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這麼精彩的角色,這劇成了啊!

有這麼精彩的角色,這劇成了啊!

到底什麼樣的劇,才稱得上好劇呢?

我想,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标準。

有些人會覺得,那些大投資、大場面,大制作,讓你看出每場戲都是經費燃燒的劇是好劇;而也有人認為,劇情緊張、精彩刺激、反轉不斷的劇集才是好劇;或者還有人覺得,能貼近生活,反映大家喜樂與困擾的才是好劇……

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答案。

而在我的心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評判标準。

那就是角色。

在時間的淘洗中,一部劇最後留在我們腦海裡的,大都是其中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

那些鮮活的、能讓人記得住的人物,他們與風格形式上的精巧一樣重要,甚至更加直擊人心。

在《漫長的季節》之後,最近騰訊X劇場的新劇《歡顔》進入了觀衆視野,在追完最近更新的這幾集後,我發現,除了節奏快、反轉多等被廣受好評的優點,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這部劇的人物刻畫。在緊張刺激的追劇爽感之外,它還貢獻了徐天、老孫、俞亦秀等幾個獨特的、充滿生命力的熒屏形象。

有這麼精彩的角色,這劇成了啊!

老孫:變色龍VS守護者

故事開始在軍閥割據的混亂年代,老孫臨危受命護送徐天和三根金條去上海。在這個看似普通的開頭上,老孫以其獨特的個人魅力劈開了一段獨一無二的故事路徑。

老孫像是一名“守護者”,他站立于江湖和革命之間,守着中國人傳統的體面、江湖固有的規矩和革命者内心的赤誠。

而随着旅途深遠,老孫的“守護者”形象,漸次呈現出小商販、老江湖、革命者等多個側面,一點點拼湊出這個角色的豐富與傳奇。 

有這麼精彩的角色,這劇成了啊!

原本,老孫護送徐天和三根金條去上海,一路上二人扮作客商,看起來也并無不妥。但是當火車搶劫事件發生,老孫老練、體面、有規矩的反應,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人物身上絕不同于普通客商或是常見革命者的角色特質。

規矩和面子是老孫挂在嘴邊的詞兒。火車上遇到打劫,老孫見怪不怪,話不多,也不多勸,從頭到尾隻說給徐天倆字兒——“低頭”。

江湖之上,惜字如金,不用過多言語解釋,江湖自有它的規矩。這一刻的老孫像極了小心翼翼的行商走卒,生怕多看一眼多說一句便會惹出事端。

等到去當鋪幫徐天要皮夾,老孫仍然少言,但這時候不再是火車上擔心惹事的無名小卒,而搖身一變成為人狠話不多的神秘“老江湖”。 

有這麼精彩的角色,這劇成了啊!

“東西收進去,總有吐出來的時候。”

“哪有隻進不出的生意。”

“皮夾給我,謝謝。”

“一隻皮夾交一個朋友。”

每句話都彬彬有禮不疾不徐,但是每句話卻又讓人摸不準深淺看不清來頭,當鋪掌櫃隻好直言發問“你什麼來頭?”甚至最後放下豪橫,好言解釋不能同意是因為“吃的就是櫃上這口飯”。

有這麼精彩的角色,這劇成了啊!

當鋪的幾句交鋒中,老孫的沉穩老練和神秘感被渲染到了極緻,我們和劇中人一樣,摸不清老孫的底細,看不出他身無分文卻不卑不亢的底氣從何而來。

對老孫的好奇心就這樣被吊了起來。

這就是“老江湖”自帶的神秘和魅力,仿佛蒙着一層讓人看不透的面紗。

有這麼精彩的角色,這劇成了啊!

