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晚,關于阿裡旗下螞蟻集團被罰款71億的新聞漫天紛飛,一時間引起大家廣泛的關注,阿裡對此也第一時間做出了相關的回應,并且表示自己将“誠懇接受,堅決服從”。
我們知道這已經不是阿裡的第一張天價罰單,早在2021年的時候,阿裡就曾因為“強迫商家二選一”,中國市場監督總局就曾對阿裡開出182億的重磅級罰單。那阿裡作為網際網路巨頭,為何會頻頻成為國家關注對象?
阿裡被罰的前因後果
螞蟻集團作為阿裡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擁有很多大家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服務,比如我們常用的支付寶就是螞蟻集團旗下的産品。支付寶在生活中具有很高的普及度,占據了中國移動支付的半壁江山,可以說螞蟻集團幾乎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麼強大的一個公司,按道理來說是對友善人們的生活有助益的,因為它很多具有颠覆性的創新思路一直都在引領着中國科技的發展,但是為什麼還會被罰71億元呢?
“我們不能用銀行的監管方式來監管未來”
“就是在扼殺創新”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新的金融體系”
這是馬雲在一次金融論壇中所提到的觀點,這些觀點聽起來無疑是對中國監管體系的一次挑釁。我們都知道,中國市場決不允許任何企業在沒有限制的情況下野蠻生長,中國也從來不是“财閥”的天下。
于是論壇第二天,中國央行聯合其他幾個機構發表了一個工作意見,其中的意味也是耐人尋味,雖說沒有指名道姓,但是九天之後,螞蟻集團的上市計劃就被緊急叫停,并對他們展開了全方位的調查和整改。
71億撕下阿裡遮羞布
穿着科技的外衣,卻是名副其實的金融企業,這也許就是螞蟻集團的最大問題。根據證監會的處罰結果,我們可以看到螞蟻集團在公司治理、參與銀行保險、履行反洗錢義務和開展、基金銷售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問題,并且要求螞蟻集團關停“互相寶”業務,并補償消費者的利益。
螞蟻集團的起點是支付寶,随着企業不斷的壯大和發展,如今第三方支付、網絡貸款、保險等諸多金融類的項目都赫然在列,按照這樣的速度來看,成為“全牌照”金融控股集團不過是時間問題。
然而當時間來到2015年,随着金融開始被國家嚴管,螞蟻集團這時候也開始尋找新的出路,并且對“金融”二字隻字不提,反而一直強調自己的“科技”屬性來掩飾自己的金融野心。
根據阿裡的财報披露出來的相關資訊,我們可以知道2017年螞蟻集團的盈利基本上都是來自于花呗、借呗這樣的消費信貸業務,所謂的“科技”不過隻是他們用來迷惑群衆的一個幌子而已,他們的赢利點一直都是金融。
3年砸千億的達摩院究竟是什麼
說到底,阿裡不過是借着科技的外衣去不斷的壯大金融闆塊,對于金融闆塊的付出必然就會導緻科技領域的忽視。我們也還記得2017年,不懂技術的馬雲曾對外釋出,3年時間内投入1000億元建造一個研究前沿技術的達摩院,并且揚言要為人類未來三十年科技創新儲備基礎能力。
3年1000億真的兌現了嗎?我們都知道達摩院是2017年成立的,但根據相關資料顯示2017年到2021年5年的時間阿裡研發總投入一共1700億左右,其中還需要分到菜鳥網絡、阿裡雲、螞蟻集團、達摩院等,是以按摩院自己就拿1000億的可能幾乎沒有,不過是阿裡有一個謊言而已。
不僅資金不到位,連人員可能都和别人有着很大的差異,根據公開的資料查詢到,達摩院在北京和杭州兩個研究所的人員不足600人,而華為僅在南京的研究所人數就達到了103501人,由此可見兩個企業的差距,究竟哪個企業在搞科技一目了然。
而且達摩院從成立之初就被要求“自負盈虧”,也就導緻他們不得不在商業和研發中間做一個選擇,為了生存,達摩院不得不進行一些盈利性的工作,也就是說,達摩院根本就不是研究機構,這也難怪美國“蓋章”的科技公司名單中不見它的大名。
總結:我們都知道科研是一個耗時耗錢耗力的工作,而且基本上所有的科研公司都是賠錢搞技術的,但是達摩院卻被要求在技術與商業之間尋求一個平衡之術,怎麼可能沉下心來專心搞技術研究,這也必然導緻達摩院未來的路不會是坦途。
阿裡作為一個科技公司,連之前承諾的達摩院投資金額都沒有兌現,反而接連吃到天價罰單,上市計劃也被無限期擱置。如今阿裡更要受到相關部門的重點關注,未來他們的發展似乎更需要小心謹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