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國華和他的郵政往事

作者:墨雨墨聞

導 讀

李國華是江西德安人,職業履曆可以說非常“純粹”:幾乎一輩子都在郵政系統,直到2018年跨界來到中國聯通。其實去中國聯通也不算“出圈”,畢竟在1998年之前郵政和電信本是一家。

作為老郵政人,李國華曆經了中國郵政改革發展的全過程,其職業履曆幾乎就是一部郵政發展史。

虎年剛剛開啟兩周,虎年“首虎”已入籠。

2022年2月18日(是的,又是周末),晚上八點整,CCDI在官網釋出了一則公告,宣布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聯通”)原黨組副書記、總經理李國華被查,成為虎年“落馬”的首隻“老虎”。

此時距離李國華退休即将滿兩年。這個結局,對于了解李國華的人們來說,似乎并不感到意外,而是四年前的“靴子”終于落地了。

李國華和他的郵政往事

2018年7月,李國華告别工作了37年的中國郵政系統,從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下稱“中國郵政”)總經理、黨組書記兼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郵儲銀行”)董事長、黨委書記,跨界出任中國聯通總經理。

李國華“跨界”的當月,正值巡視組向中國郵政回報巡視意見。彼時他的職務變動,曾被業界解讀為是一種慣常的“挪開”調查之舉。以至于兩年後他從中國聯通退休時,據說有不少人對他居然安全落地還感到驚訝。

如今看來,李國華“落馬”隻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十年前,李國華的前同僚、郵儲銀行首任行長陶禮明“落馬”,十年後,李國華步其後塵。這是郵儲銀行成立以來,級别最高的兩名“落馬者”。一家大型金融機構裡一、二把手都出事的,算是比較罕見的情況了。

一個半月前(2022年1月8日),郵儲銀行的股東中國人壽保險集團的掌門王濱也“落馬”了。王濱與李國華多年前曾在同一時期在江西工作過,一個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江西分行行長,一個是江西省郵政局局長。多年之後,兩人前後腳地在京城落馬,還真是有緣。

他們,來自不同的道路,走向共同的命運。

江西老表的升遷之路

李國華的退休生活剛剛度過兩年。兩年前的2021年3月19日,他還以“中國聯通原總經理”的身份,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考察指導。

2022年的3月,他将度過一個不同尋常的生日,人生将切換到另一種模式。

李國華是江西德安人,職業履曆可以說非常“純粹”:幾乎一輩子都在郵政系統,直到2018年跨界來到中國聯通。其實去中國聯通也不算“出圈”,畢竟在1998年之前郵政和電信本是一家。

作為老郵政人,李國華曆經了中國郵政改革發展的全過程,其職業履曆幾乎就是一部郵政發展史。

公開資訊顯示,李國華早年也走了一條下鄉、上學的路徑。17歲在德安縣插隊,一年後乘聯考恢複的東風加入聯考大軍,考入江西省郵電學校,讀載波專業。1981年畢業,進入德安縣郵電管理局當了一名機務員。

李國華進入職場的這一年,正值郵電部門開始籌備郵政儲蓄業務。

一年後,李國華調到九江市郵電局,當了政治處的一名幹事,後來去省團校學習。1986年,學習歸來的李國華,調任九江市郵電局辦公室主任。

李國華和他的郵政往事

這一年,央行與原郵電部簽訂了《關于開辦郵政儲蓄的協定》,郵電部成立郵政儲彙局(即郵儲銀行的前身,下稱“郵政局”),負責全國的郵政儲蓄與彙兌業務,開始具備了金融功能。存款業務則由郵政代央行辦理,這一模式一直持續到1990年。

四年後(1990年1月),郵政局開始從“繳存款”的代辦轉為“轉存款”的自辦模式,開始獨立經營儲蓄業務。彼時由于郵政儲蓄的利率高于市場平均水準,借此政策紅利,郵政儲蓄開啟了十年飛速發展期。