之後,遭遇俞家老七吳達挑釁,老孫簡單一句“你姓吳,回去叫你們俞姓話事人來談”,四兩撥千斤,綿裡藏針地直戳吳達的痛處,有着江湖人的深藏不露,松弛自如仿佛他才是掌控全局的人。

即使吳達身邊聚攏了一批支援者,但是在老孫的江湖裡,規矩就是規矩,一個人的體面是不逾矩,給别人尊重也給自己尊嚴。

到這裡,我們看到老孫在“神秘感”與“狠”的背後,是行走江湖的人内心遵循的道義,更有幾分話事人的處變不驚。

當老孫帶着徐天找到俞亦秀,此時的老孫又從一個“人狠話不多”的江湖人變成了一個有道義、講規矩、尊重彼此的體面人。

這個變化非常微妙,在不同人面前老孫展露出不同的側面與之短兵相接,總是能尋找到對方的漏洞與破綻,在幾番交鋒中确立自己的主動地位。這是老孫身上最大的技能特質,也呈現出他如變色龍般的多變特點。

有這麼精彩的角色,這劇成了啊!

他和俞亦秀在對規矩和面子的堅守上達成了默契,他們之間的交流不再是江湖上的逞兇鬥狠,而是更上一層,是理想主義者的道義相托,關乎着大丈夫行走天地間的尊嚴和體面。

至此,我們對老孫的認知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行商小販到少言鬥狠的江湖大哥再到有情有義的大丈夫,完成了三次轉變。

或許,也并不能稱之為轉變,而僅僅是如變色龍一般的老孫向我們呈現了他的三個人性側面。

在如此多面的人性之中,他引我們去思考,到底是什麼支撐一個人以變幻莫測的人格次元去面對世界?

在生命的盡頭,老孫給出了答案——信仰,革命能救更多人的信仰。

剝開老孫層層的人格外殼,他的底色是革命者的紅色,他不斷變化自己去适應不同的環境,以便守護紅色的火種。他也真摯地相信着,在這片土地上,唯有堅守内心的理想與信仰才能夠創造一個新世界。

人生尾聲将至,這個信念如種子一般播撒在徐天和俞亦秀心中,老孫将信物交與他們,剩下的護送金條之旅将由二人一起完成。

老孫在整部戲中的出場時間談不上很多,但是人物性格的多面和人物氣質的多變被廖凡呈現得淋漓盡緻。在帶着點黑色幽默的簡潔對白中,在他收放自如的表演中,角色對信仰的執着深深烙印在我們心中。

俞亦秀:尊嚴VS自由

在老孫即将退場之際,他選擇了一位接替自己守護使命的人——俞亦秀。 

有這麼精彩的角色,這劇成了啊!

如果說老孫以“變色龍”作為外衣為自己的守護者身份作掩護,那麼,俞亦秀則是毫無保留一片赤誠的天真派,代表着心靈追求上的遠方和自由。

有這麼精彩的角色,這劇成了啊!

俞亦秀有句英文口頭禅“far away”,一個困于鬥室卻心懷遠方的人,在從鬥室走向遠方的過程中付出了面子、尊嚴,甚至連生死也置之度外。

“人生兩件事情最難放下,尊嚴和性命”,曾經的“頭人”俞亦秀為了自由和遠方甯願忍受“胯下之辱”,将所謂男子漢大丈夫的尊嚴抛諸九霄雲外。一個連尊嚴都能放下的人,生死對他而言,便也沒什麼可怕的了。

有這麼精彩的角色,這劇成了啊!

俞亦秀是天真熱烈的求索者。他身上有種知識分子的天真和熱烈,在這個人物的塑造上,最大的突破便是他對尊嚴的取舍。借由俞亦秀的“胯下之辱”,整部劇完成了對“自由”二字的巨大隐喻——一切必須承受的屈辱,都将化為人追求自由的力量。

用尊嚴換來的自由,是不是真的自由呢?

俞亦秀身上的靈魂之問,不僅是對角色,更是以這種方式引發螢幕前你我共同的深思。 

有這麼精彩的角色,這劇成了啊!

