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餐桌上的下半年經濟展望

我個人研究經濟走向,經常通過三個管道綜合判斷:

1、看統計資料的趨勢;

2、聽新聞聯播的導向;

3、與金融和企業界的朋友聚餐感覺經濟的溫度。

而餐桌上說的話是每個人最直覺的生活感受。近期的餐桌上,各種擔心很多,高頻率出現的話是:“怎麼這麼難?比疫情的時候還難”。

有些人對經濟前景的擔憂到了前所未見的程度,對利好因素的累積略顯遲鈍。“難”很正常,成龍的歌唱了整整30年:沒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過往經驗表明,在情緒的最低點未來的1到2個季度,情緒修複和預期調整會悄然而至,短線投資機會也會浮現。我先說說所見所聞中大家擔心的主要問題,再說說宏觀層面利好因素正在悄然累積的方面。

首先,很多人擔心個人收入惡化。我覺得這是阻礙消費複蘇和新增投資的核心因素。

某君A,現年42歲,金融精英,8年前工資4萬塊的時候,敢買30萬的車,貸400萬的房貸。8年前的車開到現在成了老爺車,他卻不敢換車。過去三年業務難做,他沒有拿到一分獎金,不知道工作能維持多久。裁員、降薪、限薪并不隻出現在新聞裡,他得把手上的錢看牢了。

上海最低工資是2690元,我說:你是最低工資的20倍,最少有9億人說你是妥妥的富人,你别叫苦了。他說:可我在上海是妥妥的壓力山大。

确實,在上海吃一碗面的價錢逐漸超過香港,用美元在紐約吃頓簡餐的價錢和上海也差不多。飯桌上的上海中年人調侃的三座大山是:孩子讀國際學校、工資還千萬房貸、家裡全職太太。盡管中年男人有資産賺高薪,個人消費比寵物低,但隻要工作出現問題,現金流立馬捉襟見肘。

在上海之外,如果把收入和開支按比例折算,收入1萬的二線城市中産要維持100萬的房貸和5000塊的開支,收入3000的縣城中産擔心20萬的房貸和小孩讀大學每月2000塊的開支。

A君可能代表了全國中年中産的普遍擔心。

如果說老齡化和未富先老是很大的社會問題,老人的問題和賺錢的問題都得中年人來扛着。35歲到55歲的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4, 35歲到45歲的“中年人主力”約有1.5億。這批中年人年輕的時候,用結婚、買房、雞娃、加杠杆,推動了中國經濟發展。現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不買房、不結婚、不生娃,這塊消費的缺口如何補上?

出于對未來預期的擔心,中年人把收入穩定放到了最高優先級别。一個社會,并不是進入老齡化社會才失去活力。中年人年富力強,有技術有經驗,是中午的太陽。中年人不敢創業、不敢創新、不想幹更多事業,投資意願下降,社會的經濟活力會消失。

從發展經濟幹事業的角度看,喪失鬥志的中年人帶不出鬥志滿滿的年輕人。如果正午12點鐘的太陽和八九點鐘的太陽一起躺平了,就提前進入僵屍一樣的全民老年社會了。

是以,我餐桌上的口頭禅是:雞娃不如雞自己,中年當自強!

其次,大家普遍擔心房價下跌。房地産的寒氣正從開發商傳導到普通大衆。

某君B,在某省會城市,高峰價格點位買了300萬的房子,還是學區房,但現在挂牌200萬也沒人買;

某君C說,他老家親戚剛賣了一套房,從高位降了30%,幸好賣得早,不然再降價都賣不掉了;

在最穩定的上海樓市,賣盤挂盤量大,房屋租金也在跌,且跌幅不小(見文章《上海租房記》);

某君D說,有銀行行長告訴他,近期按揭貸款還不上的比例正在上升。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這些案例不是普遍現象,僅在個别區域存在。

居民的資産負債表衰退,是近期經濟學家讨論的熱點,強調的是居民的負債率。有人認為,中國已經出現了類似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景象,房價下跌可能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房價下跌苗頭确實已經以個案呈現。恐慌會傳染,越跌越沒人買。一旦出現趨勢性放量下跌,群眾的預期會更差,經濟前景将難以預測。經濟政策應該把穩定房價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

說到這裡,平日喝兩口酒就變憤青的E君的觀點是:你們這些人都是有房有車的有錢人,你們代表了富人的利益,你們的出發點是從富人、中産的角度考慮的。房價下跌、租金下跌,讓老百姓人人都買得起房不是大好事嗎?國家不會救樓市。

其實,我最近特别想回爐請教我大學裡的經濟學老師,想問他兩個問題:

1、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彈性最大的是富人、中産還是普通老百姓?

2、對新增消費和新增投資從源頭上拉動最大的是富人、中産還是普通老百姓?

我最近去了一趟東南亞的菲律賓,我發現菲律賓發展經濟的問題很大。菲律賓有一億人口,等于江蘇加上海的人口,他們貧富差距大,沒有龐大的中産階層,消費更新的需求非常疲軟。我們一定不能兩級分化,共同富裕需要穩固和擴大中産階層。

第三,對未來發展機遇的迷茫。這種迷茫出現在的各個階層。

前面已經說了工薪階層擔心工作安全,每個小家的經濟狀況和我們國家的經濟、所在行業景氣息息相關。如果所在行業蒸蒸日上,則不會迷茫而會大幹快上。

經營還算穩定的中小企業主也想跟上新經濟、新形勢,想從千萬營收做到上億營收,從上億到十億。但是隔行如隔山,從舊動能轉向新動能何其困難。新舊動能轉化,不是舊行業轉型為新行業,而是新人做出新行業。

一個企業主的知識、認知、學習能力和學習意願有限,不可能步步都能跟得上新形勢,不可能人人都擁抱AI時代。必然有人被慘烈地淘汰。

要做新興産業,青年人是未來。他們本該敢闖敢幹。但據我觀察,敢闖敢幹的年輕人并不多見。這個問題需要從社會導向和青少年教育上找深層次原因。城市年輕人的大部分家庭經濟條件尚可,考研和考公被他們稱為“上岸”。

考研和考公行真能“上岸”嗎?