李國華也走進了自己的飛速發展期,以兩年一升的速度躍遷。1992年當上了九江市郵電局副局長,兩年後調任撫州市郵電局局長。

1996年的冬天,李國華走進省城南昌,成為江西省郵電管理局副局長。

1998年9月,郵電經營管理體制改革落地,郵政、電信分家,郵電局也相應地分拆為各自獨立的郵政局和電信公司。次年,郵政儲蓄彙兌體制改革方案獲批,“郵電部郵政儲彙局”更名為“國家郵政局郵政儲彙局”。

學通訊專業出身的李國華,沒有選擇去電信公司,而是留在江西郵政局,在這一年底開始主持工作。

七個月後(1999年7月),39歲的李國華坐上了江西郵政局一把手的位置,成為全系統最年輕的省局局長。

當李國華來到省城的前一年(1995年),從京城來的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原辦公室主任王濱,南下出任江西分行副行長,後來升至行長,在這裡度過了差不多五年時光。

此時的他們,也許認識,也許隻是在某些工作場合擦身而過。彼時的他們,大概不會想到,多年之後,他們各自執掌的金融機構,會産生股權紐帶的連接配接。

2015年12月8日,郵儲銀行獲批引進十家戰略投資者,其中一家就是中國人壽,認購了33.42 億股。不過,這事和王濱沒有關系,彼時他還在中國太平保險集團忙着“再造太平”。

他們可能更沒有想到,多年後,他們會在同一年相繼“落馬”。不久的将來,兩人最終将在秦城共同“打卡”。

成為金鼎大廈總舵手

2005年7月,45歲的李國華從省城進一步走到京城,成為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完成了“縣-市-省-總公司”全層級鍊的曆練。

李國華上任總局副局長的當月,《郵政體制改革方案》出爐,中國郵政将一分為三:

1、重組國家郵政局,作為國家郵政監管機構;

2、組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經營各類郵政業務;

3、籌建郵政儲蓄銀行,實作金融業務規範化經營。

接下來的2006年,是中國郵政曆史上舉足輕重的一年:

  • 2月,中國郵政、北京郵政、中國集郵總公司共同出資5.07億元,入股西安華弘證券經紀有限責任公司(即中郵證券的前身)。
  • 3月,中法人壽(現名小康人壽)開業,李國華和陶禮明則成為中法人壽的非執行董事。
  • 同月,郵儲機構獲準小額貸款業務試點,結束“隻存不貸”模式。
  • 6月,郵儲銀行拿到“準生證”,并在半年後通過了開業驗收。
  • 8月,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獲批組建,并在次年1月正式成立,長期政企不分的格局由此告終。
  • 12月,金融街上的新總部大樓金鼎大廈竣工,同月參股渤海産業基金……

在一連串喜事之外,也有一絲不和諧之音:這一年8月,在廣東佛山,由一樁血案牽出背後由一個客服經理搞出的13.25億元非法吸存案,即“佛山809郵儲案”,一時震驚世人。從中暴露出中國郵政長期政企不分、政銀不分的模式下,基層郵儲蓄網點風控管理薄弱等短闆。

這并不是孤案。彼時根據監管機構的統計,僅2005年上半年,全國郵政儲蓄系統發生的百萬元以上的大案就多達25起,且多發生在現金存款業務環節。

李國華和他的郵政往事

而在六年後,郵儲銀行行長陶禮明和兩名下屬,監守自盜,也成了大案的“主角”,進一步暴露出郵儲銀行的公司治理和風控依然存在不小的漏洞。這又是後話了。

2011年9月14日,51歲的李國華接替到齡退休的劉安東,成為中國郵政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完成了職級的最後一躍,實作了一個出身于基層的職場人的終級夢想。

坐在金鼎大廈那間坐北朝南、可以俯瞰金融街的辦公室裡,李國華開始了長達七年的中國郵政一把手生涯。與此同時,他還兼任郵儲銀行的掌門人。

這個老郵政人,從此離金融近了。

見證郵儲銀行高光時刻

完成政企分開之後的中國郵政,也開始走上産、融兩手抓的路子。到2006年的時候,旗下已有了郵儲銀行、中法人壽、西安華弘證券經紀公司三張金融牌照,金融架構已初見輪廓,集齊了銀、證、保三張最具含金量的金融牌照。

