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重大節日講究十年一大慶五年一小慶,在南京,老百姓的傳統習俗也講究過整歲生日。這不,今年逢我七十歲生日,恰好剛到南京兒子家,大兒子和兒媳說要按南京習慣給我過個七十歲的整年生日。其實他們工作都很辛苦也很忙,我的生日按照農曆算,正好都是他們的工作日,我極力淡化過生日的鋪排,既不想耽誤他們的工作也不想讓孩子們為我花銷,但還是拗不過他們的一番孝心。六月三十号吃過晚飯後,他們不顧上了一天班的勞累,硬是把我拉到萬達廣場,說要送我生日禮物,為我購買了品牌衣服褲子和鞋子。七一這天正好是周六,他們選擇了七月一日黨的生日和我參加工作五十三年紀念日這個特殊日子為我辦了生日宴,并且請來了南京的親家老兩口前來陪伴助興,生日宴安排在附近的同慶樓萬達廣場店。南京的同慶樓久負盛名,是一家始建1925年的中華老字号,在南京算是一家比較高檔的餐飲會所,菜品價位不菲,老百姓平常吃飯不到這裡消費,我在南京河西斷斷續續住了六七年,每天都路過同慶樓萬達廣場店,隻知裡面裝飾豪華消費高檔但從未進去過。大兒子大兒媳說要讓我如願以償。嘗嘗鮮開開眼。
為了生日這天讓我高高興興,也讓生日宴有點氣氛,大兒媳提前為我定制了精美的元祖水果生日蛋糕,蛋糕上用巧克力制作的老壽星和點綴的若幹壽桃寓意祝福他們的老爸幸福安康,用巧克力制作的菱形紅底黃色壽字小标牌鑲嵌在蛋糕四周,70的阿拉伯數字矗立蛋糕中間,标志我今年虛度七十了。
生日宴的菜品小兩口也是商量着,專揀我平常不怎麼常吃的菜品點,菜品數量适中,精緻可口,很适合我和家人們的胃口,有三文魚刺身,涼拌海蜇頭、脆皮素燒鵝、堂做蒜香鳳尾蝦、南筍炒鮑魚、黑蒜糖醋焖鳗魚、清蒸桂魚、椒鹽羊排、紅燒牛蹄筋,牛肉水煎包……
席間兒子兒媳和小孫女共同舉杯為我祝福生日,親家老兩口坐在我的兩邊,唠着家常話頻頻舉杯共叙兩親家的情誼。
這兩年,一直被莫名的陰霾籠罩着的我,沒有老伴兒和孩子們的陪伴,很孤獨。很久沒有這樣高興過了,今天心情格外高興,平常不怎麼沾酒的我今天也小酌幾杯,話也多了起來:對孫女的殷切鼓勵,對兒子兒媳的幸福期許,對親家老兩口的真誠祝福,伴随着美味佳釀,頻頻舉杯,妙語連珠……
今天的生日宴雖然不是生日當天辦的,但我仍然覺得特别有意義,因為今年的生日是在南京過得,又是在黨的生日這天和我參加工作五十三周年紀念日的同一天。我是有懷舊情結和喜歡對過往感慨的人,今天的情景很能讓我回想起了剛離開職場頭一年的六十歲生日的那天。2013年,我剛剛從崗位上退下來,喧嚣的職場生涯突然沉寂下來,有點無所适從。那年正好虛歲六十歲,過生日那天,老伴兒在介休濤濤大酒店專門設了兩桌酒席一來為我慶生,二來為我寬心,請我的大哥三弟和幾位老友陪我過生日,二兒子和二兒媳擔心我心裡有失落之隐,說再忙要從太原趕回來為我過生日。中午時分,吃飯的賓客都到齊了,左等右等唯獨不見二兒子兩口子的蹤影,打他們電話他們說快了快了,按照預定的開飯時間大約又等了四十多分鐘,兒子兒媳的車終于出現在飯店門口,他倆臉上汗津津的,我正要埋怨他倆不守時,兒子兒媳打開後備箱,一輛嶄新的崔克變速自行車出現在我面前,兒子說,他們一路趕着回到介休,先到專賣店為我特意選了一輛時尚潮流版的自行車,作為我六十歲的生日禮物,頓時我埋怨他們不守時的念頭煙消雲散,難為孩子們了,你們想的真周到,真及時啊,你們是想讓老爸放下過去,放飛未來,讓老爸走出戶外強身健體啊,這樣的兒子兒媳你還能說啥?
從六十歲到七十歲,整整十年過去了,無論我過生日是在我的居住地還是在太原和南京,孩子們都準确的記着,隻要我在他們身邊,兩個兒子兒媳都要為我盡心精心安排,為我準備禮物,為我安操辦生日宴,讓我過上一個高高興興非常滿意的生日,偶爾我不在他們身邊,他們也會把遠方的祝福提前送到我的身邊。
過生日本是人之常情,為自己的父母過生日也是每個家庭的兒女們都牢記不忘的事情,每年給父母安排一次慶生宴或者送上一份父母喜歡的生日禮物也是每個兒女都能夠想到做到的,我之是以在這裡誇贊我的孩子,其實心裡還有另一番感慨:兒女們能夠回到父母身邊,給老人過個生日,送上一份飽含孝心的生日禮物當然很好,但許多年老的父母需要的不僅僅是這些,他們心裡渴望的精神禮物要比物質上面的需求更寄托了無盡的期許!如今,中國社會進入老齡化階段,因為各種原因,做兒女的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守在父母身邊,過生日隻是每年的一次,即使過年過節,在外地的兒女們有的也隻能能回家短暫團聚幾天,有的因為路途遙遠或者工作繁忙還是回不去,更别說平日裡常回家看看了。
我聽過一個故事:一位老年人常年訂報,卻把家門口的報箱口封死了,送報員百思不得其解,又一次敲門問老人,你讓人專門送報,為什麼要把報箱投放口封死?老人說,我是一個人獨居,兩個兒子都在國外,我希望你每天都敲門把報紙親自送到我的手裡,哪一天如果你敲不開門,那可能就是我已經死了,我現在就把兒子的電話告訴你,到那時你就按照我給你的電話号碼給我兒子打個電話,告訴他們說我已經死去了。其實我從來不看報的,我花錢訂閱報紙就是花錢讓人每天敲敲我的門,看看我是死是活。這個故事估計讓不少身在外地的兒女們聽着心酸,也反映了老年父母的無奈和悲哀,的确如此,不少年老的父母,體衰多病,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差,他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日常照料,更需要兒女們經常的噓寒問暖和精神撫慰,尤其是他們生活中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或者病病痛痛的時候,多麼盼望有一個兒女在身邊呀!但和我同樣境遇的許多老人是不敢有這種奢望的,孩子們有孩子們的難處,孩子們有孩子們各種各樣的苦衷!
一般年過七旬,人至老矣。人生的黃昏,我和大多數這個年齡的人一樣,經見了許多事兒,遇到了許多困難和不願意提及的痛苦,支撐我頑強生活下去的是:尚在奮鬥并且幸福和睦的兩個小家庭和我兩個健康活潑可愛的孫子,唯獨不變的是兩個兒子和兒媳對我的一片關愛和孝心。
作者簡介
張存明,男,1954年生人,祖籍昔陽,現居介休,汾西礦業裝置修造廠退休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