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白必看!3 個方法,教你從容應對業務需求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在日常工作中,産品經理常常會遇到一些煩心事,被業務方牽着鼻子走,每天都在處理一些小改動,沒有發揮自身的價值。本文就來簡單聊聊,如何應對業務方提出的爛需求,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小白必看!3 個方法,教你從容應對業務需求

産品經理在日常工作中,總會遇到一些糟心事。

A 産品已經入行 1 年了,工作職責就是處理上級配置設定的小功能需求,認為功能來來去去就那些,畫原型已經膩了,完全沒有成長空間和業務價值。

而 B 是公司的産品老司機了,一呆就是 3 年,後來還成為了某條産品線負責人。問題是,所屬的産品部門在公司話語權很低,業務方說要做什麼就做什麼。

并且産品疊代節奏,完全被業務方牽着走,每天就處理他們提出的各種繁瑣問題,沒有任何個人的發揮空間。

你是否也遇到了類似“每天做些業務小改動,感覺工作沒啥價值”等問題呢?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聊,如何應對業務方提出的爛需求。

一、如何識别低價值需求?

上述所說的爛需求,叫“低價值需求”可能更合适。

什麼是低價值需求?即投入産出比低的需求。

那如何才能識别它們呢?

可以從“戰略契合、市場潛力、商業價值、符合目标、覆寫人群、使用頻率、研發成本”這幾個次元,判斷一個需求的價值高低。

戰略契合:并不是什麼需求都必須要做,如果需求與使用者畫像沖突、年度戰略規劃不符,即使需求價值再高也不做;

  • 市場潛力:相關需求的未來市場有多大?例如 iPhone 面世後,原先全球的手機使用者,未來将面臨更新換代的需求;
  • 商業價值:通過落地需求方案,能直接、間接為公司帶來多少增量收入;
  • 符合目标:通過産品專業的需求挖掘,確定業務方提出的需求,符合其業務目标的占比有多大;
  • 覆寫人群:需要考慮有同樣需求的使用者,到底是什麼量級;
  • 使用頻率:推測出每個使用者在一年中,遇到該需求的頻率;
  • 學習成本:提供的方案,對使用者來說,是否能快速學會和易于上手;
  • 研發成本:一個需求開發落地,所需要的工作日時間。

在日常工作中,接到新需求不一定都要考慮這麼多因素,你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删減部分。

一些小功能需求,稍微考慮“覆寫人群、使用頻率、研發成本”也夠了。

二、應對低價值需求的 3 個方法

有些時候,即使是你認為沒有價值的需求,也有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成為了版本計劃中的高優先級需求。

那麼遇到這種情況,要如何處理?

一般來說,有以下三種方法處理:需求記錄、版本排期、需求泛化。

1. 需求記錄

面對業務的一句話需求,最好的應對方式是,及時記錄到産品需求池中,該調研該溝通的工作流程和友好态度,還是要有的。

但假設一頓操作後,發現這個需求價值太低、可有可無,或者業務方連最基礎的使用場景,都沒想清楚的話,那麼還是先在需求池待會吧~

等什麼時候業務理清需求的“必要資訊、使用場景”了,再處理也不遲。

2. 版本排期

産品團隊的疊代節奏,完全被業務方牽着走,更多原因在于産品本身。

由于産品負責人隻會疲于應付業務需求,完全沒有自己的産品規劃。導緻近期的版本内容,都是圍繞業務進行開發的。

如何才能解決類似問題?核心在于,産品負責人需要主動規劃産品路線圖。

理想的情況是,版本規劃中的業務、産品需求 73 開,留 30% 時間用于産品創新。

最次的情況,即使隻有 5% 為産品規劃,也不至于那麼被動。

遇到一些新的業務低價值需求,也能把目前規劃完整列出,迫使業務方重新考慮需求合理性和優先級。

3. 需求泛化

如果一個低價值需求,已經進入了版本排期,此時的産品是不是就躺平了呢?

面對這種尴尬的情況,一種做法是将需求泛化為系統能力,進而滿足未來更多的需求組合。

要了解什麼是需求泛化,首先要清楚泛化的概念。

什麼是泛化?

小白必看!3 個方法,教你從容應對業務需求

即由個别的、具體的現象,提煉為普遍的、一般的。這種抽象的思維過程,叫做泛化。

那麼需求泛化,指的是将适用範圍較窄的需求,擴大為普遍、常見的需求。

例如小明喜歡吃香蕉、蘋果,那麼原先一家隻賣香蕉、蘋果和其他零食的小賣部,經過一番裝修後,改為什麼都賣的水果店。

産品案例:動态收藏功能

舉個實際的産品案例。

某電商 APP 的産品,收到了營運的“收藏動态”功能需求。

假設動态子產品僅占 APP 流量 3%,而該産品手上又有其他重要需求待做,這時該咋辦?

我們先從“覆寫人群、使用頻率、研發成本”等次元,簡單分析下該需求的實際價值。

  • 覆寫人群:這個動态子產品才占 APP 總流量 3%,而動态收藏作為動态的子功能,覆寫人群更是低的可憐;
  • 使用頻率:從動态流量占比這個資訊,可以推導出該子產品是電商 APP 的低頻功能,有條件的話寫個日志 SQL,就能算出使用頻率了;
  • 研發成本:一個動态收藏功能,正常的開發周期大緻是 1~2 工作日。

經過一番頭腦風暴後,基本判定這個功能,雖然上線較快,但功能價值極低。

有這時間,還不如打幾盤王者呢~

開玩笑的哈,作為一個經過專業訓練的産品經理,遇到類似需求,除了“需求記錄、版本排期”等方法外,還可以進行“需求泛化”。

按正常思路來做,我們會根據營運要求,直接設計、上線“動态收藏”功能。

那如果進行“需求泛化”,該怎麼做呢?

抽象來看,該功能核心的能力是“收藏+對象”,按這種方案來做的話,當使用者需要收藏更多内容類型時,系統随時支援相關能力複用。

小白必看!3 個方法,教你從容應對業務需求

那麼,從更長的時間周期來看,原先的爛需求,搖身一變,就成了高價值需求的前奏。

上述方案的具體落地細節,需要掌握資料模組化能力,知道一個功能依賴什麼資料表,然後對它進行魔改。

我們通過這個案例,簡單講了下需求泛化的大概思路,産品經理要學會舉一反三。

那麼你學會了嗎?

本文由 @好夕雷 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