2009年9月,中國郵政又另起爐竈,成立了中郵人壽,将中法人壽變成棄子。同年将西安華弘證券經紀公司更名為中郵證券。

不過,作為全國唯一的郵政公司,中國郵政雖然獨享郵政管道,但其利潤主力仍是郵儲銀行。以李國華上任執掌的2011年為例,相關資料顯示,該年度中國郵政的集團并表淨利潤為209.36億元,而郵儲銀行的淨利潤便高達231.2億元,中郵證券和中郵人壽則分别虧損0.67億元和0.59億元,此外31個郵政分公司合計虧損約51.8億元。

這也意味着,郵儲銀行之于中國郵政的重要性,并被業界稱作中郵體系的“供食者”的角色。

2007年3月20日,郵儲銀行舉辦了開業儀式。時任中國郵政總經理劉安東出任首任董事長,陶禮明則出任首任行長。

郵儲銀行的順利組建,離不開一個人的鼎力支援。那就是2021年落馬、9天前被批捕的原CBRC副主席蔡鄂生。(→“金融老将”蔡鄂生,禍起黑金之地)

彼時,市場還一度傳言他有可能出任郵儲銀行董事長。

開張三個月後,郵儲銀行發放了第一筆小額貸款,該業務成為郵儲銀行借由其獨有的“自營+代理”的管道模式開拓農村下沉市場的法寶,開啟了其作為“三農”小額貸款提供商的道路。中郵人壽2009年開張後,則上線小額保險業務,亦借助“自營+代理”的管道模式,與郵儲系統通力合作。

不過,彼時的郵儲銀行,與中國郵政之間的管理脈絡尚未理清,還面臨作為一家現代化商業銀行所必經的股份制改造之路。而這一步,将由李國華牽頭完成。

郵儲銀行改制、上市,成為李國華任内完成的兩樁大事。

李國華當上中國郵政總舵手的第二年(2012年1月21日),成立已五年的郵儲銀行,獲批改制成為股份制銀行,中國郵政的股比變為68.92%。李國華則成為改制後的郵儲銀行的首任董事長。

郵儲銀行完成改制這一年,行長陶禮明的命運有了另一個走向:“落馬”。

2012年3月,湖南廳官陳明憲案扯出湖南高速的一樁大項目,由此牽出陶禮明及其弟。三個月後,中國郵政和郵儲銀行以一紙通告,确認了市場上關于陶禮明及兩名下屬被帶走的傳聞。

當年年底,陶禮明被捕。2014年8月陶案一審開庭,彼時檢方指控,陶等三人涉嫌挪用公款達3.4億多元用于對外投資,并謀取個人利益。據此,陶禮明一審獲判無期徒刑,但他旋即提出上訴。

二審還沒有開庭,陶禮明便在2016年6月1日病發身亡,在看守所裡為62歲的人生畫上了一個令人嗟歎的句号。

李國華和他的郵政往事

陶禮明

陶禮明“落馬”後,參與郵儲銀行籌建的時任副行長呂家進,在2013年1月升任郵儲銀行行長,與李國華搭班子。

和無數樁同類案件相似,陶禮明案也是一場由官員、掮客、金融高管三方參與的“貓和老鼠”的金錢遊戲。尤其是,由于曆史原因,郵儲系統長期隻存不貸,與其他那些費心拉存款的銀行不同,郵儲銀行最大的苦惱便是為巨量資金尋找資産端出路。通過資金掮客進行利益尋租,對于高管或基層話事人,都成為一種巨大的誘惑。

陶禮明案彼時對業界震動很大。有業内人士認為,由此可以看出,脫胎于中國郵政系統的郵儲銀行,其公司治理結構還很不完善,從形似到神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陶禮明“落馬”後,李國華也受到輿論關注。彼時網上曝光了一個擁有83塊名表的“表哥”楊達才,很是引起了一番熱議。随後亦有網友曝料,李國華亦堪稱“表哥”,有好事者統計了他在公開場合配戴過的名表,就多達七塊,由此來推測他亦有貪腐之舉。

衆所周知,中國郵政系統的薪酬待遇并不高,雖然郵儲銀行的薪酬水準高于中國郵政,但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亦相差甚遠。

