字何以走向國際?

作者:MtimeTime.com

(東西問·中外對話)人工智能時代,漢字何以走向國際?

中新社北京7月26日電 題:人工智能時代,漢字何以走向國際?

作者 彭大偉 吳辛茹

不同的文字、語言和文化對東西方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有何影響?中文怎樣成為世界性語言?又能否在人工智能時代經受住數字化考驗?中新社“東西問·中外對話”邀請被稱為“漢字叔叔”的美國學者、漢字字源資料庫創始人西爾斯(Richard Sears)與中國人民大學漢語國際推廣研究所副所長張靖和中國文字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學術研究中心主任楊軍輝圍繞上述話題展開對話。

在西爾斯看來,每一個漢字背後都有精彩的故事,他希望可以幫助外國人了解這些故事。張靖和楊軍輝則認為,中文完全能夠應對數字時代的挑戰。而考慮到中文的使用人群的規模以及中國如今的綜合國力等因素,中文已具備成為世界語言的條件。

對話實錄摘編如下:

漢字具備拼音文字所沒有的特殊優勢

中新社記者:漢字作為非拼音文字,是如何形成與西方字母文字大異其趣的書寫體系的呢?

西爾斯:如果你看英文、法文、俄文……它們都是字母文字。如果你看英文,500年以前莎士比亞(的文字),對美國人來說非常難讀懂;800年以前的喬叟(的文字),我們美國人完全看不懂。中文則不一樣,如果我們看漢字,600年前唐詩中的漢字,(今人)還可以看得懂;2000多年以前的孔子、老子、莊子、孟子(的文字),盡管跟現在的漢字不完全一樣,(但今人)還是可以看得懂。

有一首中國人都聽過的古詩——《回鄉偶書》。如果你是廣東人,你可能會用粵語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講國語的人可能聽不懂。可是如果你去讀詩,就能看懂這些漢字。是以這就解決了時代不同的問題,也解決了方言差異的問題,這是漢字的特殊(優勢),字母語言沒有這個特殊(優勢)。

楊軍輝: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字母文字主要是用來記音的,而漢字除了記音功能之外,最重要的是表達它所想表達的意義。

張靖:有觀點認為,在戰國時期,中國的文字其實是有兩種發展途徑的,在那個時候有一種可能是表音的,漢字可以朝字母文字發展。其實有的語言學家或文字學家也提出過,很多古代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最後都往字母方向發展了。然而因為中文很多詞是單音詞,而單音詞光靠記音符号沒有辦法完成表意功能,是以中文就朝另一個方向發展,變成了形聲字,沒有走字母文字的方向。

漢字深刻塑造了中華文明的面貌

中新社記者:漢字對于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楊軍輝:漢字對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可以從四個方面概括。

首先,從文明起源的角度而言,作為一種文明的形式,漢字的萌芽和形成,實際上是中華文明形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标志。

第二,從功用上講,漢字可以超越時空,它可以促進不同地域間(的)人們進行溝通,也可以促進古今知識觀念的傳遞。可以說,它在我們多民族國家統一、交流、融合的過程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橋梁或保障作用。

第三,用漢字記錄的很多中華典籍使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永續傳承,并且不斷地創新發展。可以說,中華文化通過漢字,維系和推動了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念的形成與發展。

此外,從漢字本身來說,它不僅僅是一種記錄語言的符号,實際上還是一種文化現象。通過漢字,我們可以研究中國古代的社會曆史狀态,特别是早期的社會曆史狀态,從中探尋中華文化早期的一些觀念。

普及漢字發展史可幫助外國人愛上學中文

中新社記者:漢字與英文各自走過了怎樣的發展曆程,其中折射了中西方怎樣的文化差異?

張靖:英語的發展,從英國曆史可以看出來,它真正确立要到16世紀以後,喬叟、莎士比亞的英語和現代英語是不同的。是以在英語演變的過程中,它不斷地适應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借助外來語,不斷地變化,就像《周易》裡面說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其實中文和英文是有共同之處的,同樣是經曆了很多坎坷,一直演變到今天。

中文其實很了不起,因為基本上世界(多數國家)目前都是字母文字占主體,是以反映出來的就是中西方的思維差異、文化差異。包括像西爾斯先生,他會想要去追尋漢字背後的邏輯,我們中國人學習英文的時候也是,如果你想學得好的話,你會去找它的詞根,它的詞根蘊含意義,也衍生出更多變化。

我覺得通過對我們古文字的普及和教育,能夠讓中文方塊字的魅力展現出文化的層次。我覺得在這方面,西爾斯先生的功勞是很大的。他喚醒了普羅大衆對漢字魅力的認識,包括楊老師他們在安陽做的甲骨學堂也是,在對群眾進行普及。

楊軍輝:漢字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實際上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字,數量并不是很多。這也說明漢字本身有一種很強的表達能力。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也可能反映了中國人對祖先所創造的文字有一種非常崇敬的态度。是以我們有倉颉造字的傳說,說倉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

《說文解字》裡邊也提到“(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說明中國人對我們的文字向來是非常崇拜的。這種觀念深深地根植在人們的心中。一直到現在,民間還存在“敬惜字紙”的傳統。是以說,中國人不會放棄掉漢字,而是一代代人不斷地對漢字進行改造,讓它與時俱進,得到不斷的發展,來适應新的需求。

我想,這是中國人從漢字本身反映出來的對文字、對文化的一種非常“固執”的堅持,或者說堅守。

中新社記者:如何讓外國朋友更好地讀懂漢字之美,進而欣賞漢字之美?

張靖:古代的象形文字很像畫,如果從甲骨文或者早期的象形文字入手給外國學生示範,讓他們産生興趣,可以作為一種很好的入門。我覺得這樣會讓他(們)覺得,漢字其實不是每一筆都是随意的,它是有講究的。

是以如果外國人也能了解到這一點或知道漢字的演變其實有着厚重的曆史,也有很有趣的故事,那麼這起碼可以讓入門更加容易。

“未來會有更多人學習漢語”

中新社記者:中文是否具備成為世界性語言的潛力?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取得突破,中文能否應對數字時代的挑戰?

張靖:世界性語言或者說全球通用語言,一定要有足夠多的使用人群。就中文而言,不僅中國人口不少,現在全世界學中文的人也不少,此外也和國力有關,這些我們都具備。

其次,還得看它是不是一個很有效的搜尋和存儲的工具。英語之是以是一門世界性的語言,是因為大家都能通過這門語言了解到最新資訊,存儲最好的資訊和知識。我覺得中文可以往這個方向去努力。

西爾斯:随着中國越來越進步,漢語國語也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可能更多人會學習漢語。(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