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七年洪災親曆記 作者:趙啟明

又到汛期,防汛抗災茲事體大。憶及四十六年前,龍鳳河發大水淹沒宋古鄉南張家村和平遙縣尹回水庫決堤淹沒北辛武公社、北辛武等村和義安公社、東、西大期及“三寨”(孫家寨、劉家寨、降家寨)等村的一些親身經曆,寫出來或許對于當下的防汛抗災有些借鑒意義。

新編《介休水利志》139頁第二節洪水災害中記載:1977年7月6日,龍鳳河發大水,河壩決口,淹南張家莊。

1977年是我參加工作的第四年,那年我27歲,是宋古公社的一般幹部。記得7月5日的那天晚上,一夜烏雲翻滾,雷聲不斷,大雨如注。晚上多看了陣書睡得遲,第二天八九點鐘還未起床。酣睡中,公社車靜山主任站到我的窗戶前,高聲吆喝我:“啟明還不起床?南張家莊也被水淹了!快起來到南張家莊去救災!”我聽到後意識到情況緊急,趕快起床穿好衣服,顧不得其他,開門出到公社大院,已見上司和同志們蹤影全無,空無一人。想必他們已先我趕去救災現場。我隻好一個人急急地向南張家莊步行趕去。南張家村離舊宋古公社距離不遠,也就是三四華裡的樣子。一個人走到南張家莊西村口時,隻見村内已被一人多深的洪水淹沒,無法直接進村。南張家村南高北低,從南向北而來的一股洪流在村内的南北大街上,形成了一條滾滾河流,群衆院子裡的木闆、檩條等木料,還有晾曬的一笸籮面粉,像一隻小船随水向村後的低處漂去。

見此嚴重情況,我繞村西邊向南面的上遊找去,走到村南口洪水的入口處,聽到了啼哭的聲音,我循聲而去,進入這家院子。這是一家修在村口西南面,坐北朝南,時間不是太長,連院牆和街門都不完善的好幾間老式窯洞。家庭主婦已被淹死,在窯頂上用油布将屍體遮蓋。窯頂上同時還有已轉移上去的縫紉機,幾隻母雞和公雞也規規矩矩地在頂上卧着,好像也知道遭了天災。據旁邊知情人講,發現洪水來,開始隻有此主婦一人在家,他先把最值錢心愛的縫紉機搬上了窯頂,把咕咕雞也抱上了窯頂,後來又傳回家中搬騰東西。這時洪水一下子湧入,把她沖倒在腳地,再也起不來了,形成了慘劇。洪水消退後,人們才把屍體搬上窯頂。

此淹死的婦人,娘家是我鄰村西大期,我是看見叫來娘家的主事親人眼熟才知道的。安葬時,棺木是當時公社給予出錢解決。

此一慘劇告訴人們,一旦遇險,保命第一,其他都不重要。

七七年洪災親曆記 作者:趙啟明

同時我也在想,所謂“洪水猛獸”一點兒不假,可見當時的水勢兇猛,破窗破門而入,不給人求生的機會。

短暫的停留看了這家的情況後,我知道洪水的決口在距當時南家張家莊村南二裡來地的石河鐵路橋不遠。也是後來金昌焦化廠一帶。這時縣裡已經得到消息,縣委書記趙紹德帶領縣委、縣革委一班人在現場指揮封堵決口。我去到堵口現場,看上司們要安排什麼任務,自己能幹點什麼?

那個年月通訊十分落後,我到堵口現場後,上司就安排我回村裡,到大隊部接電話和縣委來回聯系。這時,大量洪水已歸入龍鳳河主河道。但從村裡到決口處,仍然是一路泥水,仗着自己年輕,真正是泥裡來水裡去。剛接完、打完一個電話,接着又是一個電話,一陣又是堵口地要繩子,要砍樹的斧頭……跑完一趟又一趟。 不記得跑了多少趟,當天晚上在南張家村睡覺時,隻覺痛的兩腿和胳膊沒處安放。一時難以入睡。

七七年洪災親曆記 作者:趙啟明

六月七日,龍鳳河洪水量減少,随之河道正常下瀉。南張家莊村民已于前一天全部轉移到臨近的宋古村避災。公社上司安排我協助黨委委員、團委書記梁繼奎同志組織指揮各村民兵繼續加強和恢複水毀工程,連續幹了三天。就在遭災的第二天一早,隔着龍鳳河的河道水流,見東面河灘有兩位軍官模樣的解放軍從上遊一路走來,在尋找着什麼。隻見他們一陣拾起一頂軍帽,再過一會找到一件軍衣。後來聽說是在上遊的駐軍為了工地用水,龍鳳河灘中打井取水。晚上,兩個戰士值班,被洪水包圍沖塌井房順水而下,估計這兩名戰士的遺體也是很難找到吧?兩名犧牲的戰士載入烈士英名錄也已四十六年了。

七七年洪災親曆記 作者:趙啟明

在此期間,傳來了北辛武公社、北辛武等村和義安公社、東西大期、“三寨”等村也同時被洪水淹沒的消息。好在我的家地勢較高,我不太擔心。

南張家村三天工作基本結束後,我向上司請了假,要回去看一看。一路步行,過河涉水全仗着從小在汾河裡練就的一身好水性,通行無阻。

我家的院子剛見水,可謂安然無恙。但村裡進水的房子不少。我的朋友王文泂家是地勢較低的老窯院。院中的窯洞裡有一米多深的水,我下水幫助搬騰家具、大甕等。

轉眼之間,四十六年過去了。自然災害是人類繞不過去的坎,水火無情是人人皆知的事實。而洪水是和猛獸畫等号的。

深究南張家莊遭受龍鳳河洪水的侵襲的原因,個人認為是當年學大寨運動中為了增加耕地、擴充耕地,嚴重的擠占了河道,人為迫使水流改向。當時的順水壩又是僅僅用“三石泥”砌築。品質不高,是以特大的龍鳳河洪流沖決了十幾二十米壩體,直向南張家村沖去。

人有人道,水有水路。特殊年份,水路不暢,終會釀成禍患。此情不可不察。為此,疏通河道加強堤壩,給多年不遇的洪水留有足夠的行洪空間,是萬全之策。

造成七七年北辛武、義安一帶一些村被淹沒的主要原因是位于我市東南方向的平遙尹回水庫決堤所緻。是以,我市防汛中要應該考慮到我們上遊的大中型水庫都是懸在我們頭上的若幹個大小水盆,什麼時候傾盆而下,不得而知。我們過去已受過此害,應接受教訓,有所戒備。

又值汛期,閑暇無事“杞人憂天”,是以記之。

作者簡介

趙啟明,山西介休孫家寨人,生于1950年,退休幹部。喜愛文史,偶爾寫點回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