是以,出身于基層,進京不到十年的李國華成天明晃晃地戴着各種名表,在網友眼裡就變得格外刺眼。彼時網絡上亦有不少來自郵政基層員工的吐槽,認為在李國華的上司下,中國郵政隻看隻看營業額,不看利潤,管理粗放,基層生活不易。

該帖很快被删除,并未對李國華産生實質性的影響。

不過,作為一把手,李國華在一些利益面前亦未獨善其身。

2019年6月,MOF前副部長張少春的秘書劉小華受賄案開庭,揭開了郵儲銀行股改和中法人壽股權轉讓過程中的隐秘角落。

2013年,中國郵政打算抛棄中法人壽,拟轉讓其股權,為此組織了三次股權轉讓競價。根據媒體報道,彼時,華電集團、中再集團等國有集團和一些大型民企,皆與中國郵政接洽,表達意向。

最終,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民企鴻商集團成為“黑馬”,與聯合體攬得中國郵政欲抛售的中法人壽的股權。根據劉小華案的庭審法律文書,這筆股權交易背後,便是一樁利益交換。由劉小華幫鴻商集團實控人于泳與他的boss張少春牽線搭橋,再由張少春找李國華運作。

彼時,李國華的一個身份是中法人壽的董事。

在該案中,李國華作為證人出現,提供證言證明,張少春安排劉小華向他打招呼,要求在确定中法人壽公司股權受讓方時,關照于泳實際控制的鴻商集團。

于是,在2013年12月,中國郵政将鴻商集團及其聯合體作為中法人壽股權意向受讓方,報給張少春簽字。最終,鴻商集團以給劉小華的一張10萬元購物卡和30萬元現金的“成本”,入主中法人壽。

隻是,鴻商集團大概想不到,苦心孤詣攬得的中法人壽股權,後來成為一個需要不斷投錢、幾乎僅存牌照價值的無底洞,而後續的股權轉讓亦幾經波折,直至2021年這家小保險公司才終于起死回生。

搭上高官的鴻商集團,彼時的野心不僅止于一張保險牌照。根據庭審文書,2015年郵儲銀行H股IPO之際,于泳向張少春表達了想認購一部分股份的想法,請他“與郵儲銀行上司溝通一下”。這事又安排給了劉小華。

不過,彼時郵儲銀行的戰投名單已确定,鴻商集團如要投資,隻能通過外資銀行間接參與認購。考慮到此方式比較麻煩,于泳就沒再參與。

庭審文書中,李國華隻是作為證人出現,未顯示其本人是否從中漁利。

2015年12月,郵儲銀行獲批引入十家戰投,除了六家國際金融機構,中資企業隻有四家:中國人壽、中國電信、騰訊、螞蟻集團。其中的戰投星展銀行,還在同年1月與郵儲銀行合資籌建中郵消費金融公司。

引入戰投,是郵儲銀行的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彼時原計劃引入15%的股權,後擴大至16.92%。3.89元/每股的交易價,其估值亦遠超彼時香港市場上的中資銀行股,甚至超過了當時A股可比的大型上市商業銀行的交易市淨率水準。

要知道,彼時銀行股普遍處在市淨率跌破1倍(即“破淨”)的低迷行情中。一家脫胎于郵政系統的新銀行能獲得一批資本老手的認可,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10家戰投不僅帶來451億元的巨資,也帶來郵儲銀行股權結構的巨變。郵儲銀行由中國郵政單一持股轉變為多元化的股權結構,被市場視為是其公司法人治理層面的重要突破。

2016 年 9 月28日,郵儲銀行在香港聯交所挂牌上市。站在港交所的大廳裡敲響上市鐘,成為李國華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

李國華和他的郵政往事

完成上市的郵儲銀行,很快又迎來一記重擊:因卷入僑興債事件,郵儲銀行在2017年12月,也與主角廣發銀行一道,領到一份監管罰單。

事件同樣發生在成為郵儲銀行多事之秋的2014年。根據郵儲銀行2018年1月的公告,其在2014年10月,分四筆投資了由僑興集團下屬公司作為融資方,上海國際信托作為受托人的單一資金信托計劃共計22億元。