父輩和長兄輩的60後、70後,他們下海、創業、奮鬥,姑且沒幾個人敢說已經“上岸”。網上年輕人說的“上岸”,其實是獲得一個穩定的工作。科學家顔甯說最近面試了20多個大學尋求讀博士學位的同學,問他們最想探索解決什麼科學問題或技術難題,大部分人沒有認真想過。

80後曾被稱為“小皇帝”、被拿去和日本少年比較,被人擔心成為垮了的一代。80後沒跨,日本經濟掉進泥潭30年。如果“穩定”成了90後和00後的“上岸”,學曆成為目的,從衆代替思考,則下一代真要垮了。

餐桌上讨論的除了讓人步步驚心的網絡詐騙,還在吐槽接到最多的騷擾電話是哪個銀行要借錢給你,哪個園區的招商稅收政策很好你要不要了解一下。

這真是怪相——

我們的銀行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成了騷擾電話的主力?

為什麼各種套利、鑽政策空子的人野火燒不盡?

更别提修浮橋被判刑的社會熱點,讨論起來,飯桌上的人都成了憤青。這說明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改革。

中國經濟已經告别野蠻生長,到了高度競争的時代,到了刀刀見血需要拼實力的時代,沒有人能随随便便賺到錢,過去的黃金時代錢好賺的心态一下子調整不過來也算正常。加上世界格局大變、多重社會問題和多層次因素疊加,迷茫情有可原。

讀者會質疑,你剛才說的是中産的擔心,你和底層老百姓吃過飯嗎?你了解他們的想法嗎?

我從小鎮做題家來到大城市,縣城和村鎮每年都回去。他們更需要政策提供保障。

如何讓迷茫的人心存亮光,如何讓基層百姓不必走上用facetime詐騙的邪路,這些雖不是經濟問題,但都和經濟有關。國家這麼大,地區經濟差異這麼大,搞好經濟不容易。是以我經常在飯桌上勸朋友們牢騷太盛防腸斷,吐槽完還是得加油幹。

我覺得我一定要敲黑闆說的是,近期的各種信号表明,更多的有利條件正在累積。

從世界局勢看,盡管俄烏沖突的終局還不清晰,但雙方都應該比以前更心知肚明更新對抗的結果是兩敗俱傷、萬劫不複。俄羅斯經過一年多的戰鬥陷入膠着,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瓦格納事件給俄羅斯國内政治敲響警鐘。

在理性人決策的對抗中,在對抗雙方付出慘重代價卻無法擊垮對方的情況下,走向談判、走向和平的選項,在雙方決策層心裡的權重可能比任何時候都大。

從中美關系看,美國大企業代表、高管陸續訪華,是中美關系在朝好方向發展的迹象。

6月底7月初,美國最大券商高盛的中國業務主體名稱更名為高盛中國,高盛中國成為外商獨資;美國最大的mRNA疫苗企業摩德納在上海建廠,投資規模可能達10億美元。華爾街和美國大企業很清楚在哪裡能賺錢,這既是中國開放的信号,也是外資願意繼續長期投入的信号。

中美互相尊重,互有分工,互不挑戰,有可能成為雙方共識。搞經濟要和氣生财。歐美短期扶植出取代中國制造業的國家有點難。歐美舍不得中國龐大的消費力市場。

中國要到海外發展,最大的市場還是歐美發達國家,在低收入國家賺錢太難。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和物價水準決定了東盟和非洲、甚至中東都很難成為出口企業的新大陸。

從國内政策看,暖風更熱,釋放出來的支援經濟發展的信号更多。高層上司密集表态、實地調研、招商引資、親力親為。劉強東、馬雲等民營企業家代表相繼回國,螞蟻金服、滴滴等平台企業重新開機新征程。相信決策層看到了經濟的難處,更多政策利好應該在下半年還會釋放。

生物制藥、資訊技術、高端制造、新能源等新興産業的天花闆還遠沒到,新技術、新市場一直在湧現。其中最大的意外之喜是人工智能。曾經躺平的投資人,用完ChatGPT後,瞬間“詐屍”,瘋狂搶灘AI。排隊買算力的情況正在出現、熱情正在被激發。此種盛況,可能隻有在80年代短缺經濟下小商販排隊批發衣服時可比拟。

新舊動能轉化需要依托企業家認知和能力的轉化,需要耐心。新機會正在醞釀。物競天擇,适者生存,适應環境的人一直在行動。勤奮的人,在飯桌上話不多說,吃完還要趕第二場、第三場,從春節後一刻未停,做研發、跑客戶、緊盯國内外形勢的變化,他們的智慧和勤奮在下半年會結出果實。

如同一場反轉的籃球賽,全場士氣的轉折點由一個火星點燃。這個火星是一個讓全場high翻的大力扣籃或一個巧妙配合後的精準三分球。隻有放大招才能扭轉局勢。

人是情緒動物也是感情動物,人的信心往往隻差一個火星就能點燃。個人看好下半年預期修複的機會,更期待在細水長流的有利因素累積中,看到政策上的重磅引燃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