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文脈”,是指那些在文化發展程序中,不可或缺的,裡程碑式的作品。
就在今年1月16日,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了一場“國子文脈——曆代進士文化藝術連展”。往日我們難得一見的故宮藏品,紛紛現身展覽。
其中就包括被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家一級文物,大唐風流才子杜牧,留給後人的唯一一件書法作品:《張好好詩》。這件行書,是當年杜牧寫給他的情人,妓女張好好的。
隻是此妓女非彼妓女,古代的“妓女”一詞的詞義要比今天廣泛許多,它更多的指的是藝妓,也就是達官貴人府中,專門負責舞樂的藝人。
這件作品能被故宮博物院當成文脈展出,具有相當充分的理由,從用材,筆法、再到具體的藝術風格,都是大唐風範的典型代表。
此作在近代時流落民間,曾被裝在盒子裡埋于地下,但是作品受到的損壞卻比其他的作品要小很多,這主要就是得益于作品所用的唐代經典的白表紙。這也是這件作品能完好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
在用筆上,《張好好詩》當中有很多叉筆,這種用硬筆書叉筆的方式就是典型的唐人用筆。
這種用筆方式常常給人以“粗服亂頭”之感,但是《張好好詩》卻絲毫不顯雜亂,因為杜牧筆力勁健至極。
此作筆畫的粗細對比相當強烈,提按頓挫十分誇張,這種迅速的變化切換,都展現出杜牧高超的控筆能力。
宋徽宗在主持編撰的《宣和書譜》當中評價這件作品:“氣格雄健,與文章相表裡”,“大有六朝風緻”。現在這件作品前面,還有宋徽宗所親筆禦題的瘦金體題簽。
公元852年,杜牧一病不起,他不願面對自己失意的一生,将自己畢生書稿付之一炬,隻有這件《張好好詩》他難以舍棄,才幸免于難。
此作筆墨渾厚,揮灑自如,氣勢雄健,是難得的兼具魏晉風韻,以及盛唐氣象的作品,我們學習這件作品,對我們增強筆力,領悟勁健書風會有很大的幫助。