作為一家脫胎于郵政系統的銀行,郵儲銀行在成立初期,大部分高管和員工來自郵政系統,鮮少有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出身者。無論是李國華本人,還是第二任行長呂家進皆來自郵政系統,陶禮明雖然在中行國際金融所工作過,但亦無金融機構的管理經驗。

彼時,陶禮明曾對外坦言,從人員的專業素質上看,如果說其他銀行是第三、四野戰軍,那麼,郵儲銀行連“敵後武工隊”都算不上。

在一個相對封閉的體系内,在内部管理體制尚未理順、金融人才匮乏、内控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很容易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

有業内人士指出,作為郵儲銀行的初代管理者,陶禮明和李國華的相繼落馬,也許并不讓人感到意外。尤其是在從嚴監管、持續反腐、“倒查20年”的當下,李國華落馬,隻不過是為過去買單。

2018年7月19日,李國華含淚揮别中國郵政,出任中國聯通總經理,打破了過去十餘年電信企業高管由行業内部選拔的慣例。

雖然從職級上來說,李國華調任中國聯通是平級,但從董事長變成總經理,則是一種“暗降”。為此,一些郵政系統的員工,還在網絡平台上讨論這種調整背後的含義。

亦有業内人士透露,李國華調職,其實是一種挪開調查的正常做法。

不知是否巧合,李國華離任之時,正值巡視結束之後。在其調職六天後,巡視組向中國郵政回報了巡視意見。

李國華離開的當日,中國電信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劉愛力成為中國郵政新一代掌門。

2020年3月,李國華到達60歲退休線後隐休。彼時亦有熟悉李國華的人士對其能安然退休,感到有些意外。

至于李國華涉案的具體資訊,有待官方後續披露。

如今,李國華“落馬”後,中國郵政亦在次日上午緊急開會,通報了李國華的情況,要求各級幹部和員工從嚴管好自己、管好家屬子女,樹立良好家風,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慎獨慎微慎始慎終。

中國聯通亦開會表示,要堅決肅清李國華的惡劣影響,各級幹部要自覺淨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注重家教家風,秉公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

李國華和他的郵政往事

郵儲銀行革新謀變

如今,李國華已告别中國郵政四年多,無論是中國郵政還是郵儲銀行,已發生了諸多變化。2019年4月,來自光大銀行的張金良成為郵儲銀行新一任董事長。

2020年2月,中國郵政副總經理郭新雙接替調往交通銀行的呂家進(現為興業銀行董事長),成為郵儲銀行新一任行長,不過僅一年後,就調任中國人壽集團任監事長。

2021年5月,來自招商銀行的劉建軍,與張金良組成了“張劉配”。

張、劉皆為65後,皆擁有豐富的金融機構管理經驗,在多個關鍵崗位有曆練,頗有開拓創新意識,是銀行高管中的少壯派。

張、劉到任後,郵儲銀行奮起直追,正在縮短與銀行同行們的距離,更加像一個現代化商業銀行的範式。

2019年12月10日,郵儲銀行回A上市,成為A股近十年來最大規模IPO。至此,完成了“股改-引戰-兩地上市”的三步走改革目标。

2021年8月27日,中儲銀行釋出“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将郵儲銀行打造成為服務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領先的數字生态銀行,為此要推進特色化、綜合化、輕型化、數字化、集約化“五化”轉型。

有“中國版巴菲特”、芒格衣缽傳人之稱的李錄,從2020年以來就多次重倉郵儲銀行,頗引起市場關注。

近日,李錄旗下的喜馬拉雅資本向美國SEC送出的最新持倉情況顯示,其在2021年又大手筆買入郵儲銀行H股。從2020年12月買入10.06億股,2021年1月又加倉2.68億股,且持倉至今。以近日郵儲銀行港股的股價估算,重倉李錄一年時間大賺逾20億元。

李錄重倉郵儲銀行之時,正值郵儲銀行在換帥後開始煥發新氣象。侵潤華爾街的投資老手,也許已預見了郵儲銀行未來的新變化。這眼光,夠毒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