縱然天性熱愛自由,但承諾與自由之間,一諾千金的俞亦秀秉持傳統的“士”精神,接受并踐行着老孫的生死相托,為了兌現承諾與徐天一起找金條、去上海。前路茫茫,但俞亦秀與徐天一道上下求索,探尋着更好的方向。

在對俞亦秀的角色塑造上,張魯一更是用他特有的充滿戲劇性的表演方式将他的天真爛漫和赤誠熱烈拉升到極高的次元,讓人難忘他熱切真誠的眼神和不加掩飾的自由渴望。

某種程度上,無論老孫還是俞亦秀,他們都是舊世界裡的新理想主義者,他們身處腐朽陰暗的角落,内心對光明希望的明天充滿渴望,甚至願意犧牲自我以抵達更好的明天。

借由徐天這位年輕人的眼睛,我們代入了真實的、生活化的年輕革命者視角。沒有口号沒有宣言,有的是形形色色如老孫和俞亦秀一般的“普通人”,在他們的世界裡用盡辦法去建構一個共同美好的未來。為了這個未來,他們願意以生命接力,鋪就更多年輕之士成長的階梯。

徐天:少年VS希望

徐天又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呢?我覺得他應該是大變化中飛速成長的少年人的縮影。

借由那些前輩,徐天在飛速成長,他經曆着真實的生活和點滴的改變。新世界于他而言不再是父親的種植園、銀礦、商鋪,也不再是遠方未曾謀面的夫妻,而具象成生活中的每一餐飯,每一次對話、他遇到的每一個人。

有這麼精彩的角色,這劇成了啊!

随着他的旅程,我們看到了有理想有信念想要改變中國的年輕人如何努力實作“人人平等”。

他怯懦過也退縮過,但是在老孫和俞亦秀的潛移默化下,他将自己的信仰用腳步一點點播撒在了中華大地上。不是喊口号、唱高調,而是樸素簡單的行動——讓辛勞的農民有飯吃、有衣穿。

無數個少年徐天的理想,共同彙成了中國更好的希望。這希望遍布在山野間,在田埂旁,在農民犁地的牛車上。

趕牛車的老農不關心俞亦秀的卦盒,不關心世界,隻關心自己能不能有屋睡、有飯吃、有地種、有衣穿。世界可以被改變,即使如車夫所言,“我估計是沒福氣看到了……”但他們的子孫會生活在那樣的世界。

在平淡的生活低語中,老孫、俞亦秀和徐天關于美好新世界的描繪是“再也沒有人搶走你的牛、搶占你的地,不會有人偷你的口糧……人人都能多勞多得……”

從自己親手改變命運到為更多人的命運而戰鬥,老孫、俞亦秀和徐天或許早就做好了為這個世界犧牲的準備。一個新的世界,一個國家新的命運,就在他們奮不顧身的英勇裡,越來越近。

縱使我們看過很多理想故事、聽過很多振聾發聩的宣言,依然會被這部劇中描繪的信仰圖景深深打動。

它無關口号,而是一幅山水相親、雞犬相聞的美好田園生活實景。

它尊重了我們對情節的智力期待,以明快的節奏、跌宕的劇情和鮮活的人物,讓我們在風格化的高審美之下,體驗了一場曲折離奇的信仰之旅。

老孫、俞亦秀、徐天甚至還有将來即将登場的那些人物,他們是如此特别又如此鮮活,他們有着長者的狡黠、孩童的率性、少年的英氣,他們是如此不同,卻又都如此動人。借助他們的故事,我們回到了那個年代,在動蕩與不安中嗅到希望、嗅到光。

我們追随老孫、俞亦秀和徐天的腳步,關心着他們每一次的選擇,這些讓我們牽腸挂肚的人,恰恰就是這部劇真正的靈魂。

可能在接下來的劇情裡,我們還會遇到其他非常有魅力的角色,我也非常期待這種相逢。

而這,也恰好是《歡顔》的魅力,它讓你與角色達成某種聯結。

于是,有這樣精彩的角色,是《歡顔》的幸運,同樣是觀衆的幸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